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蚤 (诗)

✍ dations ◷ 2024-07-03 06:38:03 #跳蚤 (诗)
《跳蚤》(英语:The Flea),为英国玄学派诗人邓约翰的诗作。诗的主旨是在描述主角向其爱人求欢,借由一只小小跳蚤来作为说服依据。《跳蚤》的确切完成时间已经不可考,首次出版是在1633年,即邓约翰过世的两年后。邓约翰创作的时间背景是伊丽莎白时代,即英国的黄金时代。英国的文艺复兴在这段期间达到高峰,因此邓约翰受到当时浓厚人文思想熏陶的影响。《跳蚤》是邓约翰玄学诗(metaphysical poetry)风格的代表作品。玄学诗是17世纪英国巴洛克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学运动,作者经常透过在诗作中卖弄学问,并利用比喻创造独特的意象,以表现出自己带戏谑的机智。整首诗分成三节,每节押的尾韵分别是“aabbccddd,eeaaffbbb,ggbbhhbbb”,即“二二二三,二二二三,二二二三”的押韵。第一节最后三行的尾字分别是 “woo”、“two”、“do”,第二节最后三行的尾字是 “me”、“be”、“thee”,第三节最后三行的尾字是 “be”、“me”、“thee”,透过这种形式反映内容,各行之间借此互相紧密扣合,同时利用多次重复押韵来加强叙述者的要旨。邓约翰将一只微不足道的跳蚤比喻成主角与他的爱人、他们的婚床、婚礼的教堂等等,这种将看似不相干的物品或事物凑在一起,善用怪异、鲜明触目的比喻,激出读者更大胆与狂野的想像,语不惊人死不休,也展现了写者的机智与创意,就是玄学派奇想的最佳展现。本诗借用许多宗教意象,更添诙谐的效果,也说明所做之事不是异端之行为,而是十分庄严的。诗中所说话的人并不等于是作者,所以并不能果断地认为这是邓约翰在描写自身经历的诗作。从诗的内容可以推断主角与他的爱人正在床上,而主角正在向爱人求欢,希望能够及时行乐。不过爱人显然还有些迟疑,并未答应主角。就在此时一只跳蚤出现了,叮了两人各一口,主角便借此发挥,向爱人说明在她迟疑不决时他们就已经在跳蚤体内结合,跳蚤是他们的教堂、婚床,是他们两人结合之处,且在跳蚤体内他们是比在彼此体内结合还要来得更紧密,意即都如此亲密的结合在一起了,就不需要再害臊多虑,可以放心接受主角的求欢。在此之后还能看见作者有条有理的随着爱人即将打死跳蚤,以及打死跳蚤的行为持续进行他的辩论,振振有词地说服著爱人。在爱人打死跳蚤后,作者又改变了说服的方式,不再着墨于跳蚤的高贵,反而将重点摆在爱人打死跳蚤的这个动作,说明杀死跳蚤是轻易之举,而我们仅损失了一滴血,那么接受主角的求欢也将是如此轻易且对她无所伤害的,所消耗的将不过是一滴血一般的代价。《跳蚤》写于1608年,收录在邓约翰死后于1633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Biathanatos(英语:Biathanatos)中,当时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时代,流行讲究雕饰、甜美华丽的传统爱情诗,而邓约翰的诗风节奏有力,语言生动,想象新颖而大胆,常使用莎士比亚式的机智的隐喻,将激情与推理融为一体,为当时陈腐的诗歌重新注入活力,《跳蚤》一诗也充分展现了这些特色,因此有一批诗人开始模仿其诗风,如乔治·赫伯特、理查德·克拉肖(英语:Richard Crashaw)和亨利·沃恩(英语:Henry Vaughan)等人,而后以邓约翰为首的这些人被称为“玄学派诗人”,但他们的这种诗歌风格在当时并没有被广泛肯定,并长期受人争议。19世纪末期,人们多厌倦当时受浪漫主义的影响而语言陈腐的诗歌形式,而这时邓约翰的诗作正好说出了当代人们真实的生活境遇,同时他也曾经唾弃传统爱情诗的陈情滥调,在诗的意象、观念、节奏和形式上大胆创新,这正与浪漫主义末期时人们极力想摆脱传统的想法相符合,因此读者重新审视了邓约翰与玄学派诗人的作品,并迸发出巨大的兴趣,美国著名诗人T.S.艾略特更是对他情有独钟,二人的诗风也有颇多相似之处,常用新奇和乍看难以理解的象征手法。20世纪初,邓约翰的作品重新受到人们推崇,他在英国诗人中的地位从此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公认为文学大师。女性主义对于本诗有批评的声音,认为男性主导地位,拥有特权才能说出这种敏感的玩笑,并不断说服女性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当时的社会将贞操的裂破与罪恶以及耻辱视为同等,且用以评估女性的价值,男主角却在女主角为了保全名誉,理智地杀死跳蚤拒绝求爱后,表示不屑与气愤。女性在诗中处于被动,并在诗中一言不发,可见并没有发语权,说出来的话也只能透过男性来陈述。但也有反对此种批评的说法,认为女主角一开始的不屈服,到最后杀死了跳蚤,代表并没有让男主角得逞,掌握了自身的身体自主权,让男女实际上是站在平等的位置上。

相关

  • 属(英语:genus,拉丁语:genus)是生物分类法中的一级,用于生物学中的生物和化石生物以及病毒的生物分类。在生物分类的层次结构中,属位于种之上和科之下。属名由拉丁词或希腊词或拉丁
  • Z00-Z99ICD-10 第二十一章:影响健康状态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即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十版的第二十一个分类分系统,主要包括各种影响健康状态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分
  • HELLP症候群HELLP症候群(HELLP syndrome),一种产科疾病,是妊娠毒血症的一种,经常发生在怀孕晚期,有时甚至是生产时发生。它的命名来自于它的几项特征:HELLP症候群通常伴随着妊娠型高血压或妊娠
  • 喉前庭喉前庭(laryngeal vestibule)即是声带上方的喉腔部分;其基部或前壁呈现出三角形宽广之形状,而其中心部即会厌结节(楔形结节(英语:cuneiform tubercle);小角结节(英语:corniculate tuber
  • 周围神经周围神经系统(英语: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缩写为PNS),又称外周神经系统、周边神经系统、边缘神经系统或末稍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除脑和脊髓之外的神经部分。脑
  • 战间期战间期,指的是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这段时期。这一时期,世界局势仍然十分动荡。欧洲在这一时期仍然处于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巨大创伤恢复的时期。
  • 司汤达马利-亨利·贝尔(法语:Marie-Henri Beyle,1783年1月23日-1842年3月23日),笔名司汤达(Stendhal,法语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
  • 全民健保全民健康保险,一般简称为“全民健保”或“健保”,是一种强制性保险的福利政策,法源是依据《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所实施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为增进全体国民健康,中华民国于19
  • 中乘辟支佛(梵语:प्रत्येक बुद्ध,转写:Pratyeka-buddha,巴利语:Pacceka-buddha),佛教术语,其梵语音译为钵剌翳迦佛陀,俗语音译为辟支迦佛陀,或简称为辟支迦佛、辟支等,意译为独
  • 硝酸甘油炸药硝酸甘油炸药(英语:Dynamite)是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于1866年发明出的一种炸药。主要成分是硝酸甘油与木屑(或是任何可以吸附液体的物质)、硝石和碳酸钙混制而成。诺贝尔最初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