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由电子
✍ dations ◷ 2025-10-09 02:56:35 #自由电子
离域电子(英语:delocalized electron),也称游离电子,是在分子、离子或固体金属中不止与单一原子或单一共价键有关系的电子。
游离电子包含在分子轨道中,延伸到几个相邻的原子。一般来讲,离域电子存在于共轭系统和介离子(英语:mesoionic)化合物中。人们渐渐地了解到,σ键中的电子也会游离。例如甲烷中的成键电子是由五个原子共享的。更多细节详见分子轨道理论。在简单芳香环(如苯环)中,六个碳原子上的π电子的游离在图上常以画一圈来表示。事实上六个C-C键之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这也是电子游离的一个迹象。在价电子键结理论中,苯环中的游离被描述为共振。离域电子也存在于固态金属的结构中,其d轨道和s轨道之间相互干涉。金属的结构中包含排列整齐的带正电离子(阳离子),在“电子海”中形成离域电子。这意味着电子在结构中可以自由移动,产生了导电性。在钻石中,每个碳上面的四个外层电子,彼此都是以共价键的形式键结,电子的移动受到限制,也因此无法传导电流。
在石墨中,碳原子只使用四个外层电子中的三个来形成与另外三个原子间的共价键,并形成一个平面;每一个碳原子贡献一个电子到游离系统中,这些电子也是化学键的一部分(π键)。离域电子能在整个平面自由移动,因此石墨可以沿着碳原子平面导电,但无法沿着与平面垂直的方向导电。在离子中,离域电子常常被称为游离电荷。一个典型的在离子中的离域电子(游离电荷)的例子是羧酸根,其负电荷在两个氧原子上的分布是相等的。电荷游离是决定负离子反应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游离程度越高,反应能力越低),还有特别是共轭酸中酸的强度。一般来说,阴离子中电荷游离得越好,其共轭酸也越强。例如在过氯酸阴离子(ClO4-)中,负电荷均匀分布在的氧原子上(还有部分稳定在中央的氯原子上)。这个绝佳的电荷游离与高氧原子数(四个)以及高电负性中心(氯原子)的协同作用,导致过氯酸成为迄今所知的最强的含氧酸。(pKa 值在-7 至-10 之间)。在阴离子中电荷游离的程度可以透过WAPS参数来定量。离域电子很重要的原因有多个,主要原因是电子游离使分子变化到一个更稳定的构型,导致预期的化学反应不会发生,或在不同的位置发生。其中一个例子是傅-克反应用1-氯-2-甲基丙烷甲基化苯环;异丁基碳阳离子重排成为叔丁基碳正离子,而叔丁基是超共轭(一种特别的游离形式)稳定的。游离会使电子的波长变长,导致电子的能量下降。
相关
- 太古宙太古宙(英语:Archean)是地质年代中的一个宙。太古宙起始于约40亿年前 内太阳系后期重轰炸期的结束(由对月岩的同位素定年确定),地球岩石开始稳定存在并可以保留到现在,而结束于25
- 州美国州份是指其主权与美国联邦政府共享的政治实体之一,在联邦内这样的实体共有五十个。由于各政治实体的主权与联邦政府共享,因此一个美国人的身份,可以同时是联邦的公民及其户
- 哈瓦那哈瓦那,当地华人旧称湾京,(西班牙语:La Habana,旧称:San Cristóbal de La Habana)为古巴的首都,主要城市以及商业中心。城市人口有240万人。是古巴和加勒比海国家里最大的城市。城
- 弗罗茨瓦夫弗罗茨瓦夫(波兰语:Wrocław;德语:Breslau,中文译为布雷斯劳、布列斯劳、洛克劳;捷克语:Vratislav;拉丁语:Wratislavia 或 Vratislavia),是波兰城市,位于波兰西南部的奥得河畔,自1999年起
- 主题地图主题地图(英语:Topic Maps)是对知识进行表示和交互的一种标准,它和语义语义网中的知识表示模式相类似,并且结合了传统索引、搜索引擎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优点,可以有效的组织知识
- 波斯顿新英格兰波士顿(英语:Boston)为美国马萨诸塞联邦(英语:Commonwealth (U.S. state))首府,占地面积 48平方英里(124 km2),2018年居民总数为694,583位,是马萨诸塞乃至新英格兰地区人口最
- 超弦理论超弦理论(英语:Superstring Theory),属于弦理论的一种,有五个不同的超弦理论,也指狭义的弦理论。是一种引进了超对称的弦论,其中指物质的基石为十维时空中的弦。为了将玻色子和费米
- 冰冻土冻土是指土壤温度保持0℃以下并出现冻结现象、具有表土呈现多边形土或石环等冻融蠕动等形态特征的土壤或岩层。全球冻土面积约59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5.5%。冻土形成过
- 都柏林都柏林(英语:Dublin;爱尔兰语:Baile Átha Cliath)是爱尔兰共和国的首都以及最大的城市,靠近爱尔兰岛东岸的中心点,位处都柏林郡的利菲河(River Liffey)河口、都柏林地区的中心。都柏
- 林同炎林同炎(英语:Tung-yen Lin 或 T. Y. Lin,1912年11月14日-2003年11月15日),原名林同棪,美籍华裔结构工程师。林同炎出生于福建省福州,是家中第4个小孩(共有11个),后来在北京成长。他的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