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懒音是吴语语音在内部规律的控制下发生流变的一种现象。这种流变常常造成同音字增加而导致辨义不清,因此常被大众称为懒音。吴语各地方言不同程度上都存在有“懒音”现象,上海话懒音现象较为普遍。
如上海话,原普遍分尖团,现在几乎消失,苏州话中亦开始出现此现象;
疑母脱落现象十分普遍,上海话自称代词“我”ngu,许多青年发音时疑母脱落发音成wu。其它汉字如“环”等;
另外,清浊相混现象也时有发生,如“期”、“帆”等;
如上海有人会把“如”读成“lu”,广韵如属日声鱼韵,而对应普通话为声母“r”吴语日母亦按中古声母作gn及所谓之“z”,所以“如”声母应为gn。
主要就是以“打”(an) 为代表的这类字,和以“党”(aon) 为代表的这类字*,它们的韵母是不一样的,但很多人已经不再区分。具体发音区别基本上是这样的:发an的时候,嘴巴张得比较大,发音比较靠前,有些地方,比如无锡甚至接近普通话an的发音;而aon发音比较靠后,特别是宁波,接近英国英语long里面的ong的发音,而其他地区多接近美国英语的这个发音。 最近打党这两类字的区别现在许多地方已经模糊了。比较常用的字里面的区别是 an/aon:张/赃、蚌/帮、场/尝、长/上常、厂/唱。基本上还是aon的字比较多。
跟an和aon的区分类似,传统吴语(以苏州话为代表)区分“麦”、“袜”这两组入声。 吴拼以aeh和ah分别表示这两组音,对于这两组读音已经合并的地区,可以就用ah。以苏州话为例,“袜”读maeh,而“麦”读mah。ah里头的a读音近似单韵母a里头的a,而aeh里面的ae读音近似汉语拼音-an-里面的a。
适用于苏南、上海和浙江部分地区。易错字正确发音如下:
在一些吴语中,比如中派和新派上海话,读音上“斯”=“书”,发生了“书”并入“斯”的过程。在普通话里,这两组字读音是有区别的,在很多吴语中也是。有些吴语则是把“书”并入了“虚”中,即“书”=“虚”,如江阴话。这里要讲的所谓“斯书”之分就是指以“斯”、“书”为代表的这两类字的区别。是以苏州话和老派上海话为蓝本的,区分这两组字的方法,即立足于这两组字韵母的不同。 “斯”这类字的发音,跟普通话一样,韵母是吴语拼音的y,没有韵母一样。 “书”的韵母用吴语拼音表示就是yu,是y的圆唇音。先发“斯”,然后慢慢把嘴唇收拢,就是“书”的音。
受普通话的严重影响,中青年特别是青少年不能掌握一些与普通话发音差别较大的吴语字音。如“杏”、“岳”、“鹤”、“猎”、“夕”等。例如:
有学者批评归咎于吴地渐与广韵时段脱落,各地政府促倡导方言保护。而部分研究显示今吴闽语保留较完整中古声母。闽保留知彻澄母与其他方言不同,吴地保留全清浊音读及返无卷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