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崎秀真(1874年11月21日-1949年11月15日)原名秀太郎,字白水,号古邨,日本岐阜县人,台湾日治时期报刊编辑、主笔、汉诗诗人、记者。
尾崎秀真原名秀太郎,明治7年(1874年)11月21日出生于日本岐阜县加茂郡西白川村字河岐百番户(今白川町)的富农家庭。1886年5月,父亲为响应“殖产兴业”的政策,变卖田产成立“东加茂蚕丝组合”投入生丝产业,但因经营不善导致倾家荡产。
1887年3月,尾崎自4年制寻常小学校毕业。后寄宿美浓关町(今关市)亲戚冢原敬一的家中,一面就读小学校高等科,一面向冢原学习医术和汉诗文。1891年3月,尾崎自小学校高等科毕业,但因为家中无力让尾崎继续升学,只好待在冢原家自学。同年10月28日发生浓尾大地震,冢原家在震灾中遭到摧毁,尾崎留在当地救护医院任代诊生,一边救助罹难者,一边储蓄。
1892年,在居住于东京的叔父市三郎的引介下,尾崎自美浓前往东京工作,并寄宿于叔父在神田三崎町的住宅中。尾崎先是在墨田区的近藤医院担任药局生,1893年起担任周刊《医海时报》的编辑,在此期间结识内务省卫生局局长后藤新平。1894年,甲午战争期间,后藤任“解雇军夫救护会”检疫事务官长,尾崎随行进行救护事务。战争结束后,尾崎回到东京从依田学海学习汉诗,跟渡边重石丸学习国学,与高崎正风学习和歌。在此期间尾崎与友人出资筹办《新少年》杂志,并筹组“桃太郎会”鼓励青少年从事文学创作,并再次期间接触篆刻。
1898年,《新少年》因经营困难,与另一家北隆馆发行的杂志《少国民》合并,但随即尾崎便因理念不合辞去编辑工作,隔年进入《报知新闻》担任记者。1901年4月,由于尾崎熟谙汉文,在后藤新平的引荐下,前往台湾担任《台湾日日新报》汉文部记者,并同时于私立台北中学会教授汉文及书法。1904年4月,接替籾山衣洲升任汉文版主笔。1907年,尾崎与村木鬼空、杉阪牛魔等人,发起了日治台湾第一个篆刻印社“水竹印社”,推广篆刻。并时常在台湾日日新报中,刊登篆刻作品及相关文章,提升读者对篆刻鉴赏的认识及涵养。此外,尾崎也将自己私人收藏的印鉴印成印谱,赠与有意学习篆刻者,对于台湾篆刻推广不遗余力。1910年5月底,接任台北中学会会长。
在报社任职期间,尾崎亦参与了许多公部门的任务。1911年,兼任台湾总督府通信事务嘱。1922年4月,总督府欲编纂“新台湾史”,尾崎参与修订。然而后续因史料编纂委员会缩编,导致修订工程于1924年中止。尾崎在写下《罢官》一诗后离职,并自叹此事为“日本学界之耻辱”。尽管如此,尾崎仍凭一己之力,陆续发表《台湾四千年史之研究》、《台湾四十年史话》等研究,领域延伸至考古及原住民等研究。待业一年多后,尾崎于1925年底起陆续出任台湾总督府社会事业嘱托、台湾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会调查委员、台湾美术展览会评议员、台湾博物馆协会理事等职。1929年秋担任《台湾日日新报》社常任监察。同年台湾总督府史料编纂委员会再次成立,尾崎再度受命担任编纂委员。
1941年,次子秀实涉入“佐尔格间谍案”,秀真在审判期间多方奔走营救,但最终秀实仍于1943年3月29日被判死刑。接获噩耗的秀真于10月搭乘邮轮富士丸返日探望秀实,但船只遭到美军潜舰击沉,秀真在海上漂流9小时候方才获救。1944年10月秀真返台探望子女,秀实遭处决后,秀真终日自囚于书斋中。
1946年4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身为战败国国民的尾崎返回日本。尾崎在台约45年,期间除了回去日本本土几次,仅在1915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至厦门视察,其余时间都待在台湾。1949年11月15日病逝于岐阜县自宅。
尾崎在台期间与众多文人交流结社,除1907年发起的“水竹印社”之外,1929年与石原幸作共组“趣味之会”。1935年夏天筹组“玉山印社”。此外也参与“淡社”、“瀛社”等诗社。
尾崎最初是只身来台,后来举家迁台居住。1904年4月起,寄居总督儿玉源太郎别墅的南菜园中。10月后,南菜园转赠台湾妇人慈善会,尾崎移居台北城府前街。后来在儿玉总督的协助下,在南菜园附近自建屋舍,住宅自称“读古村庄”,并因此写下《移家古亭村庄》。
母亲太田久枝据传为敏达天皇之后,故其后代名字皆承袭母家的“秀”字。父亲尾崎松太郎为幕末国学者平田铁胤的门人,师祖平田笃胤为日本神道教“秀真文”知名学者,秀真后来也是因此自己改名为“秀真”。明治维新后,尾崎松太郎曾担任西白川村村长。
儿子尾崎秀实与秀树皆为著名文字工作者。秀实后来成为知名共产主义者,后因涉入间谍案,于1944年被处以绞刑。在狱中书信中,秀实提到幼年居住于台湾期间,父亲秀真粗暴对待台籍车伕的场景,而目睹此殖民地差别待遇的经验,亦为他后来成为社会主义者的原因。从相关文献看来,尽管尾崎对台湾相关研究相当投入,但仍有身为殖民者的优越感。
尾崎来台后,于1904年4月起,寄居总督儿玉源太郎总督的别墅南菜园中。10月后,南菜园转赠台湾妇人慈善会,尾崎移居台北城府前街。后来在儿玉总督的协助下,在南菜园附近自建屋舍,住宅自称“读古村庄”,并因此写下《移家古亭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