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哩岛核泄漏事故

✍ dations ◷ 2025-09-29 08:50:16 #三哩岛核泄漏事故
三里岛核泄露事故,通常简称“三里岛事件”,是1979年3月28日发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萨斯奎哈纳河三哩岛核电站(Three-Miles Island Nuclear Generating Station)的一次部分堆芯熔毁事故。这是美国商业核电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该事件被评为国际核事件分级的7级系统中的第5级:事故带有广泛后果。反核运动积极分子表达了对事故造成的区域健康影响的担忧。 然而,流行病学研究分析了自事故发生以来该地区及其周围地区的癌症发病率,确定了该数据在统计上没有显着增加,因此没有因事故与这些癌症相关联的因果关系得到证实。清理工作开始于1979年8月,并于1993年12月正式结束,总清理费用约为10亿美元。二号机组为压水堆,1978年12月30日开始商业运行。额定电功率880MW。堆芯为177束燃料组件,共计37000根燃料棒,含二氧化铀100吨。二氧化铀的浓度为2.57%。反应堆有两套回路。每套回路包含2台主泵、3台辅助泵(2台电动泵、1台汽动泵)、1台蒸汽产生器(SG)、1台布设在一次侧热段的调压槽。调压槽压力达到15.5MPa时,调压槽卸压阀自动开启,将冷却剂排放到调压槽卸压箱。当天凌晨4时0分0秒,三哩岛核电站95万千瓦压水式二号反应堆一次侧的给水主泵停转,汽轮机停机。此时备用泵应按照预设的程序启动,但是由于辅助给水系统中隔离阀在此前的例行检修中没有按规定打开,导致辅助给水系统没有动作。二号机组的一次侧冷却水没有按照程序进入蒸汽产生器,热量在反应堆中心处持续聚集,堆芯压力上升,导致调压槽卸压阀于4时0分03秒开启,放出堆芯内的部分汽水混合物。当下反应堆于4时0分08秒自动停堆,当反应堆内压力下降至正常时,卸压阀又由于故障未能自动关闭,使堆芯冷却剂以45m3/s继续外流。压力降至正常值以下却由于发生机械故障,在堆心压力回复正常值后堆芯冷却水继续注入减压水槽,造成减压水槽水满外溢;4时2分2秒主系统压力继续下降至11.3MPa,“堆芯紧急冷却系统(RCIC)”的高压注水自动启动,向堆芯注入冷却水。但反应堆操作员未判明卸压阀没有关闭,反而于4时3分13秒关闭了应急堆芯冷却系统,停止了向堆芯内注水。一次侧冷却水大量排出造成堆芯上部失水,堆芯上部燃料棒的温度超过2760度,堆腔上部形成了蒸汽。反应堆操作员恢复高压安注系统和主泵运行后,260度的水遇到2760度堆芯,堆芯燃料棒像玻璃一样破裂,堆芯坍塌。堆芯90%的燃料棒包壳破损,47%的核燃料已经融毁并发生泄漏,系统发出了放射性物质外漏的警报,但由于警报响起时并未引起运行人员的注意,甚至现时的纪录报告都指出没有人注意到警报。直到当天晚上19时50分,二号堆实现强迫循环,但运行人员始终没有察觉堆芯的损坏和放射性物质的外漏。事故后,原子能管理委员会对周围居民进行了连续追踪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三哩岛核泄漏事故是核能史上第一次反应堆堆芯融毁的事故,此事故的严重后果反映在经济上,公共安全及周围居民的健康上则没有不良影响。究其原因在于围阻体发挥了重要作用,凸显了其作为核电站最后一道安全防线的重要作用。在整个事件中,人员的操作错误和机械故障是主要的原因,因此核电站运行人员的培训、面对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控制系统的人性化设计等细节对核电站的安全运行有着重要影响。虽然此事故并没有证明西方国家的核电站事故会造成人畜伤亡及公共危害,但也大幅提高核电站安全设施的建造成本,以免事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但提高安全系数后的核电站造价昂贵,因此核电站兴建数量大减,直到21世纪初的化石燃料价格大涨及全球暖化效应显现后,各国才开始重启核能计划。这场事故恰巧发生在描述核电站安全问题的惊悚片《中国综合症》(China Symdrome)上映12天后,美国公众对核电信心大受影响,美国核电产业陷入长期的不景气。因为核电站的兴建计划锐减,美国核电相关的公司因此流失了许多资深经验的工程师,之后兴建及设计核电站,遇到严重的经验传承问题。而后连欧洲也发现他们失去了以合理成本兴建核电站的能力。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能电厂事故后,核能的安全性被许多人质疑,但由于该电厂的安全设备远落后西方核电站,因此三哩岛事故后的核能安全形象并没有遭到严重影响,但是在2011年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确实使许多人对核能安全产生不信任。虽然三哩岛核泄漏事故是美国至今最为严重的核事故,但与之后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能电厂事故与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相比,三哩岛核泄漏事故仍然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在该核电站周遭的居民以及邻近的几个州也都没出现像乌克兰或是日本福岛那样大规模的污染,另外该事件的知名度也不如切尔诺贝利核能电厂事故与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那样被世界广为人知。

相关

  • 垂体脑下垂体(法语、德语: Hypophyse,英语:pituitary gland,亦称为脑垂体)位于脑底部的中央位置,在蝶骨中的蝶鞍内,它的上方有视神经经过,两侧被海绵静脉窦所包围,它的底部为蝶窦及鼻咽。
  • 种子蕨门种子蕨(学名:Pteridospermatophyta)是一类已灭绝的古代裸子植物,始见于晚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时极为兴盛,到侏罗纪逐渐衰退,于白垩纪末期灭绝。种子蕨的种株不大,多数为倚
  • Hsub6/subTeOsub6/sub碲酸是化学式为Te(OH)6的化合物。它是弱酸,与强碱反应生成碲酸盐。碲酸可由碲或二氧化碲被双氧水或三氧化铬氧化制备。它具有较强的氧化性,但是其氧化反应在动力学上是惰性的,
  • 选举人团选举人团是从一组选民里选出某一位候选人。通常,这些代表不同的组织、政党、或实体,每个组织、政党或实体的选民的具体数量或所代表票数以特定的方式加权。在主权教廷,与梵蒂冈
  • 布鲁克林坐标:40°41′34″N 73°59′25″W / 40.69278°N 73.99028°W / 40.69278; -73.99028布鲁克林又称布碌仑(英语:Brooklyn),为美国纽约市的五个行政区之一,也就是纽约州的金斯县(Kin
  • 甲钴胺维生素B12(Vitamin B12)为B族维生素之一,是一类含钴的复杂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是以钴离子为中心的咕啉环和5,6-二甲基苯并咪唑为碱基组成的核苷酸。化学式为C63H88O14N14PCo,分
  • Cannizzaro反应坎尼扎罗反应(Cannizzaro反应),也译作康尼查罗反应、康尼扎罗反应、卡尼扎罗反应,是无α活泼氢的醛在强碱作用下发生分子间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一分子羧酸和一分子醇的有机歧化反应
  • 黄道光黄道光(英语:Zodiacal light)是指在夜空中靠近太阳的地方,沿着黄道或黄道带泛出略呈三角形的白色微光。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最适合观察黄道光的时段是春季的暮光完全消失之后的
  • NNTP网络新闻传输协议(英文:Network News Transport Protocol,缩写:NNTP)是一个主要用于阅读和张贴新闻文章(新闻组邮件)到Usenet上的Internet的应用协议。这个协议也负责新闻在服务器
  • 交叉致敏敏化作用(英语:Sensitization)是一种非联系性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期间重复的刺激会导致越来越剧烈的反应。除了被重复的刺激本身外,敏化作用常常使得一整类的刺激都会产生更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