王延禀

✍ dations ◷ 2025-11-10 16:47:26 #王延禀

王延禀(9世纪-931年),原名周彦琛,五代十国时期闽太祖王审知的养子。王审知墓志铭称其为次子。

王延禀瞎了一只眼,人称独眼龙。

闽嗣王王延翰(王审知长子)在位时,王延禀出任建州刺史。王延翰大量搜括民女以充后庭,王延翰的亲弟王延钧上书反对;延禀对王延翰的搜括民女命令也不满,回复王延翰的书信中语气不恭,导致双方关系紧张。

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十二月,延禀、延钧联合出兵福州,王延禀顺着闽江先抵福州,打败福州指挥使陈陶,陈陶自杀。王延禀活捉王延翰,历数其罪,并指他谋害先主(王审知),将他斩于紫宸门外。王延钧后至,王延禀推延钧为威武留后。

之后王延禀返回建州,和王延钧送别时,对延钧说:“善守先人基业,勿烦老兄再下!”延钧虽然道谢,但面色大变,对王延禀加以防范。

后唐明宗长兴二年(931年)四月,王延禀任奉国节度使兼中书令,听闻闽王王延钧有病,认为有机可乘,于是任命次子王继升为建州留后,和另一位儿子王继雄一同领水军进攻福州。王延禀攻西门,王继雄攻东门,王延钧派楼船指挥使王仁达对抗,仁达将士兵埋伏在舟中,挂起白帜向王继雄请降。继雄大喜,摒退左右登上仁达的战船纳降,反被仁达杀死。王仁达将继雄的人头挂于西门。延禀刚刚纵火攻城,见到儿子的人头,不禁大哭,军心动摇,仁达趁机击之,王延禀大败,后被生擒。

王延钧笑着对延禀说:“果烦老兄再下!”王延禀无言以对。王延钧将延禀囚于别室,派弟弟都敎练使王延政和使者到建州招安延禀的党羽。党羽杀死使者,和延禀的两个儿子继升和继伦逃到吴越。

五月闽王延钧斩王延禀于市,并恢复其原名,周彦琛。

两年后,王延钧又重新将周彦琛的名字追改回王延禀,恢复宗室身份,并在建州立庙,追封灵昭王,原因未详。943年,时任建州刺史富沙王王延政自立为殷国皇帝反抗闽帝王延羲时,又追封王延禀为武平威肃王。

相关

  • 艾司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英语:Escitalopram),或称依地普仑 ,商品名为立普能(Lexapro)等,是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抗抑郁药。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其用来治疗成人和12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普查中国最早的一次人口普查在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进行,数据为12,366,470户,57,671,401人。但由于历史文献资料离现在很远,不很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一共进行过六次
  • 装甲兵装甲兵是以坦克、装甲输送车等为基本单位的战斗兵种。具有火力、机动力和装甲防护力相结合的特点。是陆军的重要突击力量。
  • 血亲复仇血亲复仇或血族复仇是古代盛行于阿拉伯半岛的一种原始习俗。某个氏族内部的成员受到其他氏族的侵害时,将被认为是对这个氏族全体成员的伤害。如果经过调停后未取得和解,就会引
  • 新北市废止与缺号乡道列表新北市废止与缺号乡道列表列出原台北县境内目前缺号的乡道主线编号与过去曾被编为乡道的路线之详细历史资料及现况。本段落所载之路线资讯系记录过去曾使用该编号之路线。19
  • 桂星桂星(1797年-?),字协五,号应侯,吴郎汉吉尔们氏,蒙古镶白旗人。嘉庆二十一年丙子科,顺天乡试七十九名举人,道光九年己丑科会试,七十三名,殿试登三甲八十九名进士。历任国史馆收掌,四川江油
  • 金裕贞金裕贞可以指:
  • 澳大利亚影艺学院国际奖最佳剧本澳大利亚影艺学院国际奖最佳剧本(AACTA International Award for Best Screenplay)是澳大利亚影艺学院每年颁发的奖项,表扬每年出色的国际电影原创、或改编剧本(即澳大利亚以外
  • 有肩石斧有肩石斧,或称作有肩铲形器,是磨制石器的一种,外形略呈铲状,下端斧口宽而上端柄部窄,刃边带有弧度,于靠近柄部的器物上半可见明显转折,如同肩膀的样子,因而得名。为台湾史前时期圆山文化最具特色的器物之一,在东亚地区,具有肩部特征的器物另有有肩石锛、有肩石铲、有肩石拍等分布。学者认为肩部应该是一种功能性而非装饰性的设计,它的功用在于可以在器物柄部利用绳索额外加装平行于刃部的长柄,由于肩部弯折的外形,使绳索捆绑地更加牢靠,方便于使用者握持运用。至于有肩石斧的使用方式,学者大多认为应该如同现代的斧头一样,是种横向挥
  • 卢瓦雷省公路网卢瓦雷省公路网是法国卢瓦雷省境内公路设施的统称。截止2020年9月,卢瓦雷省境内共有高速公路266公里,省道3638公里以及其它公路7538公里。卢瓦雷省的第一条公路出现于18世纪末,最初仅供马车行驶,工业革命后开始出现机动车辆。1930年,卢瓦雷省境内的公路系统进行了统一编号。1972年和2006年,法国的国道系统两次大规模拆分,其中卢瓦雷省境内的法国国道N20线、N65线等均改为省道,并重新编号。卢瓦雷省内原有的国道已于2005年全部改设为省级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