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二世

✍ dations ◷ 2025-07-18 23:38:53 #拿破仑二世
拿破仑二世(法语:Napoléon II,1811年3月20日-1832年7月22日),即弗朗索瓦·约瑟夫·夏尔·波拿巴(法语:François Joseph Charles Bonaparte),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与他的第二位皇后玛丽·路易莎(Marie-Louise)之子,生于杜伊勒里宫。他出世后即被封作“罗马王”(Roi de Rome),为拿破仑一世法兰西第一帝国皇位的继承人。1813年拿破仑一世在莱比锡战役中战败,次年反法联军进入巴黎,法国元老院随即废除了拿破仑一世的帝位。拿破仑一世在枫丹白露宫宣布退位,在退位诏书中他希望由“罗马王”即位、路易莎皇后摄政。但是在保王的塔列朗游说下,反法同盟最终使波旁王朝复辟。拿破仑一世失败后,弗朗索瓦被母亲带到她位于帕尔马的领地,后来又被送到维也纳他的外祖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即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那里,他的封号也先后被改为帕尔马亲王(Prince of Parma,1814年-1818年)和莱希斯塔德公爵(Duke of Reichstadt,1818年-1832年)。尽管他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继位,“波拿巴党(英语:Bonapartism)”——拿破仑的支持者依然称弗朗索瓦为“拿破仑二世”或是“罗马王”。由于身患肺结核,弗朗索瓦身体状况一直很差,终就在1832年于维也纳去世。部分史家归咎于当时奥地利丞相梅特涅的刻意陷害拿,特别是梅令拿与青年时至严苛军校求学致健康受损1840年12月父亲拿破仑一世的遗体于七月王朝时期归还法国。过去曾经有一段时间,弗朗索瓦王子的遗体就安葬在他父亲的遗骸旁边。后来,弗朗索瓦的遗体搬到了下层教堂。1940年12月15日,希特勒命令拿破仑二世的遗体从维也纳转移到巴黎荣军院的圆顶。虽然他的大部分遗骸被转移到巴黎,但他的心脏和肠子仍留在维也纳,这对哈布斯堡家族的成员来说是传统的。拿破仑二世的心脏安葬在“心脏地穴(英语:Herzgruft)”(Herzgruft)的Urn 42中,他的肠子安葬在圣斯蒂芬教堂“Ducal地穴(英语:Ducal Crypt)”的Urn 76 。(波旁第一次复辟)

相关

  • 痳疯分枝杆菌麻风杆菌也称为韩森氏杆菌,是一种可引起麻风病的分支杆菌,菌体呈短小棒状或稍弯曲,长约2-6µm,宽约0.2-0.6µm,抗酸染色呈红色(抗酸性),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好氧菌。于1873年由挪威医生
  • 包茎包茎(Phimosis) 是一种不能将阴茎包皮拉到龟头后面的病症,排尿时可能会出现包皮下似气球般的肿胀。在青少年和成人时,可能在勃起时会疼痛,但在其他时候不会疼痛。受影响的人有较
  • 仡佬字陶文 ‧ 甲骨文 ‧ 金文 ‧ 古文 ‧ 石鼓文籀文 ‧ 鸟虫书 ‧ 篆书(大篆 ‧  小篆)隶书 ‧ 楷书 ‧ 行书 ‧ 草书漆书 ‧  书法 ‧ 飞白书笔画 ‧ 
  • 恩纽斯昆图斯·恩纽斯(拉丁语:Quintus Ennius,前239年-前169年)也作恩尼乌斯、埃纽斯,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诗人、剧作家,被认为是最具影响力的早期拉丁语诗人和古罗马文学的奠基人。其代表
  • 安德斯·埃格斯特朗安德斯·约纳斯·埃格斯特朗(瑞典语:Anders Jonas Ångström,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
  • 进化 (消歧义)演化、演变、演进、是翻译自英文“Evolution”,这个字有许多意义,其中包括许多作品。以下名单为列举 ,关于更多以Evolution为名的事物,可参考其他语言版本。
  • 柯本气候分类法柯本气候分类法(德语:Effektive Klimaklassifikation,意为“有效气候分类法”),最被广泛被使用的气候分类法,由德国气候学家弗拉迪米尔·彼得·柯本所发展出来的气候分类法,1918年
  • 多巴胺β羟化酶n/an/an/an/an/an/an/an/an/an/a多巴胺β羟化酶 (英语:Dopamine β-hydroxylase,简称DBH)是一种多巴胺转化为去甲肾上腺素的酶。多巴胺β羟化酶是一个由四个相同亚基组成的290千
  • 白云鄂博铁矿白云鄂博铁矿是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一座大型露天铁-稀土矿床,1927年由著名地质学家丁道衡发现。白云鄂博位于乌兰察布草原上,北距蒙古国106公里,南距包头市市区149公里
  • 阿伦森马克·阿伦森(英文:Marc Aaronson,1950年8月24日-1987年4月30日),美国天文学家。阿伦森生于加州洛杉矶。1972年于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学士学位,1977年在哈佛大学以星系近红外线孔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