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牙形石
✍ dations ◷ 2025-07-19 14:13:49 #牙形石
牙形石(Conodont)又称牙形刺,旧称牙形虫、牙形类、锥齿、锥齿类。是一类早已灭绝的海生的、游泳的、两侧对称的、相对原始的脊椎动物头部的微体骨骼化石。外部形态可分三大类:单锥型、复合型和台型。主要功能为捕捉、切割、研磨、过滤、吞咽食物颗粒。牙形刺内部构造极其复杂,根据组织学研究可把牙形刺划分为三大类:原牙形、副牙形和真牙形。从寒武纪开始出现,几经盛衰,绝灭于中生代三叠纪末期,其演化历程达3亿年。牙形石的生物分类位置问题争论了140年。20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有鱼牙说、虫颚说。80年代后,又有牙索动物说、触手环动物说。1995年,产自苏格兰和南非的化石表明牙形刺是一大类没有骨骼和上下颌的鱼形动物,属于脊椎动物无颌类。这类动物体长一般可达5厘米,其中美丽普罗米桑牙形石(英语:Promissum pulchrum)体长可达40厘米,是大型牙形石之一。看起来像长着凸出的大眼睛和一条尾鳍的鳗鱼。每个鱼形动物的头的底部都有许多种牙形刺。牙形石化石的主要化学成分由磷酸钙组成,一般呈琥珀光泽,浅褐黄、灰白色。化石大小一般在0.1~4毫米之间,属微体化石,牙形石的化石在各种沉积岩中分布甚广,灰岩和页岩中最多,白云岩、燧石次之,但是牙形石仅限于海相沉积物,非海相沉积物中至今尚未见到。牙形石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出现,几经盛衰,绝灭于中生代三叠纪末期,其演化历程达3亿年。牙形石在这个期间演化十分迅速,使得它成为标准化石,有效地用于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牙形石形体很小,在钻探工程中的少量岩芯和岩屑中同样可以采集到,这是大化石所不及的。所以在地层划分和对比中,尤其是井下地层的划分对比中,牙形石正日益起着重要作用。
相关
-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弗迪南·德·索绪尔(法语: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年11月26日-1913年2月22日),生于日内瓦,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之父,他把语言学塑造成为一门影响巨大的独立学科。他
- 隐形隐形能力,或称隐身能力,是指人能够将自己变成透明人的超能力,这是奇幻、科幻作品常见的题材之一。透明人的身体是看不见的,但透明人本身仍然可以看见其它的物体。有些透明人即使
- 乌里扬诺夫斯克州乌里扬诺夫斯克州(俄语:Улья́новская о́бласть,罗马化:Ulyanovskaya oblast)是俄罗斯联邦主体之一,属伏尔加联邦管区。位于东欧大草原北部边缘,伏尔加河在中部
- 氟化物氟化物指含负价氟的有机或无机化合物。与其他卤素类似,氟生成单负阴离子(氟离子F−)。氟可与除He、Ne和Ar外的所有元素形成二元化合物。从致命毒素沙林到药品依法韦仑,从难溶的
- 王仙芝王仙芝(?-878年),濮州(今河南范县)人,唐末民变领袖。王仙芝早年以贩私盐为业,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因连年饥旱,仙芝与尚君长、柴存、毕师铎、曹师雄、柳彦璋、刘汉宏、李重霸等三千余饥
- 希罗菲卢斯希罗菲卢斯(希腊语:Ἡρόφιλος、/hɪˈrɒfɪləs/) 公元前335-280 – 公元前255,是一名希腊医生及第一个解剖学家,出生于迦克墩用人脑做实验,开创了神经解剖学,在超过2000年
- 落水洞落水洞(英语:Sinkhole),亦作天坑、岩溶塌陷、动摇洞、吞口,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指具有巨大的容积,陡峭而圈闭的岩壁,深陷的井状或者桶状轮廓等非凡的空间与形态特质,发育在厚度特别巨大
- 本省人本省人为1945年10月25日国民政府接管台湾之后产生的名词,是指1945年8月15日日本二战投降前就已定居台湾的人,主要是指河洛人与客家人,而原住民也被中华民国政府列入本省人的范
- 感知异常心理学 行为遗传学 生物心理学 心理药物学 认知心理学 比较心理学 跨文化心理学 文化心理学 差异心理学(英语:Differential psychology) 发展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 红松红松(学名:Pinus koraiensis)为松科松属的植物。海松(本草纲目),果松、韩松(东北),红果松(吉林),朝鲜松(中国裸子植物志)常绿乔木,高可达40米;小枝有绒毛;叶子粗而硬,5针一束;卵状圆锥形球果,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