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垂直迁移

✍ dations ◷ 2025-09-12 21:33:39 #昼夜垂直迁移

昼夜垂直迁移(英语:Diel vertical migration, DVM),又称作垂直性洄游、垂直迁移。是生活许多海洋生物及湖泊生物(例如桡足类动物)使用的一种迁移模式。主要指生物在夜间向上移动到海洋的最上层并在白天返回海洋中层带的底部或湖泊底层。 它出现在许多物种上,例如甲壳类(桡足类)、 软体动物(鱿鱼)、 和辐鳍鱼(鳟鱼),就生物量而言,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迁移。各式各样的刺激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中光强度的变化是最明显的反应,尽管有证据表明,生理时钟也是一种潜在的刺激。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最常见的是为了获取食物和躲避掠食者。虽然这种大规模迁徙通常在夜间进行,动物在夜幕降临时从深处上升并在日出时下降,但可以根据触发它的刺激来改变发生的时间。一些不寻常的事件也会造成垂直迁移,例如北极地区在永昼期间出现日食现象则可能会突然发生垂直迁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在对海洋进行声纳探测时发现了深海散射层。在进行声音传播实验时,加州大学战争研究部(UCDWR)的回声测绘仪结果一直显示出明显的混响,他们将原因归结为中层带散射。当时部分人猜测这些读数可能是因为敌军潜艇造成。在与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和UCDWR的生物学家合作后,他们确认了从回声探测仪观察到的混响实际上与海洋动物的昼夜垂直迁移有关。 深海散射层是由大型密集的生物群(如浮游生物)造成的,它们将声纳分散,形成一个假的或第二个底部。

科学家们对深海散射层的成因做更多的研究,发现到有大量的生物在进行垂直迁移。大多数类型的浮游生物和部分类型的生物都表现出一种类型的垂直迁移。这些迁移可能通过调节猎物的浓度和可及性,对中层带的掠食者和更高层的掠食者产生影响(例如对鳍足类的觅食行为产生影响)。

目前已知有两种不同的因素会引起垂直迁移,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内源性因素是由于生物体本身造成,包括性别、年龄、生物节律等。外源因素是由于生物体所在的环境因素,如光、重力、含氧量、温度、掠食者-猎物相互作用等。

生理时钟是生物体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和时间感,使它们能够预测环境变化和变化的周期,进而在生理上和行为上对预期的结果做出反应。 部分的桡足类物种(如)已经被发现昼夜节律会影响它们的昼夜垂直迁移、新陈代谢甚至是基因的表现,这些桡足类被证明即使在持续黑暗的实验室环境中也会持续表现出这些垂直迁移的日常节律。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做了一个实验,将生物体放在有光/暗循环的柱形水箱中。几天后,光照被改为恒定的低光,生物体仍然显示出昼夜垂直迁移。这表明,某种类型的内部反应造成了迁移现象的发生。

包括桡足类动物()在内的许多生物体都有专门用于维持其生理时钟的遗传物质。这些基因的表现在时间上是不同的,其表现程度在黎明和黄昏后明显增加,而黎明和黄昏是该物种中看到的最大的垂直迁移时间。这些发现可能表明它们作为垂直迁移的分子刺激物并起了作用。

已发现生物体的相对体型会影响昼夜垂直迁移。强壮红点鲑表现出每日和季节性的垂直迁移,较小的个体总是停留在比大的个体更深的一层。这很可能是由于捕食的风险,但也取决于个体本身的大小,如较小的动物可能更倾向于停留在深处。

光线是造成垂直迁移最常见和最关键的线索。 生物体希望找到一个最佳的光照强度。无论是没有光还是大量的光,生物体都会前往它最舒适的地方。研究表明,在满月期间,生物体不会向上迁移那么远,而在月食期间,它们会开始迁移。

生物会迁移到温度最适合生物需要的水深,例如一些鱼种会迁移到较温暖的表层水,以帮助消化。温度变化可以影响一些桡足类动物的游泳行为。在强烈的温跃层存在时,一些浮游动物可能倾向于穿过温跃层,并迁移到表层水,尽管这甚至在单一物种中也可能是非常不稳定的。部分海洋桡足类如在乔治河岸的 飞马哲水蚤()会通过温差6℃的梯度迁移;然而在北海的族群被观察到只会留在梯度以下。

如果它们恰好处于无盐或没有能力处理调节其渗透压,盐度的变化可能促进生物体寻找更合适的水域。在具有盐度变化的潮汐周期影响的地区,例如河口,可能会看到一些浮游生物物种的垂直迁移。而在北极等地区,冰雪融化将会产生生物体无法穿越的淡水层。

已发现压力变化会导致垂直迁移。许多浮游动物对压力增加的反应是正趋光性,负趋地性,和/或导致在水体中上升的动力学反应。同样地,当压力减少时,浮游动物的反应是被动下沉或主动下游以在水体中下降。

捕食者可能会释放一种化学线索,会导致其猎物垂直迁移离开。这可能刺激猎物垂直迁移以避免遭遇捕食。将潜在的捕食者物种,如鱼,引入到垂直迁移的浮游动物的栖息地,已被证明会影响其迁移的分布模式。例如,一项研究使用水蚤和一种太小而不能捕食它们的鱼(孔雀鱼),发现将鱼引入系统后,水蚤仍留在温跃层以下,而那里没有鱼。这证明了开洛蒙对水蚤昼夜垂直迁移的影响。

一些生物被发现会随着潮汐周期移动。一项研究观察了一种小型虾类()的密集度,发现它们在水体中的移动程度往往比在河口的退潮时更高,次数也更多。随着潮汐变化的因素可能是迁移的真正触发因素,而不是水的运动本身,如盐度或微小的压力变化。

关于生物体为什么会垂直迁移,有许多假设,而且在任何时候都可能有几个假设是有效的。

水的透明度

最近的一种昼夜垂直迁移理论,称为透明度调节假说,认为水的透明度是决定在特定环境中引起昼夜垂直迁移行为的外源因素(或因素组合)的最终变量。在透明度较低的水体中,有鱼类存在,有更多的食物,鱼类往往是昼夜垂直迁移的主要驱动力。在透明度较高的水体中,鱼的数量较少,食物质量在深水中得到改善,紫外线可以传播得更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成为昼夜垂直迁移的主要驱动因素。

由于用于启动垂直迁移的特殊类型的刺激和线索,异常情况会使模式发生巨大的变化。

例如,北极地区午夜太阳的出现引起了浮游生物的变化,这些浮游生物通常会在24小时的黑夜和白天周期中执行昼夜垂直迁移。在北极地区的夏天,地球的北极朝向太阳,创造了更长的白昼,在高纬度地区,连续的白昼光线超过24小时。在海洋中发现的有孔虫物种停止了它们的昼夜垂直迁移模式,而是留在海面上以浮游植物为食,例如 ,对于那些含有共生体的物种,如 ,留在阳光下以帮助光合作用。

也有证据表明,在日食事件中,垂直迁移模式发生了变化。在正常日照时间内太阳被遮挡的时刻,光照强度突然急剧下降。光照强度的降低,复制了夜间的典型照明,刺激了浮游生物的迁移。在日食期间,一些桡足类物种的分布集中在表面附近,例如飞马哲水蚤()显示出典型的昼夜迁移模式,但在日食期间的时间范围要短很多。

生物泵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无机营养物质转化为泛光区的颗粒状有机物,并转移到深海。这是海洋中的一个主要过程,如果没有垂直迁移,它的效率就不高了。深海的大部分营养物质来自较高的水体,这些由死亡或垂死的动物和微生物、粪便、沙子和其他无机物组成的营养物质会以海洋雪的形式沉降下来。

生物在夜间向上迁移觅食,所以当它们在白天迁移回深度时,它们会排泄出大型的下沉粪便颗粒。虽然一些较大的粪便颗粒可以下沉得相当快,但生物体返回深度的速度还是比较快。在夜间,生物体在水柱的前100米处,但在白天,它们会向下移动到800-1000米之间。如果生物体在表面排泄,粪便颗粒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达到它们在几小时内到达的深度。因此,通过在深度释放粪便颗粒,它们到达深海的路程就少了近1000米。这就是所谓的主动运输。生物体在将有机物向深海转移的过程中发挥了更积极的作用。因为大部分的深海生物,特别是海洋微生物,都依赖于落下的营养物质,它们越快到达海底越好。

浮游动物和海樽在粪便颗粒的主动迁移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据估计,15-50%的浮游动物生物量会迁移,占到5-45%的颗粒有机氮向深海运输的比例。海樽是大型胶状浮游生物,可以垂直迁移800米,并在表面吃大量的食物。它们的肠道滞留时间很长,所以粪便颗粒通常在最大深度被释放。海樽也以拥有一些最大的粪便颗粒而闻名。正因为如此,它们有一个非常快的下沉速度,小的碎屑颗粒被称为聚集在它们身上。这使它们下沉得更快。因此,虽然目前对生物体垂直迁移的原因仍有很多研究,但很明显,垂直迁移在溶解性有机物向深处的主动运输中起着很大作用。

相关

  • 再生在生物学中,再生是指由基因组、细胞、微生物和生态系统对在自然环境下所造成的自身损伤的一种重建、恢复和发育的过程。从细菌到人类,任何物种都有再生能力。再生可以是完全性
  • 青龙桥车站[[:#if:.mw-parser-output .RMbox{box-shadow:0 2px 2px 0 rgba(0,0,0,.14),0 1px 5px 0 rgba(0,0,0,.12),0 3px 1px -2px rgba(0,0,0,.2)}.mw-parser-output .RMinline{flo
  • 路德维希·奎德克维德(德语:Ludwig Quidde,1858年3月23日-1941年3月4日),德国历史学家、和平主义者,因对皇帝威廉二世的尖锐批评而闻名。他在1927年与法国人费迪南·比松一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 丹·马丁利丹纳德·亚瑟·马丁利(英语:Donald Arthur Mattingly,1961年4月20日-),出生于印地安那州的伊凡斯维尔,曾待过纽约洋基,入选6次明星赛,于1985年获得美国联盟MVP,于1995年球季结束后退休
  • Yandex BrowserYandex Browser(正式名称Yandex.Browser;俄语:Яндекс.Браузер)是一个由俄罗斯网络搜索公司Yandex开发的基于Chromium之免费网页浏览器,使用Blink排版引擎,现在可以运
  • 埃米略·梅嫩德斯·德尔瓦列埃米略·梅嫩德斯·德尔瓦列(西班牙语:Emilio Menéndez del Valle,1945年6月20日-)是西班牙外交官,国际关系专家,大学教授,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党员。曾任欧洲议会议员,西班牙驻约旦、
  • 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英语: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又名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简称威尔逊中心(英语:Wilson Center),是一个位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总
  • 约翰·巴里奥约翰·巴里奥(John de Balliol)(约1249年-1314年11月25日),也称苏格兰的约翰(John of Scotland),在13世纪末苏格兰王国极度动荡时期曾短暂任国王。巴里奥的父母及先祖都是显要贵族,父亲是巴里奥勋爵,母亲是亨廷登伯爵大卫的外孙女,不但在苏格兰有大量封地,在英格兰及法国都有封土。1290年,苏格兰在位的玛格丽特女王去世,无后。苏格兰王位继承成了一个大问题。约翰·巴里奥血缘上是近一百五十年前去世的国王大卫一世的第五代外孙,于是成为王位继承的可能人选之一。此后,苏格兰贵族
  • 隐言经《隐言经》(, کلمات مکنونه或)是1857年左右巴哈欧拉,巴哈伊信仰的创立者于巴格达写就的一本散文诗风格的圣典。本书部分由阿拉伯语写成,部分由波斯语写就。《隐言经》由一系列短的散文诗体的文字构成,71节是阿拉伯语,82节是波斯语。巴哈欧拉称,《隐言经》是取了灵性真理的基本本质,将其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阿博都·巴哈,巴哈欧拉之子,告诫巴哈伊信徒,要日夜诵读隐言经,将其隐藏的智慧践行到每日的生活中去。他还说隐言经是“神圣隐秘的宝藏”,当人冥思它的内容时,“神秘之门将会开启”。什叶派穆斯林有个传统
  • 公孙衍公孙衍(约前360年-约前300年),魏国阴晋(今华阴市东北)人。曾仕魏,任犀首之官(军官名),人因以犀首称之,是战国时期出身于魏国的纵横家,先后于秦国、魏国为官,为张仪的连横策略的主要对手。《史记》有公孙衍传,系附于张仪传。《战国策》也只有几条零星的记载。公孙衍于秦惠文王五年(前333年)在秦为大良造。秦遣公孙衍大举攻魏,攻取魏上郡雕阴(今陕西甘泉南),俘魏主将龙贾,败其师四万余。魏国防守上郡、西河郡的主力被秦一举歼灭。《史记》称苏秦担心秦国续攻他所辅佐的赵国,遂用计让张仪前往秦国,希望能驱逐公孙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