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珊卓皇后鸟翼蝶

✍ dations ◷ 2025-10-01 15:41:07 #IUCN濒危物种,鸟翼凤蝶属,巴布亚新几内亚动物

亚历珊卓皇后鸟翼蝶(学名:),又名亚历山大鸟翼蝶或亚历山大凤蝶,是世界上最大的蝴蝶。它们是由罗斯柴尔德(Walter Rothschild)于1907年所命名,是为纪念英王爱德华七世的妻子亚历珊卓皇后。它们只分布在新几内亚东部的北部省。

亚历山大鸟翼蝶以往是分类在裳凤蝶属中,现已分类在鸟翼蝶属。另有建议将它们分类在自己的属中。

雌性亚历珊卓皇后鸟翼蝶较雄蝶大,翅膀也较圆及阔。雌蝶翼展达31厘米,体长8厘米,重12克。雌蝶的翅膀呈褐色,有白色斑纹,身体呈奶白色,胸部局部有红色的绒毛。雄蝶较为细小,翅膀也是呈褐色,有虹蓝光泽及绿色斑纹,腹部鲜黄色。雄蝶翼展约16-20厘米。它们有一种形态,后翅有金点。

亚历山大鸟翼蝶的幼虫在拟马兜铃属上觅食。它们最初会吃嫩叶,在结蛹前会吃蔓藤。这些植物的叶子及茎上有马兜铃酸,对脊椎动物有毒及会积聚在幼虫体内。成虫会在木槿属等的花朵上觅食。

雌性亚历珊卓皇后鸟翼蝶一生会产约27颗卵。初出生的幼虫会先吃其卵壳,再而吃嫩叶。幼虫呈黑色,有红色的结节,在中间有奶白色的横纹。幼虫会环割寄生的植物,并会到毗连的植物结蛹。蛹呈金黄色或黄褐色,有黑色斑纹。雄蝶蛹有木炭色的斑驳,最终会成为成虫的特别鳞片。由卵至成蛹约需6星期,而蛹期约1个月或更长。成虫会选择在湿度较高的早上破蛹,以避免翅膀干涸。成虫寿命约为3个月。它们的掠食者包括大木林蛛及一些细小的鸟类。

亚历珊卓皇后鸟翼蝶在早上及黄昏十分活跃,并会在花间觅食。雄蝶在早上会在寄生植物附近寻找雌蝶。雄蝶会徘徊在雌蝶附近,释出费洛蒙来引发交配。接受雌蝶会让雄蝶降落,而不接受的雌蝶就会飞走或抗拒交配。雄蝶是极度地盘性的,并会赶走敌人。它们一般飞得很高,当觅食或产卵时会降下到地上几米高。

亚历珊卓皇后鸟翼蝶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只分布在新几内亚北部省近岸雨林的100平方公里内。它们在当地的数量丰富,但却需雨林环境来生存。它们主要的威胁是失去栖息地。而邻近的拉明顿火山于1950年代爆发亦破坏了大片栖息地。由于它们数量稀少,故在黑市价值很高。

相关

  • RNA复制酶结构 / ECOD结构 / ECODRNA复制酶(RNA replicase),或名RNA依赖性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缩写RdRp或RDR),系一类能以RNA为模板复制RNA的酶。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酶和
  • 悬浮偶极悬浮偶极(Levitated dipole)是一种核聚变实验,将超导圆环设置于反应器内部。超导圆环将产生轴对称磁场,类似于地球或木星的磁层。据信这样的装置可以比其他聚变反应器设计更有效
  • 可观察量在物理学里,特别是在量子力学里,处于某种状态的物理系统,它所具有的一些性质,可以经过一序列的物理运作过程而得知。这些可以得知的性质,称为可观察量(observable)。例如,物理运作可
  • 乙酰乙酰基(英语:Acetyl),化学式为
  • 挥发性挥发性,在化学、物理和热力学的领域中,是指物质汽化的程度。在某一温度下,蒸气压越高的物质越容易汽化,也就是挥发性越高。挥发性通常用来指液体,但也可用来描述一些不须经过液态
  • LGM-1PSR B1919+21是一颗位于狐狸座的脉冲星,距离地球2283.12光年,自转周期为1.3373秒,脉宽0.04秒。这颗脉冲星于1967年由剑桥大学研究生乔丝琳·贝尔无意中发现,并将之命名为“CP191
  • 阎逊初阎逊初(1912年2月24日-1994年4月5日),河北高阳人,中国微生物学家。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28年进入北京中法大学。1934年9月赴法国留学。1937年在蒙塔尔日地方农校毕业,1939年于格
  • 比利时王国– 欧洲(绿色及深灰色)– 欧盟(绿色)布鲁塞尔b比利时王国(荷兰语:Koninkrijk België;法语:Royaume de Belgique;德语:Königreich Belgien;英语:Kingdom of Belgium),通称比利时,西欧国
  • 卤化烷卤代烷烃或称卤代烷,是指烷烃分子中的一个或多个氢原子被卤素原子(氟、氯、溴、碘)取代的有机化合物,属于卤代烃。天然存在的卤代烃种类不多,大多数卤代烃属于合成产物。卤代烃一
  • 冫部冫部,就汉字索引来说,是为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十五个(两划的则为第九个)。俗称“两点水”,篆文像冰的花纹。冫部归于二划部首。冫部通常是从左方为部,且无其他部首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