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同姓结婚
✍ dations ◷ 2025-07-19 08:50:12 #同姓结婚
同姓不婚是同姓的男女不得互相通婚的婚姻制度。夏商时代,并无同姓不婚之制度。中国从西周时代起,才确立了这一婚姻制度,出于伦理和生理两方面的考虑。如“同姓不婚,惧不殖也”;“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认为同姓通婚将影响种族的繁衍和后代的质素。买来的妾室如不知姓氏,则用占卜的方式确定,以避免同姓婚姻。古代违反这一规定者,轻则受到舆论谴责,重则受到法律惩处。唐律规定:同姓为婚者徒二年,同姓又同宗者以奸罪论。明、清律规定:凡同姓为婚者各杖六十,离异。但上古的姓和后世不同。上古时代,同姓必同宗,后世则同姓不一定有血统关系。所以清末《大清现行刑律》删去了这一规定。最后,同姓不婚的制度在清末被废除。在朝鲜王朝,同姓可婚但同本贯绝对不可,否则视为不伦。越南古代儒者虽然提倡同姓不婚,但社会上并没有严格执行。现代东亚各地法律皆没有禁止同姓结婚,但一些较为保守的华人及朝鲜族家庭会反对子女与同姓的人结婚。根据中华民国内政部在2014年的统计,全中华民国的同姓夫妻总共有17万4350对,其中更有一对是同名同姓的夫妻。1932年,锺理和在结束私塾课业后随父亲迁居高雄州旗山郡美浓庄(今高雄市美浓区)经营笠山农场;并在当地认识了他日后的妻子锺台妹。1938年,他与锺台妹同姓结婚受阻,1940年与锺台妹私奔前往满洲国,锺理和的小说《贫贱夫妻》、《同姓之婚》、《奔逃》及《笠山农场》等,皆取材自锺台妹私奔结婚的真实故事。
相关
- 脐带脐带(学名:Funiculus umbilicalis)是几乎所有哺乳动物(包括人)的母体内,胎儿与怀孕的母亲的胎盘的一种联系结构。脐带状如绳索,表面光滑透明,内含结缔组织和血管;在胎盘内胎儿的血液
- 胃肠学胃肠学(英语:Gastroenterology,又称为肠胃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枝,专门研究消化系统(从口腔到肛门的消化道)及相关疾病。
- 杓会厌肌杓会厌肌(aryepiglottic muscle、aryepiglotticus)是一种在从杓状软骨到会厌之杓状会厌襞中运行的喉部肌肉。杓会厌肌本条目包含来自属于公共领域版本的《格雷氏解剖学》之内
- 安德雷亚斯·维萨里安德雷亚斯·维萨里 (拉丁语:Andreas Vesalius,荷兰语:Andries van Wesel;1514年12月31日于布鲁塞尔-1564年10月15日于扎金索斯)是一名文艺复兴时期的解剖学家、医生,他编写的《人体
- 休眠体疟原虫属(Plasmodium)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的囊泡虫。本属生物通称为疟原虫。本属生物中有五种疟原虫会使人类感染疟疾,包括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三日疟原虫(Plasm
- 泛基因组学泛基因组是为描述一个物种基因组而提出的概念,指同一细菌物种中所有菌株中所有基因的集合,而不单纯以某个菌株为一个物种的全基因组。会需要使用泛基因组的原因是水平基因转移
- 布佛氏论证布佛氏论证(Bulverism)是一种“诉诸为何相信”的非形式谬误,其假定某观点是错的,由此出发解释为什么许多人会相信它,然后断定该观点是错误的。布佛氏论证预设了一个不当的前提:如
- 四县腔本文属于客家系列的一部分四县话,又名四县、四县腔(四县腔台湾客拼:xi ien/ian kiongˊ,客语白话字:si-yen/yan-khiông),是台湾客家族群使用的一种次方言,同时是台湾客家语次方言之
- 拉尔·巴哈杜尔·夏斯特里拉尔·巴哈杜尔·夏斯特里(印地语:लालबहादुर शास्त्री,1904年10月2日-1966年1月11日),是一名印度政治家,印度国大党领袖,曾任印度第二任总理。他在19世纪的20年代
- 太牢太牢 此为古代祭祀使用的牺牲:六牲的最高规格,一般来说只有天子可以使用,主要用于祭天。据《礼记》记载:周朝太牢最早只能是天子祭祀时使用,但春秋时期,因天子势弱,诸侯势强,一些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