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里安堡之围

✍ dations ◷ 2025-07-05 11:16:20 #阿德里安堡之围

拜占庭在色雷斯的主要城市之一:阿德里安堡在1360年代的某个时候被奥斯曼所征服。尔后该城市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至1453年攻下君士坦丁堡为止。

在奥斯曼帝国于1354年占领加里波利后,便开始在巴尔干半岛南部迅速扩张。尽管在1357-59年间因为泽扎德·哈利勒(英语:Şehzade Halil)被绑架而暂时停止扩张,但在被救回来之后便继续扩张。此次奥斯曼的扩张目标为阿德里安堡──拜占庭帝国第三大城市,仅次于君士坦丁堡与塞萨洛尼基。奥斯曼先在1360或61年攻占季季莫蒂霍,后于1363年攻占普罗夫迪夫(无论是否为奥斯曼直接控制,还是由加齐或阿肯哲控制)。尽管在1366年,萨瓦十字军(英语:Savoyard crusade)曾协助拜占庭收复加里波利,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土库曼斯坦战士从安纳托利亚进入欧洲,并逐步控制了色雷斯平原,奥斯曼得以推进到西部的罗多彼山脉和北部的保加利亚公国。

由于原材料中存在不同说法,阿德里安堡落入奥斯曼帝国之手的日期一直存在争议,从1361年至1362年、1367年到1371年的说法层出不穷。根据事件发生很久之后的消息来源表示,早期学术研究一般将征服时间定在1361年至1363年间:这与奥斯曼帝国的消息来源一致,即日食发生的那一年是阿德里安堡陷落的年份。是以后来的土耳其来源表示,拉拉·沙欣帕夏在城市东南部的萨兹勒代尔(英语:Sazlıdere, Edirne)战役中击败了该市的拜占庭统治者 (Tekfur(英语:Tekfur)),迫使他乘船潜逃。最后居民们决定听天由命,于1362年7月同意献城,以换取日后可像以前一样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居住自由保证。

根据伊丽莎白·扎卡里亚杜(英语:Elizabeth Zachariadou)针对以前不受重视的拜占庭资料研究显示,大多数现代学者已经转向认为这座城市是在1369年被占领的:依据该城市的都主教向拜占庭皇帝约翰五世的一首诗显示,阿德里安堡在 1366年圣诞节之时仍在拜占庭人手中,而一系列拜占庭的短编年史则将其沦陷日期放在了1369年。此外有些现代学者认为,阿德里安堡的陷落可能不是由奥斯曼人所进行,而是由该地区许多独立运作的阿肯哲中的其他人进行。

该城市──现已被改名为埃迪尔内──被拉拉·沙欣帕夏接管了持续了一段时间,而苏丹穆拉德一世在旧都布尔萨开庭,直到1376或77年冬天才进入这座城市;当时皇帝安德洛尼卡四世将加里波利割让给穆拉德,以换取他在王朝内战中的援助。

这时的埃迪尔内并没有立即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穆拉德的法庭继续滞留在布尔萨和附近的德莫蒂卡以及埃迪尔内。尽管如此,这座城市很快就成为了奥斯曼在巴尔干半岛的主要军事中心,1402-13年奥斯曼帝国大空位期间,奥斯曼苏丹竞争者之一的苏莱曼·切莱比(英语:Süleyman Çelebi)就将国库迁至此城。


相关

  • 台湾西部台湾西部,或称西台湾、台湾西部走廊,是指台湾西半边的地理区域,包括北台湾(不含宜兰县)、中台湾与南台湾的非山地地带,濒临台湾海峡,与中国大陆及金马地区隔海相望,占台湾本岛总面积
  • 李雪健李雪健(1954年7月7日-),山东巨野人,中国影视表演艺术家,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中国共产党党员。李雪健1954年出生于山东菏泽巨野县。1970年16岁时进贵州凯里一工厂当工人,1973年入
  • 亚伯兰·萨摩洛维奇·贝西科维奇亚伯兰·萨摩洛维奇·贝西科维奇(或贝西科维奇) (俄语:Абра́м Само́йлович Безико́вич;1891年1月23日-1970年11月2日),是一位俄罗斯数学家,主要在英格兰
  • DVD-RAMDVD-RAM(DVD-Random Access Memory)乃DVD Forum于1996年所制订的光盘规格,规格限定了可多次写入的DVD-RAM存储媒体及DVD刻录机所使用的格式。DVD-RAM自1998年起广泛使用于电脑
  • 约瑟夫·帕维尔约瑟夫·帕维尔(捷克语:Josef Pavel,1908年9月18日-1973年4月9日),是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家,参加过西班牙内战,二战后担任过内政部副部长,1953年被国内“斯大林派”以“西方间谍”罪名
  • 何建中 (1958年)何建中(1958年11月-),湖北仙桃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2001年11月,任交通部海事局党委书记兼副局长。2005年4月,任辽宁省大连市副市长。2007年2月,任交通部体改法规司司长。2009
  • 悼穆帝姬悼穆帝姬(1100年代1110年前-1117年),本名赵金仙,为北宋第八代皇帝宋徽宗的皇女,母崔贵妃。大观四年(1110年)正月封徽福公主。政和三年(1113年)闰四月,改公主为帝姬,改封徽福帝姬。政和七年(1117年)十月薨逝,追封悼穆。
  • 法兰德斯战役法国决定性胜利 荷兰共和国 大不列颠王国 神圣罗马帝国法兰德斯战役(或称低地国家战役)发生于1792年4月20日至1795年6月7日,是第一次反法同盟初期的一系列军事行动。拥护旧制度的国家如:奥地利(包括奥属尼德兰)、普鲁士、大不列颠王国、荷兰共和国、汉诺威和黑森-卡塞尔组成了联盟,在法国边境皆动员军队,意图入侵并结束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国于1792年11月的热马普战役取得了胜利,随后联军于1793年3月在尼尔温登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在初期行动后,反法同盟的主力集结在了法国-法兰德斯边境。在这个战区,一
  • 马应昌马应昌(1765年5月15日-1818年2月22日),和名小禄亲方良和,童名思龟,琉球国第二尚氏王朝政治家、三司官。马氏小禄殿内第十世当主。马应昌的生父是马氏滨元亲方良恭,生母向氏东风平按司朝宽之女思武太金。因马亮功(仲里里主良颖)的独子早卒无嗣,他于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四月十一日(1780年5月14日)被过继给马亮功为犹子。乾隆四十五年七月七日(1780年8月6日),养父去世,他继承小禄间切总地头职。嘉庆七年(1802年),他以年头使的身份出使萨摩藩。嘉庆九年(1804年),因尚灏王继位,马应昌奉命担任上江
  • 丹羽站丹羽站(日语:丹羽駅/にわえき  */?)是位于北海道濑棚郡北桧山町字丹羽(现时:久远郡濑棚町),日本国有铁道的濑棚线车站(废站)。随着濑棚线废除,车站在1987年(昭和62年)3月16日废除。在1984年(昭和59年)前行走的急行“濑棚”停靠此站。车站名称取自所在地名。当地于1892年(明治25年)有来自福岛县会津若松的前会津藩士丹羽五郎(日语:丹羽五郎 (開拓者))(安土桃山时代的武将丹羽长秀的后裔)等12户入植。由于为了彰显丹羽的功绩而把地名名为“丹羽”。截至车站废除前,此站是地面车站,设有1面1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