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醇

✍ dations ◷ 2025-10-07 23:34:54 #乳糖醇
乳糖醇(英语:Lactitol)是一种糖醇,可当作食品添加剂或泻药。其具有相对于蔗糖大约40%的甜度,热量也不高,可以在食品中作为甜味剂代替砂糖,或是乳化剂及增稠剂,在医疗方面亦能当作泻药。乳糖醇在大自然中不存在,必须透过人工加压、氢化乳糖得到。乳糖的葡萄糖部分被还原成山梨醇,但是糖苷键没有断裂。1920年代第一次由从乳清中取得的乳糖制成,并于80年代开始应用在食品中,现在主要由Purac Biochem和杜邦化工旗下的Danisco(英语:Danisco)两家制造商生产。乳糖醇有甜味、没有余韵,和木糖醇等糖醇一样被运用在各式各样的低热量或低脂食品,良好的稳定性让它在烘焙界受到较多欢迎。无添加砂糖的糖果、饼干、巧克力和冰淇淋等食物都可以添加,但是价格昂贵所以用量通常不多。作为一种益生元,乳糖醇能被益生菌利用,进而维护大肠健康。由于人体对其吸收不佳,不同于一般碳水化合物每公克能提供4大卡(17千焦)的热量,乳糖醇只能提供2.4大卡(10千焦)。乳糖醇被列为某些处方药的赋形剂,像是Adderall。因为不易被人体吸收,乳糖醇到达大肠后改变肠中的渗透压,利用渗透作用使水分进入其中并使内容物软化、增大和刺激肠蠕动,所以其为能治疗或预防便秘的泻药。商标名有Importal、舒必通等。乳糖醇一水合物亦能够和洋车前子壳(Ispaghula husk)合用,用以改善便秘、较轻微的高胆固醇血症或大肠激躁症。乳糖醇、赤藻糖醇、山梨糖醇、木糖醇、甘露醇和麦芽糖醇等皆属于糖醇,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把糖醇归为“一般认为安全(GRAS)”,被批准添加在食品当中。口腔里的细菌难以代谢乳糖醇,而且它的升糖指数低,被认为不会导致龋齿或明显增加血糖。乳糖醇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如同大部分的糖醇(赤藻糖醇除外),乳糖醇对任何摄取它的人都可能导致痉挛、胃肠气胀和渗透性腹泻。这是因为人类的上部胃肠道缺乏合适的β-半乳糖苷酶,使得大部分被摄取的的乳糖醇到达大肠,在那里它被消化道中的微生物分解并增加肠内水分。有相关身体状况的人应在摄取前咨询医师或营养师。1983年起,乳糖醇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一日可接受摄取量,因为粮农组织/世卫组织食品添加剂专家联合委员会(英语:JECFA)认为其在一般的摄取情况下不会有健康危害。欧盟的食品科学委员会(英语:Scientific Committee on Food)发现一日摄取控制在20至30公克内较不容易产生问题。

相关

  • 碘缺乏病碘缺乏病(IDD)是因缺乏摄入碘元素而造成的病态。这种病症通常出现于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的人口,因海产是人体摄取碘的主要来源,以及内陆地区土壤含量不足。但并不代表沿海地区就
  • 黏液囊炎黏液囊炎(Bursitis),或称滑液囊炎、滑囊炎,是黏液囊的炎症。人体有超过150个黏液囊,常位于肌肉、肌腱、骨骼之间。黏液囊炎典型的症状是红、肿、压痛,常见原因为外伤、过度使用、
  • 科恩症候群科恩综合症是一种遗传病,其会导致婴幼儿时生长迟滞与低肌张力、青少年后中广型肥胖、重度到极重度智能障碍。其在阿米甚人的发生率约为1/15000,而其它地方则未明。遗传方面,其
  • 水中分娩水中分娩,或水中生产(Water birth)是一种在暖水中诞下胎儿的分娩方式。严格来说,是分娩的第一及第二阶段在水中进行,第三阶段(排出胎盘)仍需离开水面处理。支持者认为,这种分娩方式
  • 阔鼻小目阔鼻小目(学名:Platyrrhini),又称新世界猴,是产于中美洲与南美洲的四科灵长目动物,包括卷尾猴科、青猴科、僧面猴科和蜘蛛猴科。新世界猴与旧世界猴合称为猴。灵长类包括660多个现
  • 糖化糖化(英语:glycation)是在不受酶的控制下,蛋白质或脂质分子上附加糖类分子(如果糖或葡萄糖)的过程。所有的血糖都是还原性分子。非酶糖基化可发生在体内(endogenous glycation),也
  • 涿鹿之战涿鹿之战(涿:ㄓㄨㄛˊzhuō)是相传中国远古时代,有熊氏黄帝与神农氏炎帝两族联合,同蚩尤九黎族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争。大约五千年前中国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兴起于今冀鲁豫交界地区
  • 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黄河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并最初分布于西至河湟、东至大海、北至燕山–大漠、南至秦岭–江淮分水岭的文明,后来扩散至中国全境、乃至东亚并影响世界。黄河文明是世界著名的古文
  • 自治区俄罗斯的自治区(俄语:автономный округ),是俄罗斯联邦主体的类型之一,同时也是某些联邦主体行政区划的类型。截至2014年,俄罗斯联邦一共被划分为85个联邦主体,其中
  • 加尔文派加尔文主义(法语、荷兰语:Calvinisme;英语:Calvinism),亦称为归正主义,是16世纪法国与瑞士基督新教宗教改革家约翰·加尔文毕生之主张,以及支持加尔文的其他神学家意见的统称,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