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衍射
✍ dations ◷ 2025-08-29 06:00:04 #电子衍射
电子衍射,是指电子在通过某些障碍物时发生衍射的现象。因为波粒二象性的存在,电子也可被当做是波,从而也能产生衍射现象。电子的波长满足德布罗意波长公式:h表示普朗克常数,p表示动量。由于电子的动量较光子大得多,因而其波长也短得多。所以想使电子发生衍射时就需要更微小的障碍物,实验上一般是采用晶体。另外,正是由于电子比光子更难发生衍射,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比光学显微镜的更高。当电子波穿过晶体的时候,被晶体中的原子散射,散射的电子波互相之间干涉所产生的现象就是电子衍射。晶体中每个原子均会对电子进行散射,使得波长和方向发生变化。并且部分电子会与晶体中的原子发生能量交换作用,若电子波长发生变化,则称为非弹性散射;若没有波长变化,则称为弹性散射。电子衍射的图像一般是该图像呈现规则的斑点,衍射图像是由同心圆组成的。多晶的是一系列规则的同心圆,而非晶的是由分散的同心圆组成的。电子衍射是最经常用于固体物理和化学研究固体的晶体结构。实验通常是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或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为电子背散射衍射(英语: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进行。电子衍射用来做物相鉴定、测定原子位置等。与X射线相比,电子更容易被物体吸收,所以更加精确,适合于研究微薄膜、小晶体。在1924年提出的德布罗意猜想,预计粒子也应该表现为波。1927年,贝尔实验室的克林顿·戴维森(Clinton Joseph Davisson)和雷斯特·革末( Lester Halbert Germer)在观察镍单晶表面对能量为100电子伏的电子束进行散射时,发现了散射束强度随空间分布具有不连续性,实质上就是电子的衍射现象。几乎与此同时,乔治·汤姆森(George Paget Thomson)用能量为2万电子伏特的电子束穿过多晶薄膜做实验时,也观察到衍射现象。电子衍射的发现证实了德布罗意提出的电子具有波动性的理论。传统的电子衍射装置,从阴极发出的电子被加速后经过阳极的光栅孔和透镜到达试样上,被试样衍射后在荧光屏上形成电子衍射图样。由于物质(包括空气)能够吸收电子,故该实验需要置于真空中进行。若电子的加速电压为数万伏至十万伏,这种称为高能电子衍射。若电子加速电压为数千甚至数十伏,这种装置称低能电子衍射装置。
相关
- 头孢比普头孢比普(Ceftobiprole)是用于社区型获得肺炎(英语: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的第五代头孢菌素,于2002年由洛桑大学医学院和巴塞利亚药业(英语:Basilea Pharmaceutica)研发,其初
- 色欲性欲,指对性的渴望。一般科学家认为,性欲是一种本能欲望,对于繁殖下一代有利。至于对大多数动物而言,性欲只存在于发情期时,而动物的发情期通常都是季节性的(例如春天)。对于某些宗
- 先天性先天性障碍,又称先天性疾病、先天畸形、先天缺陷,是指发育中的胎儿因为遗传性疾病或发育环境等因素导致某个部位特征结构畸形,导致在婴儿出生时即有的病症,包括了身体(英语:Physic
- 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一部法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具有系统的法典,约公元前1754年(中年表(英语:middle chronology))颁布。1901年在埃兰
- 突触传递突触(法语、英语、德语: Synapse)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肌细胞、腺体之间通信的特异性接头。神经元与肌肉细胞之间的突触亦称为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中枢神
- 球面度球面度(steradian,符号:sr)是立体角的国际单位。它可算是三维的弧度。其英文字是希腊语“立体”(stereos)和弧度(radian)的混合,另一常见的中文翻译为立弪。以r为半径的球的中心为顶
- 几几部,就漢字索引來說,是為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個部首中的第十六個(兩劃的則為第十個)。歸於二劃部首,通常是從外方為部,且無其他部首可用者將部首歸為几部。又读ㄐㄧˇ。 1.古人坐
- 肉茎肉茎(Pedicle),亦作腕足、肉足或腹茎,是动物学的一个名词,指无脊椎动物里的舌形贝型亚门及小嘴贝型亚门腕足动物以及部分双壳纲软体动物用来固着于海床的软泥或砂砾中(亦作“受质
- 威克岛威克岛(英语:Wake Island)是马绍尔群岛中的小岛、北太平洋上的环礁,海岸线长19公里,大约自夏威夷至北马里亚纳群岛的三分之二航程。因为它在国际换日线之西,所以比美国50州快近一
- 索契索契(俄语:Сочи、亚美尼亚语:Սոչի, 格鲁吉亚语:სოჭი,拉丁字母转写:Sochi),另译素溪,俄罗斯联邦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与阿布哈兹接界处、黑海沿岸,是俄罗斯受欢迎的渡假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