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壶菌病
✍ dations ◷ 2025-07-18 21:51:32 #壶菌病
壶菌病是一种两栖类的传染病,是由一种称为蛙壶菌的非菌丝游离孢子真菌所引起的疾病。壶菌病与北美洲西部、中美洲及澳洲东部多种两栖类数量大幅下降或灭绝有关,全世界约30%的两栖类都受到这病的影响。壶菌病能够造成两栖类零星的死亡甚至完全灭绝,现时在野外并没有有效的控制方法。壶菌病是于1993年在昆士兰已死或正在死亡的蛙类中发现。研究发现这种病自1978年已经遍布整个澳洲。在非洲、美洲、欧洲、新西兰及大洋洲都有发现。在澳洲、巴拿马及新西兰,正当蛙类的数量下降时,壶菌突然出现及扩散开来。不过,壶菌可能只一个普通的真菌,因它们的毒性及扩散程度,到最近才被发现及认识。在澳洲的东岸、阿得雷德、西澳州的西南部及金伯利曾有它们的踪影。最早发现感染壶菌病的是非洲爪蟾。由于爪蟾属被运输至世界各地,故可能壶菌病是经此传播开来。其他研究指蛙壶菌在北美洲及中美洲已出现了数十年。但仍然不明是否有新的病原体或是增加了毒性的旧有病原体。蛙壶菌的游离孢子相信最先进入两栖类的皮肤,并迅速长出孢子囊,再产生新的游离孢子。随着新的游离孢子再次在主体生长,主体因而感染壶菌病。感染了壶菌病的蛙类会有形态上的改变,包括腹部皮肤会变为红色、后肢抽搐、身上积聚脱下的皮、脚部及其他部分的浅表皮脱落、皮肤出现轻微粗化及细小的溃疡或出血。患者行为上表现无力、不能找到遮蔽处、不能逃跑、失去正常的反射作用及出现不正常的姿势。研究显示蛙壶菌在28℃以上机能下降,将感染壶菌病的蛙类放在高温下可以杀死壶菌。这可以解释为何由壶菌病引致的两栖类数量下降主要是发生在寒冷地区,如山脉等地方。虽然很多两栖类的数量下降都归咎于蛙壶菌,但有部分物种却可以抵抗感染,并且在低感染的情况下仍为生存。另外,一些物种甚至可以抵抗非病原体的壶菌。一些学者指对壶菌病的研究危害著两栖类的保育情况。例如在危地马拉,一项研究就令数千只蝌蚪死于一种不明病原体的壶菌之下,研究者指这是要来扩阔对壶菌寄生生态的了解,以帮助保护现今的两栖类。全球暖化加速了壶菌病的扩散及令两栖类的数量下降。在哥斯达黎加的蒙特维多云雾森林,在阳光照射下,苔藓及叶堆的温度高达30℃,并不适合蛙壶菌生存。但是,全球暖化却增加了蒸发的速度,加强了空气蒸气的含量。增加了的蒸气形成云层覆盖该地区,使表面气温下降,晚间热量减少流失,令温度环境反映周围的环境,形成适合蛙壶菌生存的条件。在欧洲的研究发现该区气候的变数与壶菌病的出现有极大关系,壶菌病的出现是与气温的上升有关。
相关
- 藻类去氧核糖核酸病毒科绿藻病毒属 Chlorovirus 寄生藻病毒属 Prasinovirus 金藻病毒属 Prymnesiovirus 褐藻病毒属 Phaeovirus 针晶藻病毒属 Raphidovirus 颗石藻类病毒属 Coccolithovirus藻类去
- 医疗气体医疗气体供应可见于医疗院所,及其他多数的医疗设施。各部门使用的必要医疗气体,以气体管供应之,其中包含:气体供应系统由中央或系统本身的警报器监控。医疗院所及设施的各供气
-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或称静态电位、静止电位、静止膜电位、休息电位、休息膜电位(英文:resting potential),是神经元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恒定电位差。其主要成因源于钠钾
- 根瘤菌科土壤杆菌属 Agrobacterium 嗜碳杆菌属 Carbophilus 螯合杆菌属 Chelatobacter Kaistia 根瘤菌属 Rhizobium 剑菌属 Ensifer/中华根瘤菌属 Sinorhizobium 韧皮部杆菌属 Cand
- 温哥华岛大学温哥华岛大学(英语:Vancouver Island University)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岛一所公立大学,主校园位于纳奈莫地区纳奈莫市,并于邓肯、鲍威尔里弗和帕克斯维尔设有卫星校园
- 国家实力综合指数国家实力综合指数(CINC)是一种衡量国家实力的统计,由J·大卫辛格在1963年为战争相关计划(Correlates of War)所创。它使用全世界百分比的平均在六个不同成分。这些成分代表人口统
- ɐ次开央元音是元音的一种,用于一些口说语言当中,国际音标以⟨ɐ⟩代表此音,而X-SAMPA音标则以⟨6⟩代表此音。国际音标中的此符号为一个倒转的印刷体a。 事实上,国际音标中并没有
- 关系性量子力学关系性量子力学(英语:Relational quantum mechanics,RQM)是一种量子力学诠释,此理论认为量子系统的量子态是随观察者而变的;也就是说,量子态是观察者与系统之间的关系。此一诠释最
- 2017年201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处决的死刑犯列表,旨在列出201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处决的死刑犯。
- 生态智慧生态智慧是以深层生态学的角度,深刻地分析和理解生态系统,从而得到人类和其他物种生物如何共存的智慧。生态智慧指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分子,对所有生命体,无论是人类或非人类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