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果鸠(学名:)是鸠鸽科的一种鸟类,由英国鸟类学家约翰·古尔德于1856年描述,种加词 得名自拿破仑三世妻子欧珍妮·德·蒙提荷,形容其鲜艳的羽色。成年白头果鸠的头为白色,胸处有紫红色斑,肩部有灰色斑,上半身为橄榄绿色,下半身是带点蓝的绿色,下腹部则呈淡黄色。幼鸟头部为绿色,只有前额和颈上部有白色,肩部灰斑比较小,而胸前的红斑只聚集在胸部中心。
白头果鸠是所罗门群岛的马基拉岛以及附近乌基岛和马劳帕纳岛的特有种,主要栖息在低地、丘陵、山脊森林和邻近的农业区,尤其常见于山麓,并喜吃小种子水果和浆果。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白头果鸠评定为近危物种,虽然它可以适应受干扰的栖息地,但森林砍伐和栖息地破坏仍对其生存带来不小的威胁。
白头果鸠最初由英国鸟类学家约翰·古尔德在1856年5月的伦敦动物学会会员大会上发表。据他所称,模式标本是由一位名叫“韦伯斯特”(Webster)的人从所罗门群岛带回来的,标本虽不甚完整,但仍足以辨识。古尔德当时将这种鸠置于现在已并入果鸠属的 属,并以拿破仑三世妻子欧珍妮·德·蒙提荷之名,将其命名为 ( 为 的误拼),将蒙提荷的美貌与白头果鸠艳丽的羽色相称。发表后不久,英国动物学家乔治·罗伯特·格雷又将白头果鸠移至果鸠属,学名改为 ,这个学名组合遂被现今的学界采用。在英文中,世界鸟类学家联合会指定白头果鸠的正式俗名为“White-headed fruit dove”,但另一个名称“Eugenie's fruit dove”也同样有人使用。
白头果鸠与紫红胸果鸠()最为相近,但其分类关系尚不明确。一些学者认为两者是同种,也有些学者视其为不同物种,但将和(两个目前被视为紫红胸果鸠的亚种)视为白头果鸠的亚种,但世界鸟类学家联合会目前仍将白头果鸠视为单型种,没有亚种分化。
鸟类学家爱丽丝·西布瓦(Alice Cibois)等人于2014年研究线粒体和核DNA时,发现白头果鸠会在紫红胸果鸠的 亚种栖群中筑巢,这个现象可能支持 亚种属于白头果鸠,而非紫红胸果鸠的亚种,但也可能是不完全谱系分选所致。同一研究还发现白头果鸠和紫红胸果鸠是橙腹果鸠的共同姐妹群,彼此关系最为相近。而这三种果鸠构成的演化支,与灰头果鸠、粉斑果鸠、金肩果鸠、橙额果鸠和丽色果鸠组成的演化支也互为姐妹群。整个类群中最基干的物种是银肩果鸠。以下为此研究中,白头果鸠与其他近缘物种的亲缘关系树:
银肩果鸠()
橙腹果鸠()
白头果鸠()
紫红胸果鸠()
灰头果鸠()
粉斑果鸠()
金肩果鸠()
橙额果鸠()
丽色果鸠()
白头果鸠体型小、丰满、尾短,体长18至22厘米(7.1至8.7英寸)。整个头部和上喉呈雪白色,而后脖是带着淡黄色的白色,上半身的其余部分以橄榄绿为主,颈部、上背和肩羽有红棕色光泽,翅膀是带点蓝的深绿色。边缘的覆羽呈淡灰色,形成清晰的肩斑,覆羽和三级飞羽也有小灰点。胸部是鲜艳的紫红色,边缘则呈深紫色。下半身为暗绿色,带点蓝或灰调,而下腹部是淡黄至白色。连接头的啄呈浊栗色,啄尖为黄色,而腿是带点蓝的紫红色。虹膜为橙红色,眼睛周围的皮肤呈蓝灰至深绿色。两性样子差不多。幼鸟头部呈绿色,白色仅限于前额和上喉,灰色肩斑比较小,红色胸斑只聚集在胸部中心,三级的灰斑较小,下半身则更绿,少了点蓝色。
黄胸果鸠可能会与白头果鸠混淆,但前者雄性可以很容易通过亮黄色胸带分辨出来。雌性和幼鸟更相似,但黄胸果鸠没有灰色肩斑,有更亮的黄色下腹部。白头果鸠与紫红胸果鸠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头和上喉为白色,胸斑边缘呈深紫色,下半身的绿色更浊一点。白头果鸠也可以透过雪白的头部和红色胸斑与其他物种的鸽子区分开来。
白头果鸠的求偶鸣叫是两个轻柔而相连的音节“hu..whoOo”,每隔3至6秒发出。首个音节短而弱,第二个音节比较长(大约0.5秒)并更响亮,这个乐句偶尔会重复几次。
白头果鸠是所罗门群岛的特有种,在马基拉岛、乌基岛和马劳帕纳岛出没。它主要栖息在低地、丘陵、海拔高达700米(2,300英尺)的山脊森林和邻近的农业区。白头果鸠尤其常见于山麓,可能更倾向于山林。白头果鸠还显示出能适应受干扰的栖息地,2015年对马基拉的勘测发现它更喜欢人工改造区,例如次生林、花园和可可种植园。
白头果鸠通常单只或成对出现,但在大型果树上也可能形成小群,与银顶果鸠和栗腹皇鸠组成混种觅食群。白头果鸠飞行时快而笔直,通常会穿越比森林更显露的空旷地区。它以果实为食,特别是小种子水果和浆果。现今对白头果鸠的繁殖习性所知甚少,但在9月有纪录幼鸟诞生。
由于白头果鸠分布范围、种群数量小以及栖息岛屿有伐木行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在红皮书上列其为近危。白头果鸠在其分布范围内十分常见,尤其是山麓地带,但目前认为它的数量在以稍快的速度下降。虽然它似乎能适应受干扰的栖息地,但森林砍伐和栖息地遭到破坏还是可能对其造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