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弗·埃申巴赫

✍ dations ◷ 2025-07-11 07:30:06 #克里斯托弗·埃申巴赫

克里斯托弗·埃申巴赫(德语:Christoph Eschenbach,1940年2月20日-),德国钢琴家、指挥家。

克里斯托弗·埃申巴赫出生于布雷斯劳(今波兰城市弗罗茨瓦夫),母亲分娩时不幸死亡,其父亲赫里伯特·林曼(Heribert Ringmann)是一名音乐学家,二战时被强迫加入纳粹惩戒营(德语:Bewährungsbataillon)后战亡。埃申巴赫由祖母和表姑抚养成人,并改用表姑瓦利多勒·埃申巴赫(Wallydore Eschenbach)的姓氏,身为钢琴家的表姑发现了他的音乐兴趣,在1948年到1959年间教他钢琴。埃申巴赫十岁时获得汉堡施坦威钢琴比赛第一名,同时在旧克伦珀的教堂里演奏管风琴,1959年于亚琛高中毕业。

埃申巴赫在科隆音乐学院汉斯-奥托·施密特-诺伊豪斯(Hans-Otto Schmidt-Neuhaus)门下学习,之后回到汉堡,于汉堡音乐与戏剧学院师从埃利萨·汉森(德语:Eliza Hansen)学习钢琴,并随威廉·布吕克纳-吕格贝格(德语:Wilhelm Brückner-Rüggeberg)学习指挥。1962年ARD慕尼黑国际音乐大赛、1965年卢塞恩克拉拉·哈斯基尔钢琴比赛等比赛获奖之后,埃申巴赫1966年在伦敦开始职业钢琴家生涯,1969年到美国首演。他与赫伯特·冯·卡拉扬、乔治·塞尔等指挥大师多有合作,还和汉堡时期的同学尤斯图斯·弗朗茨、西德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等人合作过室内乐。

1972年,埃申巴赫作为指挥首次登台,演出了布鲁克纳第三交响曲(英语:Symphony No. 3 (Bruckner))。日后指挥成为了他职业活动的重点,埃申巴赫历任莱茵兰普法尔茨国立爱乐乐团(英语:Staatsphilharmonie Rheinland-Pfalz)艺术总监(1979-1981年)、苏黎世音乐厅管弦乐团首席指挥(1982-1986年)、休斯敦交响乐团(英语:Houston Symphony)首席指挥(1988-1999年,现为荣誉指挥)、拉维尼亚音乐节(英语:Ravinia Festival)艺术指导(1995-2003年)、北德广播易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1998-2004年)、巴黎管弦乐团音乐总监(2000-2010年)、费城交响乐团音乐总监(2003-2008年)、国家交响乐团艺术总监(2010-2017年)。

埃申巴赫在世界各地都有广泛的客串指挥经验,曾获第56届格莱美奖“最佳古典简编”。2019/20乐季起,埃申巴赫将接棒柏林音乐厅管弦乐团。

相关

  • 克里斯托夫·马洛克里斯托弗·马洛(英语:Christopher Marlowe,1564年-1593年5月30日),英国伊丽莎白年代的剧作家、诗人及翻译家,为莎士比亚的同代人物。马洛以写作无韵诗(blank verse)及悲剧闻名,亦有
  • 张丽莉张丽莉(1984年1月19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代课教师,无正式教师编制,亦无医疗保险。于2012年5月16日,因为舍己救人,而被称为“最美女教师”,教师资格破例得到教育部等部门默
  • 隐山希登希尔斯(英文:Hidden Hills)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县下属的一座城市。建市于1961年1月19日,面积约为1.69平方英里 (4.4平方公里)。根据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该市有人口1,856
  • 奥格斯堡同盟奥格斯堡同盟是反对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欧洲诸国在1686年7月9日在德国奥格斯堡建立。1689年后改称“大同盟”,奥格斯堡同盟反而变成非正式名称;同盟前后维持了24年。建立国家是
  • 宗座公报《宗座公报》(拉丁语:,缩写为AAS)是圣座和梵蒂冈城国的宪报,由梵蒂冈出版社发行。一般每月一刊。主要刊登教宗发出的公开文件(无论是直接或者经行政机关发出的)以及各项任命。前身
  • 洪丹九洪丹九(1760年-1845年),名桂生,为台湾清治时期的雕刻家,台湾艋舺人,籍贯福建同安。洪氏读书甚为勤奋,善于雕刻。道光末年,华亭黄铁峰宦游台北,黄氏擅长篆刻,洪氏因而向他拜师学艺。咸丰
  • 孟金龙 (公司主席)孟金龙,英文姓名Jinlong Meng1984年出生,现为皇冠环球集团(00727.HK)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持有中国京桥大学工商管理学士学位。他于2012年加入皇冠集团,于加入皇冠集团前从事
  • 高德武高德武,又名高仇须,是高句丽宝藏王的第三个儿子,为武则天侄儿建安王武攸宜的外甥。699年被武周任命高德武接管安东都督府都督职位。一些历史学家称高德武在安史之乱后建立了小
  • 墨西哥大街站墨西哥大街站(匈牙利语:Mexikói út),为匈牙利布达佩斯地铁1号线的一个车站,位于布达佩斯第十四区,为1号线最北端的车站。该站于1973年12月30日建成。
  • 考拉越狱事件考拉越狱事件(Cowra breakout) 发生在1944年8月5日,至少1104名日本战俘试图逃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考拉附近的战俘集中营。这是二战以来最大及最血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