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印度教)

✍ dations ◷ 2025-07-20 17:32:59 #自我观念,印度教哲学概念

我(梵语:आत्मन्,Ātman),梵文名词,意为真正的我,内在的自我。这个术语起源自古印度宗教,在各宗派中普遍被接受,被视为是轮回的根基,后被印度教承袭。在印度哲学中,特别是在印度教中的吠檀多派,梵与我合一,是古印度所指的终极实在,是超越和不可规范的唯一实在,被视为是精神与物质的第一原理、第一因。佛教不认可这种学说,主张一切法无我。古代汉译典籍中就将其译为“我”,不与普通的人称指代加以区别化,现代常译为“梵我”以示区别,也有意译为主体,或俗称的灵魂。

在梵文与巴利文中的我(梵文:ātman,巴利文:atta),源起于共同的印欧语系字根,*ēt-men,原义是呼吸。古英文中的 æthm,德文中的 Atem,与希腊文的前缀字atmo-,都来自于同一字根。

在奥义书中,提出每个人的内在自我,同宇宙超验本体梵为一体(英语:Tat_Tvam_Asi),又称梵我、小梵。它本身常住不变,清净不受污染,是轮回的基础。通过宗教修行,与梵回到合一,即是解脱,吠檀多派继承此概念。

神我是古印度数论哲学的核心概念。在《梨俱吠陀》,宇宙源于最初的原人。数论派继承此观念,提出“神我”与“本性”之二元论哲学,用来与吠檀多主义“梵我幻”不二论相抗衡。数论派,立二十五谛,以本性作为第一谛,称为自性谛。又称原质、冥性、冥谛、冥态(梵tamas)、胜因(梵pradhāna)、胜性。本性为神我所受用,能生中间二十三谛(觉、我慢、五知根、心根、五作根、五唯、五大),为世间一切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是一切现象生成的原因。

数论派认为,神我被细微身所包裹,位于身体的最核心,当死亡时,会离开身体,进入下一轮回。因其为轮回的根本,所以又称因果身,或因果体。

相关

  • 师公教摩教,也叫壮族师公教,是大部分壮族人信奉的宗教,主要存在于广西。摩教主要崇拜一个创世大神——布洛陀,也崇拜其他一些神灵。摩教有一个三元素理论(天、地和水),是一种泛灵论的宗
  • 溴化阻燃剂溴化阻燃剂(含溴阻燃剂)是一种一群含溴的有机化合物的通称,这些有机化合物可作为阻燃剂使用,应用在塑胶及纺织品上的防火效果很好,是主要的化学阻燃剂之一。当燃烧发生时,溴化阻燃
  • 宋江阵宋江阵是一种结合古中国武术和艺术的民俗表演,最早出现于明末清初,相传是南少林五祖拳祖师蔡玉明(名谦,以字行)所创,由一些爱好武术者在庙会广场表演各种武术招式。表演时人数不拘
  • ʔ̞吱嘎音声门近音,被使用于一些口语中,其国际音标写作⟨ʔ̞⟩或⟨ʔ̰⟩。发此音时会使声门紧缩,经过的气流也会明显减少(与其前后的元音相比),但不会完全阻断气流。此音为许多语言
  • span class=nowrapZnsub3/sub(POsub4/sub)sub&g磷酸锌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Zn3(PO4)2。磷酸锌是一种无色斜方结晶或白色微晶粉末,有腐蚀性和潮解性。几乎不溶于水和乙醇,其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增高而减小。溶于无机酸
  • 清室优待条件《清室优待条件》,亦称《优待清室条件》,是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政府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拟定的关于清朝皇室退位后的相关保护措施之协议文件。1911年10月革命党发动武昌起义,11
  • 朱之锡朱之锡(1624年1月26日-1666年3月27日),字孟九,号梅麓,浙江义乌陇头朱山头下人。清初治河名臣。明天启二年(1622年)十二月初七日生于北京,父朱三凤经商致富,后家道中落,母沈氏“脱簪珥形
  • 世界最佳宜居城市世界最佳宜居城市是指一系列的城市,因为俱有良好的生活条件,经评比依得分高低列出优异城市。目前有两个较有名的年度全球著名城市生活调查报告,分别是美世生活质素调查,以及经济
  • 女王大学女王大学(或皇后大学,Queen's University)可以指:
  • 清双唇塞擦音清双唇塞擦音是由清双唇塞音与清双唇擦音紧密结合形成的一个清塞擦音。该辅音是一种罕见的塞擦音,用于一些口语中。其浊音为浊双唇塞擦音。目前并未发现该音在任何语言中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