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斑疹伤寒
✍ dations ◷ 2025-10-06 16:06:34 #斑疹伤寒
斑疹伤寒(Typhus),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传染病,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是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Louseborne typhus)与地方性斑疹伤寒(Endemic Fleaborne typhus)。斑疹伤寒是流行性斑疹伤寒、丛林型斑疹伤寒 (恙虫病)和鼠性斑疹伤寒的合称。症状包括发烧、头痛和皮疹。症状通常在接触病原体后一至两周出现伤寒由细菌感染引起。流行性斑疹伤寒是体虱传播的立克次体引起的,丛林型斑疹伤寒是恙满幼虫传播的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鼠性斑疹伤寒是鼠蚤传播的地方性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引起的。斑疹伤寒没有疫苗。预防方法是避免接触传播疾病的生物。治疗方法是使用四环素抗生素。流行性斑疹伤寒常于卫生环境差和拥挤的地方爆发,但现在已经少见了。丛林型斑疹伤寒可见于东南亚、日本和澳洲北部。鼠性斑疹伤寒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斑疹伤寒的记载至少可以追溯到1528年,源于希腊语typhus (τύφος) ,意指迷茫,用于形容患者受感染后的精神状态。 斑疹伤寒与伤寒是不同细菌引起的不同病症。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人虱型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zeki)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属于“人—虱—人”传播的疾病,人是唯一的宿主,体虱(Pediculus humanus)是传播媒介,常流行于冬季或寒带地区。普氏立克次体在体虱胃肠道上皮细胞中生长繁殖,经体虱粪便排出体外,人是经由揉挤虱粪或压挤虱子入叮咬处或表皮伤口而感染,有头痛、畏寒、虚脱、发烧和全身疼痛的现象,第五至六天会出现斑点,有显著毒血症,约发烧二周后症状迅速消失而恢复,死亡率约10%~40%。此病可能复发,但复发症状较温和。近年来,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传染已大为减少,主要见于非洲。地方性斑疹伤寒又称鼠型(或蚤型)斑疹伤寒,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由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Mooseri),又称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typhi)透过鼠蚤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印鼠客蚤是传播媒介,人是受害者。属于“鼠—蚤—人”传播循环,其临床特征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有头痛、恶寒的情况,但病情轻、病程短,潜伏期为6~14日,死亡率极低。氯霉素及四环素为其特效药物,病愈后的复发性低。地方型斑疹伤寒发病地区散布于全球,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斑疹伤寒每年造成每百万人中0.2人死亡。
相关
- 单核球单核细胞(英语:Monocyte)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种白细胞,单核细胞产生于骨髓,在血管内为单核细胞,血管外就变成巨噬细胞。其在人体免疫系统内有两种作用:一,补充正常状态下的巨噬细胞
- 精神病精神障碍(英语:mental disorder),或称精神疾病,俗称心理疾病,主要是一组以表现在行为、心理活动上的紊乱为主的精神症状。目前研究所得到的结果认为主要是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等外
- 气管气管(trachea)是连接喉部与肺部的通道,腹侧由软骨环组成,背侧由平滑肌所组成,向上以声带为出口,向下分支称之为支气管(bronchus)。组成气管的软骨为透明软骨。Template:Lower respir
- 细菌结构细菌(真细菌)的细胞结构独特,与古菌和真核生物细胞结构有很大不同。细菌的细胞结构相比真核生物,要简单很多。细菌最外层的结构为细胞壁。往内,则依次为细胞膜、细胞质及拟核。部
- 立克次氏体目立克次体目是变形菌门中的一目,大部分已知的物种都只是以其他细胞的内共生体的形式存在。其中有一些是很有名的病原体,包括立克次体,它引起许多人类的疾病。另一方面,对立克次体
- 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英语:Wendell Meredith Stanley,1904年8月16日-1971年6月15日),出生于印第安纳州里奇维尔,美国化学家,194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1901年:范托夫 | 1902年:费歇
- 医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医学遗传学(英语:medical genetics)是将
- 三酸甘油酯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 triacylglycerol, TAG, or triacylglyceride),亦作三酸甘油酯,常称为油脂,为动物性油脂与植物性油脂的主要成分,一种由一个甘油分子和三个脂肪酸分子
- 高胱氨酸尿症高胱氨酸尿症(英语:Homocystinuria)是一种遗传病,其会导致体内堆积甲硫氨酸、高胱氨酸、高半胱氨酸及复合双硫化合物,造成智能不足、骨骼畸型、心脏血管疾病等。此遗传病的发生率
- 尼古丁口香糖尼古丁口香糖或尼古丁咀嚼锭,是一种对人体释放尼古丁的特殊口香糖,其中的尼古丁透过口腔黏膜的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于尼古丁取代疗法中用作辅助药物,作为戒烟或停止沾烟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