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札萨克蒙古

✍ dations ◷ 2025-10-02 12:43:50 #外藩蒙古,内札萨克蒙古,内蒙古历史,蒙古族历史

内札萨克蒙古(满语:ᡩᠣᡵᡤᡳ
ᠵᠠᠰᠠᡴ
ᠮᠣᠩᡤᠣ,穆麟德:)或内札萨克,后简称为“内蒙古”,指归附清朝较早的漠南蒙古各旗札萨克,地位在外札萨克之上,属于外藩蒙古。乾隆以后,内札萨克分为二十四部,四十九旗,由理藩院旗籍清吏司、王会清吏司管理。内蒙古一词即源自内札萨克蒙古。清代后期,内蒙古成为内札萨克四十九旗的正式称呼。

居住于大漠(戈壁沙漠)以南的蒙古族为漠南蒙古,历史上直至13世纪中叶仍为汉族聚居地,后来成为蒙古族聚居地。在理藩院则例中,此名一直在官书中使用,与漠北蒙古(喀尔喀蒙古)相对,其居住地域大概为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元朝末年农民起义,明朝建立,元朝残余势力退至长城以北,史称北元。北元后分裂成许多部落。察哈尔部为漠南蒙古中一支显赫的部落,末代蒙古大汗林丹汗即在此。后金甫兴起时,与察哈尔部交战,林丹汗兵败后逃亡,其子额哲于1635年向后金皇太极投降,并献出当年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带走的传国玺。漠南蒙古遂被并入后金(后为清朝)版图,是为内札萨克蒙古。

内札萨克蒙古原分为二十五部,编为五十一旗。康熙年间,归化城土默特左右翼二旗改为内属,置归化城副都统。乾隆以后,内蒙古共二十四部,四十九旗,设六盟:

内札萨克所置官吏主要有:

内札萨克之爵位有札萨克和硕亲王、札萨克多罗郡王、札萨克多罗贝勒、札萨克固山贝子、札萨克镇国公、札萨克辅国公、札萨克台吉(一至四等)、塔布囊(一至四等)。

内札萨克各旗蒙古兵由本旗札萨克及其所属盟长统领,“盖内札萨克多从龙功臣,而游牧之地悉附近盛京、直隶、山西、陕西一带,与外札萨克之后来归附、远在漠北者有别。”

相关

  • 二磷酸脱氧腺苷去氧腺苷二磷酸(Deoxyadenosine diphosphate,dADP)是一种与腺苷二磷酸相似的核苷酸,在五碳糖2号碳上的-OH基被氢原子取代。含有两个磷酸根、一个碱基腺嘌呤,以及五碳糖。
  • 亚历山大三世桥亚历山大三世桥(Pont Alexandre III)是法国巴黎跨越塞纳河的一座拱桥,连接右岸的香榭丽舍大街地区和左岸的荣军院和艾菲尔铁塔地区,普遍认为是巴黎最华丽的桥梁 。亚历山大三世
  • 刘若庄刘若庄(1925年5月25日-),中国物理化学家。生于北京。1947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50年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1999
  • 贫民窟贫民窟又称为贫民区(slum),一般指穷人居住之所,联合国人居署将其定义为“以低标准和贫穷为基本特征之高密度人口聚居区”。这一词语传统上指曾一度有名望,但随着原住民搬迁到城市
  • 烧蚀烧蚀(消融,Ablation)是物体表面经由汽化、切削、或其它侵蚀作用,去除表面材料或物质的过程。烧蚀材料的例子如下:包括太空船升空和返回时穿越大气层、在冰川的冰和雪、药物和被动
  • 增生 (地质学)增生在地质学中是指物质增加到板块或陆地的过程。这些物质可以是沉积物、火山弧、海山、海洋地壳或其他火成成分。增生楔(英语:accretionary wedge),也称增生柱(英语:accretion pr
  • 宪制性法律宪制性法律(Constitutional law)是国家定义其行政机构、立法机构及司法机构之间关系的法律,其名称可能是宪法,或者是基本法或是其他的名称。不是所有民族国家都有宪法,不过都会有
  • 爱沙尼亚人塞托人(setokõsõ)是居住在爱沙尼亚东南部和俄罗斯西北部的原住民族。塞托人大多信仰东正教。塞托人拥有自己的语言,是为塞托语,属乌拉尔语系。现在全世界大约有15000人塞托人,
  • 同江铁路大桥同江铁路大桥(俄语: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ый мост Тунцзян-Нижнеленинское,罗马化:Zheleznodorozhny Most Tuntszyan Nizhneleninskoe),是中国、
  • 雷山县雷山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属的一个县。面积1218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14万,苗族人口占83%。邮政编码557100,县政府驻丹江镇。东经107°55'-108°22',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