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运仪象台

✍ dations ◷ 2025-07-20 06:49:13 #水运仪象台
水运仪象台,由北宋苏颂发明的自动化机械化天文演示装置。元祐元年(1086年)苏颂检验太史局的浑仪时,决心要将浑仪、浑象和报时装置结合。苏颂拜访吏部守当官韩公廉,取得张衡、张思训的“仪器法式大纲”。元祐三年(1088年)开始动工,元祐七年(1092年)“水运仪象台”竣工。水运仪象台是一个类似于天文台,高约12米,宽7米,上下分三层;上层是浑仪(天体测量之用),中层是浑象(天体运行演示),下层是司辰(自动报时器),全程用水力推动,可精确报时,李约瑟指这是欧洲天文钟的直接祖先。苏颂于绍圣初年著《新仪像法要》一书,详述水运仪象台的整体功能、零件150多种,60多幅插图。水运仪象台原件在靖康之祸(1127年)时,金兵将水运仪象台掠往燕京(北京)置于司天台,金朝贞祐二年(1214年),金迁都开封,因不便运输被丢弃,而南宋时苏携保存的手稿因无人理解其中方法而无人能仿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华大学刘仙洲于1953年─1954年发表《中国在原动力方面的发明》、《中国在传动机件方面的发明》两篇关于对此仪动力研究的论文,另外英国科技史学者李约瑟对此仪的动力也有研究,在1956年于《自然》杂志发表论文。中国考古学家王振铎于1958年最先复原水运仪象台模型,除发表《揭开了我国“天文钟”的秘密》论文并绘制复原详图存世。该复原原件存放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近年主要由苏州市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复原并送至各地科技馆或天文馆收藏。水运仪象台在近代首次全功能、原尺寸成功复原制作是由位于台湾台中的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于1994年完成,目前放置于该馆中国科学厅(现称人类文化厅) 。这一座水运仪象台是真正利用原始的水力推动计时,并未采用现代的计时或动力作为辅助。保存在台湾国立自然科学馆的水运仪象台,并非没有采用现代计时或动力的辅助,若仔细进入观察就可发现抽水马达和馆方人员必须不断用自己的手表调整机械转动的误差,会造成如此大的误差,是因为该复制的水运仪象台,在计时的两个机制,被严重错误解读,所以衍生的误差比在宋朝的原件还大。(此项所指之抽水马达是供水之用,并非直接用做计时驱动。至于对计时机制误解一说,因无具体说法,故无法判断。)

相关

  • 组织 (生物学)组织旧称
  • 乔治·斯托克斯乔治·加布里埃尔·斯托克斯爵士,第一代从男爵,FRS(英语:Sir George Gabriel Stokes, 1st Baronet,1819年8月13日-1903年2月1日),爱尔兰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就读和任教于剑桥大学,主要贡
  • 同量素同量素是质量数相同,但质子数不同的原子核。同量素必然是不同的元素。例:Cu (原子序29) 和 Zn (原子序30) 具有质量数同为65的同量素。 理论上,两个以上的同量素不会都是稳定的
  • 碳式复写纸碳式复写纸(Carbon paper)是压敏复写纸的一种,是一种一面涂有干墨水或者其他颜料的纸,通常使用蜡封。当人们通过手写或者打字机制作原件的同时,它被用来复制副本。将碳纸放在原件
  • 良三世教宗圣良三世(拉丁语:Sanctus Leo PP. III;750年-816年6月12日)于795年12月27日至816年6月12日出任教宗。因为在799年遭到由哈德良一世遗族为核心的权贵们反对,他被迫出亡并向法兰
  • 诱导偶极在非极性分子中正负电荷重心重合,不存在偶极,但在外电场:极性分子的永久偶极电场的影响下,非极性分子变成具有一定偶极的极性分子。这种在外电场力作用下产生的偶极称为诱导偶极
  • 加拿大国家历史遗址加拿大国家历史遗址(英语:National Historic Sites of Canada;法语:Lieux historiques nationaux du Canada)是由加拿大的加拿大历史遗址和纪念碑董事会(Historic Sites and Monum
  • 钒酸盐钒酸盐是钒的含氧酸盐,一般情况下,钒酸盐的中心原子钒处于其最高氧化态+5。最简单的钒酸盐含有四面体的VO3−4阴离子,称作正钒酸盐,存在于正钒酸钠和V2O5的强碱性(pH>13)溶液中。
  • 新兴新兴可以指:
  • 东南自保东南互保,或作东南自保,指清末八国联军时大清东南各行省督抚不理会朝廷命令,不与列强宣战,避免与大清一起陷入战争局面。慈禧太后向万国宣战后,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