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吕宋人
✍ dations ◷ 2025-10-08 20:22:26 #吕宋人
吕宋人(学名:Homo luzonensis)是一种已灭绝的早期人类,因于2007年在吕宋岛发现该物种一个个体的第三跖骨化石而得名。2019年,《自然》期刊公布了佛罗伦特·底特律等人对吕宋人化石的研究成果,并正式为这一新发现的物种定名“吕宋人”,和现代人类同属于人属。然而,一些科学家认为要把这种生物划分为新的物种而不是亚种需要更多证据;类似的争议同样存在于直立人和丹尼索瓦人身上。2007年5月5日,一支由菲律宾、法国和澳大利亚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菲律宾卡加延省发掘卡劳洞穴(英语:Callao Cave)时发现了一块第三跖骨的化石。按照形态特征,这些化石被分到人属,成为菲律宾当时发现的最早人属化石。在2019年由佛罗伦特·底特律等人发表的论文中,正式把这些化石所属的物种定名为吕宋人。吕宋人化石现藏于菲律宾国家博物馆。尽管最早提出人类向菲律宾迁徙(英语:Models of migration to the Philippines)假说的亨利·奥特利·贝尔(英语:Henry Otley Beyer)设想人类在末次冰期使用陆桥迁徙,现代研究中对民都洛海峡和西布图海峡(英语:Sibutu Passage)的测深结果表明这两处位于菲律宾的海峡都没有消失到产生陆桥的程度,与菲律宾群岛在生物地理学上和巽他古陆分隔的说法相吻合。吕宋人的臼齿短小,表明该物种可能经历了类似佛洛勒斯人的岛屿侏儒化,但至今无人估测吕宋人的准确身高。没有参与吕宋人研究的里吉·韦德推测吕宋人可能在树上活动(英语:Arboreal locomotion)。研究人员在卡劳洞穴还发现了菲律宾鹿(英语:Philippine deer)、野猪和一种已灭绝的牛的化石,其中有些表面有切割的痕迹。这意味着吕宋人可能掌握了屠宰的方法。此外,在菲律宾卡林阿省莱扎尔(英语:Rizal, Kalinga)的一处遗址发现了约70万年前的石器和近完整的犀牛骨骼化石。《自然》期刊上的文章称:“晚更新世时期,在华莱士线以东存在另一个先前未发现的人种。这凸显了东南亚岛屿在人属进化中的重要性”。
相关
- 核医学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核医学是医学和医学影像学(医学成像)的
- 绿菌门绿菌门是一类进行不产氧光合作用的细菌。这类细菌没有已知的近亲,最近的类群为拟杆菌门。绿菌门通常不活动(一个种具有鞭毛),形状为球状、杆状或者螺旋状。其生存要求无氧环境和
- 查理斯·尚柏朗查理斯·尚柏朗(Charles Chamberland,1851年3月12日-1908年5月2日)是一位法国微生物学家。1884年,他发明了现在称作尚柏朗滤器的过滤设备。 该滤器有比细菌直径还小的孔洞,这样便
- 药物戒断药物戒断(英语:drug withdrawal),一种因为停止药物治疗,或停止娱乐性药物、烟草、酒精的服用,而产生的综合症(symptoms)。在产生物质依赖的现象后,突然停止服用药物,在12至48小时内就
- 社会心理发展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是根据爱利克·埃里克森描述,将正常人的一生,从婴儿期到成人晚期,分为8个发展阶段 。在每个阶段,个人都面临、并克服新的挑战。每个阶段都建筑在成功完
- 磷钼酸磷钼酸(Phosphomolybdic acid)也称为十二钼磷酸,简称PMA,是化学式为H3PMo12O40的黄绿色无机化合物,是一种杂多酸,磷钼酸可溶于水及极性的有机溶剂(例如乙醇)。磷钼酸水合物为黄色固
- 小脑小脑(cerebellum,指“大脑后下方的脑”)是位于后颅窝(英语:Posterior cranial fossa)的脑组织。小脑在感觉感知、协调性,和运动控制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也和注意、语言等很多认知功能
- 短肠症候群短肠症候群(简称SBS)是由于小肠较短,功能较弱所引起的吸收异常(英语:Malabsorption)。主要症状是腹泻,其可导致脱水,营养不良和体重减轻。其他症状可能包括腹胀,胃灼热,感觉疲倦,乳糖不
- 腱鞘囊肿腱鞘囊肿(ganglion cyst)是一种出现在关节或腱鞘上的肿块,内容物是液体。手腕背侧最容易发生腱鞘囊肿,其次是手腕的掌侧。腱鞘囊肿一般会持续一月以上。一般来说,腱鞘囊肿发生后
- 麦粒肿麦粒肿(英语:Hordeolum,亦称Stye),又称为针眼、偷针㽿(“㽿”,南京官话:ko1,苦禾切),是眼睑下一种皮脂腺的感染。这导致眼睑边缘出现红肿,眼睑外侧或内侧可能会受到影响。麦粒肿的形成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