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政策

✍ dations ◷ 2025-09-30 12:30:40 #边缘政策
边缘政策(英语:Brinkmanship)是指在冷战时期用来形容一个近乎要发动战争的情况,也就是到达战争边缘,从而说服对方屈服的一种战略术语。边缘政策是一种被视为有效的政策,因为它能确保任何一方的冲突,例如核战争,都可以相互保证毁灭的前提下进行,充当着以"核"来威慑双方保持克制的"接收端"。可是在冷战时期,这项政策最终还是恶化了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关系。边缘政策这项术语是由时任美国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率先引用的,主要是指透过军事来把事情推往战争的边缘,以说服其他国家服从我方的政治要求。在1952年,杜勒斯在《生活杂志》接受访问时把边缘政策定义为"把事情推到它的边缘而没有演化为战争的能力是必要的艺术。" 在冷战时期,边缘政策被美国政府充分地利用来追使苏联让步,尤其在军事和政治上具为显著。在冷战的观点中,被西方社会(美国为主)和苏联所使用,使对方阵营退缩的恐惧战术和恐吓策略都涉及着边缘政策的概念。不论是美国还是苏联,往往都把险情推到最危险的极限,从而在国际政治和外交政策问题上迫使对方让步。不过,在行使这个政策的过程中只要一有不慎,双方都面临着灾难性的后果。作为核武器的拥有国,在以核武器为皇牌的前提下,这两大阵营武装上的冲突很容易会演化为核战争,因为核的威胁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难以控制的。因此双方也因顾虑核战争和大规模报复(英语:Massive retaliation)对自身的威胁,只好用更多的力量作出反应,间接演变成核军备竞赛这种投放大量资源去增加核武的数量和质量的行动。这种战术的原则是双方都主张不会向对方屈服,然而双方都知道最终总要有一方要稍作让步,因为如果双方都坚持决不让步,所带来的结果对双方都不会带来好处,但问题是双方都担心率先屈服的是否会视为较弱的一方。虽然如此,在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双方都宣称他们会维护自己的人民,邻国或其盟国的利益,所以实行边缘政策的风险也降低了一定的程度。基于要任何一方让步会十分困难,为求避免相互保证毁灭(MAD)的实行,唯一办法就是双方达成妥协。

相关

  • 柏拉图后设伦理学 规范性 · 描述性 效果论 义务论 美德伦理学 关怀伦理学 善与恶 · 道德生物伦理学 · 网络伦理(英语:Cyberethics) · 神经伦理学(英语:Neuroethics) ·
  • 无意识潜意识人之某些欲望常不为现实社会所接受,该欲望并不会因为一时的无法实现而消失于无形,该欲望一方面受到接踵而来的众多欲望所挤压,以至将其挤压至意识无法察觉的深处,另一方面
  • 申根协议《申根协议》(德语:Schengener Abkommen;法语:Convention de Schengen;荷兰语:Verdrag van Schengen),是一项欧洲大陆国家间的条约协定,其签约目的是取消相互之间的边境检查点,并协调
  • 解放日解放日是标记一个地方解放的日期,通常是公众假期。类似独立日。
  • 炭黑炭黑(英语:carbon black),又称为碳烟,为在空气不足的情况下燃烧碳氢化合物得到极细微碳黑粉,再与废气分离后所得之纯黑粉末。炭黑的原料为塔底油和杂酚油,一般来说2.2公吨的原料可
  • 换位不换质换位不换质或条件式转向(commutation of conditionals)是一种形式谬误,系将一条件命题之前件与后件交换位置所致。换位不换质之形式如下:范例:正确的操作是换质换位:范例:
  • 甘氨酸受体甘氨酸受体 (英语:glycine receptor,简写GlyR),是氨基酸类神经传导物甘胺酸的受体。GlyR是借由 氯离子流(英语: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产生作用的离子通道型受体(英语:i
  • 1989年 杜伊斯堡第十五届夏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于1989年8月22日至8月30日在西德杜伊斯堡举行。本届赛事共设四个大项。共有来自79个国家和地区的1785名运动员参加本届赛事。*  主办国家/地
  • 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同名方约有4首,现选宋代太医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地黄丸”方。该方删减医圣张仲景著《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药方当中的附子与桂枝: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
  • 洛伦兹力定律在电动力学里,洛伦兹力(Lorentz force)是运动于电磁场的带电粒子所感受到的作用力。洛伦兹力是因荷兰物理学者亨德里克·洛伦兹而命名。根据洛伦兹力定律,洛伦兹力可以用方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