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罕氏巨细胞

✍ dations ◷ 2025-05-15 13:27:21 #朗罕氏巨细胞
朗罕氏巨细胞(英语:Langhans giant cells,又称Pirogov-Langhans cells,也译作:langhans巨细胞、朗汉斯细胞)是在肉芽肿组织下发现的一类多核巨细胞。它体积大,胞浆宽,着粉红色,胞核从十几个可达近百个并常沿边缘以马蹄形图案排列分布,由上皮样细胞(巨噬细胞)融合形成。如类上皮的核,核染色质较疏松,核膜较厚,着紫红色。尽管在传统上它们的存在与肺结核有关,它们不是结核病所特有的临床指标,甚至不属于结核分枝杆菌病。事实上,无论病因如何,它们几乎都可以存在于各种形式的肉芽肿性疾病中。朗罕氏巨细胞是以德国病理学家 Theodor Langhans(1839-1915)命名。不应该与朗格汉斯细胞相混淆,朗格汉斯细胞是单核细胞衍生的单核表皮树突状细胞,以保罗·兰格尔翰斯命名。(兰格尔翰斯岛(也叫“胰岛”)也以保罗·兰格尔翰斯的名字命名)。有一篇研究论文表明,当激活的cd4+ T细胞和单核细胞结合时,其细胞之间的CD40-cd40L相互作用和随后的T细胞分泌干扰素γ会引起融合相关分子DC-STAMP (树突细胞特异性跨膜蛋白)的上调和分泌,形成朗罕氏巨细胞。在患有结节病的患者的支气管肺活组织检查或淋巴结活组织检查中经常发现朗罕氏巨细胞。

相关

  • 反义词反义词或相反词是语言学上的现象,指的是某一对字或单词具有相反意义或定义,如“有”和“无”、“爱”和“恨”、“冷”和“热”都是反义词。一种语言中的所有词汇不一定都有对
  • 嗜盐生物嗜极生物(英文:Extremophile),或者称作嗜极端菌,是可以(或者需要)在极端环境(英语:extreme environment)中生长繁殖的生物,通常为单细胞生物。与此相对的,在较为温和的环境中生活的生物,
  • 小DNA病毒细小病毒科(英语:Parvoviridae),又称“小DNA病毒科”,是最小且最简单的DNA病毒,少部分此科的病毒有环境耐受性。在1960年代被发现会感染哺乳动物,可分成两类,一类可自己进行复制,另一
  • 燃烧燃烧是物体快速氧化,产生光和热的过程。燃烧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广义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任何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叫燃烧。燃烧需要三种要素并存才能
  • 死亡面具死亡面具(Death Mask)是以石膏或蜡将死者的容貌保存下来的塑像。死亡面具通常是为了保存对死者的回忆,或是为了将来制作肖像画的资料而制作,偶尔也有就直接于死亡面具上着色后制
  • 质谱法质谱(英语:mass spectrometry,缩写:MS)是一种电离化学物质并根据其质荷比(质量-电荷比)对其进行排序的分析技术。简单来说,质谱测量样品内的质量。 质谱法被用于许多不同领域,并被用
  • 血凝块血栓生成 (希腊语:θρόμβωσις;英文:Thrombosis)是描述血栓在血管内形成的现象。血栓形成会导致血流受阻。造成的原因不只一种,当血管壁受损时,血小板及纤维蛋白会组成血块
  • 局部麻醉药局部麻醉药(英语:local anesthetic)是指那些在人体的限定范围内能暂时完全地和可逆地阻断神经传导,即在意识未消失的状况下使人体的某一部分失去感觉,以便于外科手术进行的药物。
  • 超激动剂超级激动剂(英语:superagonist)在药理学中是指一种能作用于受体的激动剂,它产生的最大反应比内源激动剂更大。因此超级激动剂的内在活性大于100%。例如戈舍瑞林(英语:goserelin)就
  • 世界艾滋病日世界艾滋病日(英语:World AIDS Day)订于每年的12月1日。1987年8月,这个纪念日最早由世界卫生组织的两名官员詹姆士·W·邦恩和托马斯·内特提出,自1988年开始,本日正式被订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