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语是一种在越南北中部的长山山脉和老挝的邻近地区由源族使用的越语支语言。
越南大多数源语使用者生活在偏僻的广平省明化县,其他则主要在宣化县首府同黎市镇周边距国道1号50 km(31 mi)以内的区域。
源语被认为是越南语的方言或芒语最南端的方言。一些认为其和芒语关系更近的研究者发现,那些认为源语和越南语关系更近的研究者受到了民族志研究或政治因素的影响。Chamberlain (2003)和Sidwell (2009)将其划作第三种越芒语支语言。
大多数源族生活在宣化县(和相邻的使用哲语册方言的哲族共居)和明化县(与相邻的越族共居)。
也有生活在老挝的源语使用者,但其具体位置暂不明确。据Chamberlain (1998),老挝中部甘蒙省布拉帕县班帕帕南村是一个源族村。
Chéon (1907)、Maspéro (1912)和Cuisinier (1948)认为源语和芒语关系更近,而莫唐(1964)、阮阳平(1975)和范德当(1975)将其和越南语关联。
随后由阮文才(1975)和阮复丰(1996)的语言比较认为源语和芒语方言的联系更紧密,这被Barker(1993)(以及其他人)重申。
艾杰瑞、Kenneth J. Gregerson和阮文雷注意到这种语言出于其独特的历时创新“对越语支语言历史研究者而言十分有趣”。
阮文才(1975)注释道源语使用者可以和芒语使用者直接沟通,但不会芒语的越南语使用者则无法理解源语。
阮复丰(1996)注释道源语有两种变体:
古廉来自其村名;安寿是新货村一个合作社的名字。
就特定的音位学变化而言,安寿方言比古廉方言更接近越南语。
1905年Cadière报告源语(及哲语册方言)在源能河谷的11个村庄中找到。本来只有10个村庄各5个形成两组。北部方言群位于基沙(混居一些越族村庄),包含下列村庄:
新侨稍后分裂进第二个村庄:
更南边的村庄群落包括
莫唐(1964)和阮阳平(1975)坚称源族本来是在17世纪从河静省和乂安省迁入其现居地的京族,支持这个假说的证据来自家谱。莫唐(1964)亦称大多数源族在1960年人口普查时自称越族。
阮文才(1975)认为芒族可能迁徙到比乂安省更靠南的广平省,一些京族家庭可能是从别处迁来这个区域的,这些京族迁来后逐渐改用芒语,这种芒语方言可能和哲语浊方言和册方言有过接触。因此阮文才(1975)认为源语是芒族使用的芒语方言(可能是河静芒语)并在来自哲语的影响下逐渐同化京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