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多神社(日语:気多神社/けたじんじゃ */?)是日本富山县高冈市伏木一宫(日语:伏木町)的一座神社,社格是名神大社或式内小社、越中国一宫和县社,主祭神(日语:祭神)是大己贵命和奴奈加波比卖命,配神(日语:祭神)为菊理姬命和事代主命,别当寺(日语:別当寺)是庆高寺,本地佛是文殊菩萨、地藏菩萨和多闻天王。氏子数目方面,《神社明细帐(日语:神社明細帳)》记载为82户,《府县乡社明治神社志料(日语:府県郷社明治神社誌料)》和《日本社寺大观》记载为115户,《式内社调查报告》记载为约700户。文化财方面,神社本殿是重要文化财,木造狛犬一对以及气多神社的瞪眼狮则分别是高冈市指定文化财。
气多神社位于二上山(日语:二上山 (富山県))东部山块与平地之间,海拔高约70米的丘陵台地上(一之宫山的有明之冈),东南面约500米处是越中国分寺(日语:越中国分寺),约一公里处则是越中国府遗址(日语:勝興寺),原属越中国射水郡,小字是大平,地号是2063。神社名称方面,气多是指强风(けたか),“け”指风,源于气比(けひ)省略“ひ”而来,“たか”是高,也写作“气高”,由于“た”和“か”属あ段,均为双元音,因此在省略后者后变成气多,北陆地方的气多神社均建于阻挡强风吹向内陆的海边,蕴含其为日本海保护神以及风神的意思。
创建时期方面,根据《神社明细帐(日语:神社明細帳)》记载,神社是在养老元年(717年),能登国从越前国独立时劝请而来,不过实际上能登国是在养老2年(718年)独立,其后在天平13年(741年)并入越中国,当时越中国的一宫则为气多大社,直至天平宝字元年(757年)能登国再次独立,《式内社调查报告》推测神社在此时创建,根据《一宫神官大江氏文书》记载,神社由行基创建。另外,神社在文献上最早见于《延喜式神名帐头注》引述的《诸社根元记》延喜8年8月16日(908年9月14日)“乙卯以越中气多大神预官币(日语:幣帛)”。
另一方面,在能登国并入至越中国时,越中守由大伴家持担任,他在天平20年2月(748年3月4日至4月2日)由于出举(日语:出挙)而在管内巡视期间曾经参拜气多大社,并且留下一首和歌,收录于《万叶集》(新编国歌大观编号4049),尽管如此,与国府咫尺之遥的气多神社却没有任何记载,反映在当时气多神社可能尚未创建。对此,《高冈市史》主张由于气多大社与越中国府距离甚远,因此在国府设置遥拜所,在能登国独立后,便将遥拜所改成独立的神社,《越中国式内等旧社记》更直接指出气多神社就是在能登国独立时,从气多大社劝请而建,称为新气多明神,神社官方则称神社是在天平4年(732年)劝请自气多大社。另一方面,《式内社的研究》不认同气多神社为气多大社分社的说法,文献引述《大日本地名辞书(日语:大日本地名辞書)》指当地本来就有强风,神社就是为了拜祭当地的风神而创建,自古便是独立的神社。
根据《府县乡社明治神社志料》记载,神社在神龟2年(725年)获圣武天皇下赐宸翰以及附近九村作为神领,不过收录于《一宫神官大江氏文书》内明治元年(1868年)的《从太政官由来就御寻书上帐》则记载为神龟元年(724年),获赐的是宸翰以及附近九村的御供田。其后根据《府县乡社明治神社志料》记载,神社在天庆3年正月6日(940年2月16日)、永保元年2月10日(1081年3月22日)、永治元年7月10日(1141年8月13日)和治承4年12月13日(1180年12月31日)均曾经获赐官币。承历4年6月10日(1080年6月29日),根据《朝野群载(日语:朝野群載)》记载,神祇官算出天皇需要特别注意身体的一天后,向各令制国派出使者,并且上奏对神社的社司处以中祓,越中国内除了气多神(气多神社),尚有鹈坂神(日语:鵜坂神社)、白鸟神(日语:白鳥神社 (富山市))和三宅神均被处罚。寿永末年,木曾义仲进军至神社一带,导致附近堂塔均毁于战火,其后末社等虽然逐渐重建,但是在天文年间(1532年至1555年)毁于上杉氏之手,社殿也无一幸免
根据《伏木乡土史谈》记载,神社在永禄(1558年至1570年)和元龟(1570年至1573年)时重建,《府县乡社明治神社志料》则指是由宥应建立小祠,直至正保2年(1645年)才获加贺藩主前田利常重建。根据《越之下草》记载,庆高寺在庆长2年(1597年)获加贺藩主前田利长寄进寺领(日语:寺社領)宫林,根据《守山村上阪常次郎记录》记载,宫林长390间(约709.09米),宽180间(约327.27米),面积达70200坪(约232066.12平方米),另有面积达900坪(约2975.21平方米)的寺居屋敷以及原来领有的20石的御供田,其后在庆长10年(1605年),担任奉行的富田重政在检地时没收了神社的御供田,改建成屋敷,堂塔也严重损毁,《伏木乡土史谈》则指此时神社所有领地均被没收。庆安3年10月19日(1650年11月12日),根据《一宫神官大江氏文书》记载,利常寄进越中冰见庄矢田村(现高冈市伏木矢田、伏木古府元町、伏木矢田上町、伏木一丁目和高美町一带)10石至神社,从而让神社替其孙前田纲纪祈祷。
另一方面,久保尚文根据建长2年(1250年)的《九条家初度处分状》推测由于当时庆高寺是法成寺(日语:法成寺)的末寺(日语:末寺),因此九条家曾经通过法成寺来管治神社。其后,神社的南北两谷原有49座寺院,不过大多毁于在天文年间的战火,仅存的堂寺得正寺改宗至一向宗(日语:一向宗),最终剩下的爱染院在其后也开始荒废。明历3年(1657年),当时庆高寺的住持死去后,便由看坊打理,直至元禄2年5月(1689年6月17日至7月16日),爱染院弟子祐玄再兴庆高寺,及后获准在年初时前往金泽城进行御目见。此外,根据真福寺里打文书、《高冈市守山町上坂常次郎家记录》“万治元年10月4日(1658年10月30日)”、《一宫巡诣记》“元禄9年7月9日(1696年8月6日)”和《日本九峰修行日记》“文化13年8月9日(1816年8月31日)”等文献记载,神社是日本回国六十六部的经堂之一,庆高寺也同时负责接受这些经书。
明治元年3月(1868年3月24日至4月22日),神社和庆高寺受到神佛分离的影响而分道扬镳,观音堂迁到西砺波郡石动町(日语:石動町),庆高寺的第十三代住持法海也改称国田庆治,其后再易名为齐藤天海,并且于翌年前往石动町续任住持,1895年7月转移至大阪府大阪市大和町(日语:島之内)的法案寺(日语:法案寺),1913年7月死去,其弟子则还俗成为神职大江氏,并且担任社掌。当时神社的社司是尾崎氏,根据家传记载,尾崎氏原本是气多大社的社家(日语:社家)樱井氏的族人,在劝请后便迁至气多神社,天文战乱时前往西北面四公里的岛尾(日语:宮田村 (富山県))的尾崎山避难,直至社殿重建后仍然留在尾崎山,并且同时在气多神社和伏木神社(日语:伏木神社)等附近一带的神社效劳,最终在天保年间(1831年至1844年)才重返伏木(伏木东一宫17-2)。根据正德2年(1712年)的《射水郡社号帐》记载,神社当时仍由庆高寺管理,尾崎氏仅在祭事的时候才会前往神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尾崎氏离开气多神社,宫司改由大江氏担任。
1937年9月,宇贺社、爱宕社、水神社和神明社合祀(日语:合祀)至气多神社。1950年,为了修理社殿而对本殿进行解体工程,花费达340万日元,1970年又重新铺设本殿的柿葺(日语:柿葺)屋顶。1985年,大伴神社(日语:大伴神社 (高岡市))在气多神社境内建成。
气多神社的社格为名神大社或式内小社、越中国一宫和县社。在《延喜式神名帐》射水郡的部分,神社位列末席,反映在射水郡的式内社中,神社的创建时期最晚,不过《延喜式》的宫内厅书陵部藏本以及九条家本均记载此神社为郡内唯一的名神大社,相对地出云本(云州本)则记载射水神社为名神大社,佐伯有义(日语:佐伯有義)在《富山县神社祭神御事历》中否定出云本的说法,依据宫内厅书陵部藏本以及九条家本,主张气多神社为名神大社,《新订增补国史大系》同样记载气多神社为名神大社。与此同时,神社的名称不见于《延喜式》临时祭式名神祭条,《续日本纪》延历3年3月16日(784年4月10日)条虽然记载原本从三位的“气太神”升至正三位,但是这里的“气太神”也不是《神社明细帐》所指的气多神社,而是气多大社,在六国史中也全无记载。
至于一宫方面,除了气多神社外,射水神社、高濑神社和雄山神社均主张自身为越中国一宫,《越中国式内等旧社记》主张气多神社为一宫,射水神社为二宫,《式内社调查报告》则认为气多神社的说法最为有力,《日本众神—神社与圣地》则认为有四座神社均主张自身为一宫是由于当时势力的此消彼长,不过以地名来说仅气多神社的所在地称作一宫。而且,根据白山比咩神社的《白山记》记载,在能登国独立后,原本是二宫的二上神(射水神社)变成一宫,不过后来新气多(气多神社)创建后,与射水神社就一宫的地位爆发争执,最终气多神社取代射水神社成为一宫,久保尚文推测气多神社是国司为了统治越中而从能登劝请而来。另外,福岛县耶麻郡西会津町尾野本(日语:尾野本村)的真福寺藏有《大般若经》,其里打(日语:裏打ち)文书介乎于贞和2年(1346年,兴国7年)至正平8年(1353年,文和2年),其中有一无日期文书记载“越中一宫正一位勋一等,气多不思议□□(日语:四角 (記号))大菩萨”,这是气多神社作为一宫在文献上最早的记载。
1873年8月,气多神社获指定为县社,1907年3月12日获指定为神馔币帛料供进社。
神社的主祭神(日语:祭神)是大己贵命和奴奈加波比卖命,配神(日语:祭神)为菊理姬命和事代主命,大己贵命、菊理姬命和事代主命的本地佛分别是文殊菩萨、地藏菩萨和多闻天王,庆高寺的本尊则是大日如来,这些佛像在神佛分离实施后均改为供奉于越中国分寺,合祀至气多神社的诸社祭神分别是大己贵命和事平命(宇贺社)、加具土命(爱宕社)、水波能卖神(水神社)和天照大神(神明社)。神社面积达2952坪(约9758.68平方米),设有本殿、拜殿、仓库和社务所等建筑物。首先,本殿据称建于永禄年间,为三间(日语:柱間)社流造,长9.6米,正面宽7.2米,高9.4米,柿板葺屋顶,分为内阵(日语:内陣)、外阵和走廊三个部分,正面设有一间向拜(日语:向拝),三面均是落缘,设有高栏,1931年1月19日获指定为国宝(现重要文化财)。其次,拜殿长三间半,宽两间,左右是翼廊(日语:翼廊),境内西南面的仓库则是旧拜殿,在1952年时迁至该处,长三间,正面宽四间半。最后,社务所位于长约700米的参道途中的左方山林内,为庆高寺原址,也是神职大江氏的住宅,各社殿均朝向东南面。
除了社殿,在十间道路(日语:国道415号)与四辻之路交界设有刻上“县社气多神社”的社标,建于1935年,出自一条实孝(日语:一条実孝)手笔,此处即为参道的入口,沿参道走约500米后进入山中,途中经过越中国分寺,两旁则是民居,上斜坡后是约70阶的石阶,上方是石鸟居,再走约150米的参道以及30阶石阶便是神社,境内建有1890年和1968年奉纳(日语:奉納)的石灯笼,另有一对小型灯笼以及1933年奉纳的狛犬。本殿内另有木造狛犬一对,分别高88厘米和92厘米,传为运庆的作品,1961年3月27日获指定为高冈市指定文化财。此外,神社境内有一处地方称为“越中总社遗址传承地”,也有建于1963年,高2.7米的大伴家持歌碑,刻在碑上的和歌出自于《万叶集》(新编国歌大观编号3976)。
神社的春季例大祭在当地称为Dago祭(ダゴ祭り),由氏子以红豆制作斗棒草饼来款待神明,在昭和初年为止也曾经举办称为山行(山ゆき)的仪式,当时春祭结束后人们登上神社的后山,于能够饱览富山湾的地方席地成圈,在观赏樱花、山茶花和杜鹃花的同时举行宴会,从而迎接山神至当地的农田和民居。春季例大祭当天,首先在社务所举行奉币(日语:奉幣)使出发仪式后,以绘有气多神神使雉的旗帜先行,紫、白、红、黄和绿旗伴随在后,称为瞪眼狮的舞狮在囃子(日语:囃子)以笛和太鼓奏乐带领下,向拜殿前的空地进发时,身穿衣冠束带(日语:衣冠束帯)的奉币使、唐柜、神主、氏子总代(日语:総代)和董事则紧随其后,沿参道前往拜殿。在抵达拜殿后,在本殿举行奉币和神事,并且让神体登上在拜殿前空地预先准备好的神舆后举行渡御,一行人按顺序是雉旗、五色旗、囃子、神职、神舆、祭主、穿上纹付(日语:紋付)的氏子总代和董事等等,在经过拜授所后往神殿进发。一行人在参拜后回到拜殿,神体也重归本殿后开始奉纳瞪眼狮。
瞪眼狮与一般舞狮相比动作较慢,伴随着奏乐而缓慢地左右摆动,先在社殿前90度角回头瞪向外面后,再瞪社殿,如果被瞪的话相当于厄祓(日语:厄祓い),能够消灾解难。瞪眼狮的形态本身属于百足狮子,负责狮身部分的参加者身穿蓝染的和服,负责狮头部分的参加者则穿上野袴,特点是没有天狗,1996年12月4日获指定为高冈市指定文化财。瞪眼狮奉纳完成后,祭礼狮子便开始巡回氏子居处,尤其是有庆喜事情的家庭,氏子也会预先准备幔幕、花纸和礼金来迎接祭礼狮子,花纸上也绘有手持鲷鱼的惠比寿,祭礼狮子取得礼金后便会朗读花纸上的字句,并且在长胴太鼓(日语:長胴太鼓)和横笛的伴奏下,於氏子门前闻歌起舞,从而达至厄祓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