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棕榈酸酯
✍ dations ◷ 2025-08-08 17:55:45 #棕榈酸酯
棕榈酸(Palmitic acid),又称软脂酸,IUPAC名十六(烷)酸,是一种饱和高级脂肪酸,以甘油脂的形式普遍存在于动植物油脂中,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棕榈油、棕榈仁油、牛油、乳酪、牛奶及肉类与多种植物油均有着这种脂肪酸,母乳中含量亦相当丰富。工业上由牛油、猪油等动物脂肪或棕榈仁油等植物油经皂化后制得;
棕榈酸阴离子是棕榈酸在生理酸碱值中的观察型态。棕榈酸是第一种从脂肪生成中产生的脂肪酸,亦可以由它产生更长的脂肪酸。棕榈酸盐对乙酰辅酶A羧化酶有负面反应,乙醘辅酶A羧化酶是在发展的醘链中负责将乙醘携带者蛋白转为丙二醘携带者蛋白,因而可以阻止棕榈酸盐的生成。棕榈酸酯是一种抗氧化剂,及一种加入脱脂奶中的维生素A化合物,以取代因在脱脂的过程中失去的维生素。棕榈酸酯会附于醇型态的维生素A,即视黄醇,以稳定在牛奶内的维生素A。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棕榈酸的衍生物曾被用作制造为凝固汽油弹。棕榈酸的还原会产生鲸蜡醇。不饱和脂肪酸
相关
- 二头肌肱二头肌是使到手臂弯曲的肌肉,连接肩胛骨和前臂的桡骨,收缩使到前臂弯曲。英文名“biceps brachii”的意思是“臂的两个头”,因为该肌靠近躯体的一部分分裂为两部分。健美运动
- 人类的由来《人类的由来》全称《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英语: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是英国科学家查尔斯·达尔文的名著,首次出版于1871年。在此书中达尔文
- 克劳斯苯克劳斯苯(Claus' benzene)是描述苯的分子结构的一种假设,由德国化学家克劳斯(英语:Adolf Karl Ludwig Claus)于1867年提出。这种结构又称对位键结构式,分子中每个碳原子与相邻两个
- 基因靶向基因标的(英语:gene targeting,又称为基因标靶)是一种利用同源重组方法改变生物体某一内源基因的遗传学技术。这一技术可以用于删除某一基因、去除外显子或导入点突变,从而可以对
- 布拉酵母菌布拉酵母菌(Saccharomyces boulardii),是一种热带酵母物种,于1923年由法国科学家亨利·布拉德自荔枝与山竹中分离出来。在一些分类学、代谢和遗传特性上,它与酿酒酵母相近,但略有
- 德尔布吕克马克斯·路德维希·亨宁·德尔布吕克(德语:Max Ludwig Henning Delbrück,1906年9月4日-1981年3月9日),德裔美籍生物物理学家,196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共同获奖者之一。马克斯
- 1707年联合法案《1707年合并法案》(Acts of Union 1707)是1706年和1707年英格兰国会和苏格兰国会分别通过的一对国会法案。当时英格兰王国和苏格兰王国两国谈判后订立了《联合条约》(Treaty o
- 反物质武器反物质武器是一种以反物质作为能量,推进剂或爆炸物,拥有超强大力量的梦想武器。目前其还仅存在于科幻小说或电子游戏中。但美国空军已经对其可能的军事用途,包括毁灭性效果产生
- 前维生素D3前维生素D3(英语:Previtamin D3)是胆钙化醇(维生素D3)合成的中间产物,由皮肤表皮中的7-脱氢胆固醇在紫外线(主要是295nm - 300nm 的UV-B)照射下开环生成。医学导航:营养学辅助、代谢
- 蓝伯-伊顿肌无力综合征蓝伯-伊顿肌无力综合征(Lambert–Eaton myasthenic syndrome,简称LEMS)是一种会导致患者四肢无力的罕见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因体内产生特殊的自体抗体,对抗神经肌肉接点中突触前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