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菜
✍ dations ◷ 2025-07-19 22:03:00 #广东菜
粤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也是四大中国菜系,亦称广东菜、广府菜,是指广府民系的代表性菜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客家民系和潮汕民系也生活在广东省境内,但客家菜和潮州菜(潮汕菜)均不被归纳在粤菜之中,同时广府菜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客家菜和潮州菜的影响。屈大均《广东新语》载:“天下所有食货,粤地几尽有之,粤地所有之食货,天下未必尽也。”反映出它的烹调食材涵盖范围很广。广东厨师擅长把食物作改变后,还能渗透出食物原本的味道。古时,广府菜是无鸡不成宴,更流传有“食在广州,厨出凤城”的俗语,其中“凤城”指的是顺德县(现佛山市顺德区)。对于广东如此丰富的食文化,在包括天津在内的北方地区也有俗语“有脚的桌子椅子不吃”、“四条腿的板凳不吃,两条腿的厨子不吃”来形容广东人所食之广。近代广东得益于贸易经济,还有大量外省移民与南洋香料,进一步提高了食物的丰富度。粤菜的特色在于着重食物原本的味和配合,因此它只会用很少量的香料,亦少有辣的菜式,但使用香料的种类十分广。不少广东菜都会用上姜、葱、糖、盐、酱油、米酒、油、卤水等。烹调内脏时会使加多一点如大蒜一类的香料。广东菜间中会使用五香粉和白胡椒粉。为了保留原味,一般做得比较为清淡,所以喜欢以清蒸的方式烹调,鲜有带浓烈的味道。广东省有丰富的农业和水产资源,可以较低成本提供新鲜食品,令广东菜强调烹出自然鲜味。为提高食物的鲜味,广东菜使用的猪肉、牛肉通常是来自即日被宰的牲口。鸡鸭经常是数小时前才宰杀,而鱼更会被养在鱼缸内直至烹调之前。有时广东菜餐馆中的侍应更会把生猛的鱼虾拿到客人的桌前,以证明食物在烹调前还是活的。在广东人来看,香料是用来掩盖过不新鲜的味道。新鲜的海鲜是无气味的,所以最好的烹调方法是清蒸。以蒸鱼为例,只需加少量酱油、姜和葱,带出海鲜的自然鲜甜味就可以了。多数餐馆都会很喜欢用大蒜和香料去摆脱他们陈旧的海鲜存货。所以说吃广东菜有一个简单法则:香料和食物的新鲜程度成反比。越少的香料就越鲜。由于岭南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因此人们爱喝汤滋身,这也使汤水成为粤菜的特色之一。粤菜里的汤通常是由各种材料熬上数小时而成,因而称为“老火汤”,有时还会加入中药。粤菜其中较大众化的汤有:南北杏菜干猪肺汤、花生鸡脚木瓜汤。虽然粤菜厨师很注意材料是否新鲜,但粤菜仍然会使用干货和腌渍过的食物。一些厨师会结合使用新鲜材料和干货。干货通常都会先被浸泡在水中然后再烹调,或者干货会被烹调较长时间,例如干鲍和干贝。至于腌渍食物,不仅可以被保存得更久,有时它们还会因而有独特的味道。粤菜中常用的干货:粤菜 - 烧味拼盘,是冷盘,有海蜇、叉烧、烧鹅、烧鸡、熏蹄等云吞面西柠鸡炸子鸡配以虾片
相关
- 也门也门犹太人,是生活在也门的犹太人社群。他们的历史非常悠久,在圣经所罗门王时代已生活在也门,但在第一次中东战争后因反犹太主义高涨,以色列在1949年6月至1950年9月发起“魔毯行
- 扁虫动物总门扁虫动物原本是扁形动物门的同义词,此处是几个门的统称,属于两侧对称动物,也被归类为扁虫动物总门(学名:Platyzoa),但此分类尚未成为共识。本总门包括以下门:扁形动物和腹毛动物没有
- 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之一,又名“黑陶文化”。1928年因山东省济南章丘区龙山街道城子崖遗址的发掘,被人们发现;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包括河南禹州的瓦店遗址。龙山文
- 托马斯·曼保罗·托马斯·曼(Paul Thomas Mann,1875年6月6日-1955年8月12日), 德国作家,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保罗·托马斯·曼生于德国吕贝克,是商人托马斯·约翰·亨利希·曼的儿子,亨利
- 萧泰然萧泰然(1938年1月1日- 2015年2月24日),台湾音乐家。出生于日治台湾高雄州凤山郡凤山街(今高雄市凤山区)。集钢琴家、指挥家、作曲家于一身。一生致力于台湾本土音乐融入西方音乐的
- 马钱子马钱子(学名:Strychnos nuxvomica)也称番木鳖,苦实把豆儿,火失刻把都,苦实,马前,牛眼,大方八,马钱树,是马钱科马钱属的一种落叶乔木。产于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喜热带湿润性气候,怕霜冻。模
- 双曲正割在数学中,双曲函数是一类与常见的三角函数(也叫圆函数)类似的函数。最基本的双曲函数是双曲正弦函数 sinh {\displaystyle \sinh }
- 调性调性(Tonality)是调的主音和调式类别的总称,例如,以C为主音的大调式,其调性即是“C大调”,以a为主音的小调式,其调性就是“a小调”等。以此类推,一般音乐中主要有24个调性。
- 十日谈《十日谈》(Decameron )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作家乔万尼·薄伽丘所著的一本写实主义短篇小说集。1348年繁华的佛罗伦萨发生一场残酷的瘟疫(黑死病),丧钟乱鸣,死了十多万人,在整个欧
- 严智怡严智怡(1882年-1935年),字慈约,后改持约,天津市人,为中国著名教育家南开系列学校创办人之一严修先生的次子。严智怡是中国近代著名美术教育家、博物馆事业家,创建中国首座公立的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