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14号

✍ dations ◷ 2025-07-18 22:57:25 #金星14号

金星14号 (俄语:Венера-14 ) 是前苏联金星计划中一艘探索金星的探测器,于1981年11月4日世界时5点31发射升空,在轨质量为760千克(1,680磅)。 与金星13号号飞船相同,金星14号是为利用1981年金星发射的机会而建造的。两飞船发射时间相隔5天,且在轨质量相同。

任务包括一艘飞行平台和一架附属的着陆器。

当运载平台飞过金星时,它将充当着陆器的数据中继,然后继续进入日心轨道。该飞行器配备了一台伽马射线光谱仪、紫外线光栅单色仪、电子和质子光谱仪、伽马射线暴探测器、太阳风等离子体探测器,以及用于在飞越金星之前、期间和之后进行测量的双频率发射器。

下降着陆器是一只密封的压力容器,装有大部分仪器和电子设备,安装在一个环形着陆平台上,顶部有一架天线。设计与早期的金星9、12号着陆器相似。它携带了一些测量化学和同位素,监测散射光光谱和下降阶段记录金星大气层中放电的仪器。还使用了一部摄像系统、一台X射线荧光光谱仪、一具螺旋钻和一个表面采样器以及一架阻力钻测计和地震仪来进行地表调查。

着陆器仪器设备清单:

1982年3月5日,在发射和飞行四个月后,下降器与飞行器分离并被释放入金星大气层。在进入大气层后,降落伞自动展开。在大约50公里高度,降落伞被抛弃,剩下的部分使用简单的空气制动。 金星14号降落在南纬13.25度、东经310度,位于金星13号西南约950公里处,靠近福柏东侧的玄武质平原上。

着陆器带有拍摄地面的摄像机和测量土壤压缩性的弹簧臂。石英相机窗口上覆盖的镜头盖在降落后突然脱落。不幸的是,金星14号测量了镜头盖的可压缩性,因为这些镜头盖正好落在探测器向下伸展测量土壤的地方。

着陆器上的 X 射线荧光光谱仪检测了地表层样品的成分,表明其与地球大洋性拉斑玄武岩相似。

同前几艘金星探测器一样,该着陆器配备了声学麦克风,用于记录大气噪音,随后用于计算确定金星表面的平均风速。后来通过对它发回的数据分析确定,金星地表的平均风速介于 0.3-0.5米/秒(0.98-1.64英尺/秒)之间。

该着陆器在温度摄氏465°(华氏869°)、压力为94个地球大气压(9.5兆帕)的环境中至少运行了57分钟(计划设计寿命为32分钟)。在此期间,着陆器上行链路天线发出的数据通过飞行器平台传输回地球。

金星14号飞船最终进入了日心轨道,继续使用X射线和伽马射线光谱中进行观测,为后续的维加任务提供数据。该飞行器于1982年11月14日启动了发动机,最后一次发回数据的日期为1983年3月16日。

美国研究人员唐·米切尔(Don P.Mitchell)使用未处理的金星13和14号原始数据生成了彩色图像,新图像对原来9位对数像素编码进行了更精确的线性化。

 

相关

  • 英国电信英国电信(BT Group plc,以BT为商标,前身为British Telecom,简称BT),原为英国国营电信公用事业,由英国邮政总局管理,1981年10月1日脱离英国皇家邮政,变成独立的国营事业。在英国保守党
  • 北极光北极光可以指:
  • 上士上士是职衔的等级。民国3年7月(1914年),颁布《文官官秩令》,颁布了全国文官官秩,官分九秩,即上卿、中卿、少卿、上大夫、中大夫、少大夫、上士、中士、少士,另设同中卿、同上大夫
  • 2,2'-联吡啶2,2'-联吡啶是联吡啶异构体之一,无色固体。它是一个双齿螯合配体,可以和很多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因此可作氧化还原指示剂。与钌和铂的配合物具有很强的发光性质,可能有潜在应用
  • 叶镇辉叶镇辉(1974年3月-),昵称阿细,现为无线电视监制。只计算在任监制时期(2010年代)起,含参与客串,*为非TVB合约艺人,括号内为最近参与剧集
  • 明喻明喻是用在直接比较两个基本上相同或有关的事物,并用“像”等作为连接词,为一修辞手法。通常,第一个事物的外形、特性等会和第二个事物相似。明喻的结构主要分为三部分:喻体,指作
  • 罗森堡伯爵英格尔夫英格尔夫·克里斯蒂安·弗雷德里克·克努特·哈拉尔德·格姆·古斯塔夫·维果·瓦尔德玛·奥格(Ingolf Christian Frederik Knud Harald Gorm Gustav Viggo Valdemar Aage,194
  • 2016-2017年南大西洋飓风季下面的名字将被用于南大西洋形成而又被命名的风暴。该名单于2011年由巴西海军水文中心拟定,不按年份划分。该中心也自同一年开始对南大西洋的热带气旋与亚热带气旋进行命名工
  • 千叶大学工业短期大学部千叶大学工业短期大学部(日语:千葉大学工業短期大学部/ちばだいがくこうぎょうたんきだいがくぶ  *)是过去一所位于日本千叶县千叶市的国立短期大学。 
  • 第一次世界大战U艇王牌指挥官列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志帝国海军和奥匈帝国海军的U艇(即潜艇)共击沉了逾6000艘协约国或中立国舰船,总重量超过14200000吨。其中,共有37位德籍王牌艇长获官方确认战绩在100000吨以上,他们合共击沉或缴获2686艘舰船,总吨位达5927396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