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氯化碘

✍ dations ◷ 2025-07-19 03:58:24 #碘化合物,氯化物,互卤化物,1810年代发现的物质

三氯化碘(或六氯化二碘)是一种氯和碘组成的互卤化物。

是较早发现的互卤化物之一,早在1814年即与一氯化碘一起被戴维发现。

黄棕色针状易潮解结晶,在室温下能挥发。有刺鼻气味。具腐蚀性。熔点 33℃。加热至 77℃完全分解为一氯化碘和氯气。溶于水分解,溶于乙醇、苯、乙醚、四氯化碳和浓盐酸等。一般配成20~35%的浓盐酸溶液使用。由于易分解,因此很难得到纯的产品。

固态时三氯化碘的晶体是一个平面分子结构,属三斜晶系,其简单晶格不是以   I C l 3 {\displaystyle {\rm {\ ICl_{3}}}} 存在而是   I 2 C l 6 {\displaystyle {\rm {\ I_{2}Cl_{6}}}}

熔融的三氯化碘会明显地发生离解,生成一氯化碘和氯气:

因此作为溶剂是不适宜的。另一方面   I C l 3 {\displaystyle {\rm {\ ICl_{3}}}} 的电导测定又表明有以下反应发生:

  I C l 3 {\displaystyle {\rm {\ ICl_{3}}}} 也可以与路易斯酸生成   I C l 3 A l C l 3 {\displaystyle {\rm {\ ICl_{3}\cdot AlCl_{3}}}} 之类的配合物。

与水反应生成一氯化碘、盐酸和碘酸:

1、由碘和定量的液氯在 −80℃反应制备。蒸发除去过剩氯后获得固态六氯化二碘,不能用结晶法或蒸馏法纯化,因为它迅速分解为一氯化碘和氯气。

2、在<40℃的强酸性溶液中进行如下反应。

此法是制备六氯化二碘的方便方法。

用于医药、有机合成和测定碘值。用作氯化剂及氧化剂。

相关

  •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英语:Eosinophil, Eosinocyte 或 Acidophil,全稱 Eosinophilic granulocyte)是粒细胞中含有嗜酸性颗粒的一种,其他两种是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其吞噬能力不如
  • 日本语系日琉语系,或者称作日本-琉球语系,是学者提出的一个语系,包含日语和琉球语两大分支。日琉语系这个概念由美国的日本学者Leon Serafim提出。日琉语系的所有语言的祖语都是原始日本
  • M理论M理论(英语:M-theory)是物理学中将各种相容形式的超弦理论统一起来的理论。此理论最早由爱德华·威滕于1995年春季在南加州大学举行的一次弦理论会议中提出。威滕的报告启动了
  • 英寻(㖊)是一种英美长度单位,1英寻为6英尺,约合1.8288米;不属于国际单位制。英寻(英语:Fathom)来自古英语“Fæthm”,表示“伸展开的双臂”,因而一英寻也就是两臂之长。如今这个单位的
  • 克罗尔法克罗尔法是精炼钛的高温冶金(英语:Pyrometallurgy)工业制程。1940年由卢森堡的冶金学家威廉·克罗尔(William J. Kroll)发明并获得专利。克罗尔搬家到美国后将克罗尔法推广到锆的
  • Apple IApple-I是一种早期的个人电脑,由斯蒂夫·沃兹尼亚克设计并手工打造。沃兹尼亚克的朋友史蒂夫·乔布斯则提出销售这台电脑的主意。Apple I是苹果公司的第一项产品,在1976年4月
  • 1,2-丁二醇1,2-丁二醇(英语:1,2-Butanediol)是化学式为(HOCH2(HO)CHCH2CH3的二元醇,带有一个手性碳原子,常见的为外消旋混合物,物理性质为无色液体,工业上可由氢化1,2-环氧丁烷来制备。
  • 苏联大百科全书《苏联大百科全书》(俄语:Больш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缩写БСЭ)是俄罗斯及全世界最大规模及最完整的百科全书之一。该百科全书是根据苏共中
  • 中古波斯语中古波斯语(中古波斯语:
  • 气 (中国)传统宗教仪式:神明秘密社会:气是中国哲学、道教和中医学中常见的概念。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将气的概念抽象化,成为天地一切事物组成的基本元素,有着像气体般的流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