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刺尾鱼毒素
✍ dations ◷ 2025-10-07 22:38:15 #刺尾鱼毒素
刺尾鱼毒素(英语:Maitotoxin,简称MTX)是一种由甲藻门中的岗比甲藻(Gambierdiscus toxicus)产生的剧毒物质。这种化合物是目前人类发现的毒性最强的非蛋白质类毒素:对小鼠的LD50仅为50ng/kg,只需0.13µg/kg的腹膜注射便可致死。 刺尾鱼毒素常与西加鱼毒素一同存在,并共同引起西加鱼毒中毒。 刺尾鱼毒素最早被分离于一种能引起西加鱼毒中毒的刺尾鱼科鱼类栉齿刺尾鱼;这种鱼在塔希提语被称为“maito”,因此该毒素得名“maitotoxin”。后来人们则发现它实际上是由岗比甲藻产生的,经食物链蓄积于各种不同品种的鱼类体内都有此毒素存在。刺尾鱼毒素激活Ca2+通透性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钙通道),使得Ca2+内流,细胞内浓度急剧上升。通常认为刺尾鱼毒素会在这些离子通道上形成孔道。这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作用(如细胞膜去极化),并最终激活细胞死亡级联反应,导致质膜发泡并最后使细胞溶解。 刺尾鱼毒素还激活细胞质基质中由钙激活型蛋白酶钙激活酶-1与钙激活酶-2,从而导致细胞坏死。 此外,有研究显示刺尾鱼毒素也能引起许多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没有直接关系的生物效应,因此它的毒性很有可能还有其他未知的作用机理。刺尾鱼毒素的分子为32个环组成的稠环结构,具有32个含氧杂环(环醚)、22个甲基、28个羟基和两个硫酸酯基,其中硫酸酯基有着重要的生物学效应,对其毒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是由生物产生的非蛋白,非多糖分子中最大的,最复杂的之一。刺尾鱼毒素的分子结构是由东北大学、哈佛大学和东京大学通过核磁共振及辅助的质谱和化学合成确定的。然而,近年来Gallimore与Spencer等人在参照生物合成原理及水生生物聚醚的合成模型后认为目前的结构中的一个环形结(J-K环形结)有问题,因而怀疑整个结构的准确性。 Nicolaou和Frederick则认为即使考虑到生物合成原理,目前的结构模型仍是正确的。 与此有关的争议至今仍未解决。刺尾鱼毒素的生物合成的核心通过的是聚酮合酶路径。
相关
- 免疫学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免疫学(英语:Immunology)是生物医学的一
- 双球菌双球菌(拉丁语:diplococcus,复数diplococci)是球菌的一类,其细胞沿一平面分裂,而子细胞成双排列。代表种类有脑膜炎双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淋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等
- 休克休克(Shock)为一急性的综合症。其顾名思义,为临床上常面临到的一种急性病症,一般人普遍认为休克专指低血压的状况,然而,以定义而言,休克其实为指身体的血液循环不够,造成组织氧气
- 双胍类双胍类(英语:biguanides)是可以只一种分子或者是一系列基于这个分子所发展的药物。此类药物可以做为糖尿病或前期糖尿病的治疗药物;也可以作为抗疟疾药物。过去几个世纪,山羊豆(学
- 柳叶刀《柳叶刀》(The Lancet),是世界上最悠久及最受重视的同行评审医学期刊之一,主要由爱思唯尔出版公司发行,部分与里德·爱思唯尔集团协同出版。1823年由汤姆·魏克莱(英语:Thomas Wak
- 利什曼原虫L. aethiopica L. amazonensis L. arabica L. archibaldi (disputed species) L. aristedesi L. (Viannia) braziliensis L. chagasi (syn. L. infantum) L. (Viannia) colo
- 镍铁电池镍铁电池是众多充电电池中的一种,它的阳极是氢氧化镍,阴极是铁,电解质(电解液)是氢氧化钾。这种电池的电压通常是1.2V。它很耐用,能够经受一定程度的使用事故(包括过度充电、过度
- 四级立体结构蛋白质四级结构(英语:Protein quaternary structure)是生物化学中用于描述多亚基蛋白质复合物中各个折叠蛋白质亚基的排列组合。许多蛋白质实际上是多个多肽链的组装。 四级结
- 11-脱氧皮质酮11-脱氧皮质酮(英语:11-Deoxycorticosterone,DOC,简称为脱氧皮质酮)是一种具有盐皮质激素活性的由肾上腺产生的类固醇激素并作为醛固酮的前体。顾名思义,11-脱氧皮质酮可被看作是
- 天文学古希腊天文学是指古典时期用希腊语记录的天文学,涵盖古典希腊时期、希腊化时期、希腊罗马时期、古典时代晚期等时期的天文学。它不局限于地理上的希腊或种族上的希腊人,因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