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tions ◷ 2025-10-08 03:54:04 #鸟
鸟是鸟纲(学名:Aves)动物的通称,是唯一存活至今的恐龙,现代所有鸟类在生物学上也被分类为鸟形恐龙(即鸟翼类)的一部分;鸟纲的全体成员均为两足、恒温、卵生、身披羽毛且色彩鲜艳各异、前肢特化成翅膀、具有坚硬的喙、流线型的身躯,可飞行、陆栖、或潜水,用气囊呼吸的一种有脊椎动物。鸟类的食物多种多样,包括植物的花蜜、种子、果实,昆虫、甲壳类的各种无脊椎动物,鱼、蜥蜴、蛇、龟和其它鸟类,以及动物的蛋、腐肉、粪便和人类的生活垃圾。目前鸟类共有8600种,如果算入未被分类和不确定的有9000多种,中国有1400种、特有种70多个。台湾有21目94科305属788种,特有种29。鸟的体型大小不一,也占据了地球上中上层的各个生态位。最大的鸵鸟体高可达2.5米,而最小的吸蜜蜂鸟体长仅5厘米。多数的鸟在日间活动,也有一些鸟在夜间或者黄昏的时候活动(例如夜鹰、猫头鹰等)。许多鸟都会进行长距离迁徙以寻找最佳栖息地(例如北极燕鸥),也有一些鸟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度过(例如信天翁)。大多数鸟类都会飞行,不能飞的鸟包括古颚总目下的鸵鸟、鸸鹋、几维鸟等多数种类,企鹅目的全部鸟类,某些生活在没有地面捕猎者的孤立海岛上的鸟类如鹦鹉目的鸮鹦鹉,也在演化过程失去了飞行能力。许多不能飞行的鸟类因人类到来后的过度狩猎捕捉或农业生产破坏其栖息地而灭绝,如渡渡鸟、大海雀、恐鸟等;在白垩纪末期灭绝事件前后的史前时期,也有大量鸟形恐龙和鸟类在演化过程灭亡,只留下化石痕迹,如冠恐鸟形目。过去广义的鸟纲曾笼统地包括始祖鸟、孔子鸟、黄昏鸟等已灭绝的史前类群,但现在比较常用鸟翼类(Avialae)来包括这些不再属于鸟纲的史前近亲;现代定义的鸟纲包括了现生鸟类的最近共同祖先及其后代。鸟类不仅仅是恐龙的直系后代、更可说是存活至今的恐龙,因此鸟类也是研究已灭亡恐龙的最主要的活体材料。鸟纲用科学上最严谨的说法,就是“鸟翼类的冠群”。目前所有鸟类物种,都是在1亿5,000万年前的侏罗纪~白垩纪这一段时间内,由恐龙总目中的兽脚亚目虚骨龙类近鸟型恐龙逐渐演化而来。在过去,学界对鸟纲的具体范围有不一致定义,从包含始祖鸟到只包含现存鸟类冠群的都有,嘉克斯·高斯特指出,鸟纲的定义与用法共有四种互相冲突的定义。嘉克斯·高斯特建议采用第四个定义,并为其它定义提出替代分类:根据第四个定义,始祖鸟属于鸟翼类,但不属于鸟纲。嘉克斯·高斯特的建议如今已被古动物学者与鸟类学者广泛采用,只是这些学者偶尔也会不一致地把一些鸟翼类通称为“鸟”。鸟纲的特征是有羽毛、喙没有牙齿、蛋有硬壳、高代谢率、心脏有四室、轻盈但结实的骨骼。所有鸟类的前肢都进化成翼,大部分也能够飞翔。它们有独特的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很适合飞行。一些鸟类,如鸦科及鹦鹉等是最有智慧的动物物种;有些鸟类甚至懂得制造及使用工具,很多物种也有传递知识的能力。很多鸟类每年都会迁徙一段很长距离,也有不规则地移动短距离。它们会用视觉讯号及唱歌来沟通,也会进行合作繁殖及猎食。大部分鸟类都是有固“一夫一妻制”的,往往经历整个繁殖季节,有时多年,但很少是毕生的。有些物种也会出现配对外交配;其他物种都是“一夫多妻制”或“一妻多夫制”的。它们会鸟巢中下蛋,并由双亲所孵化。大部分鸟类在孵化后都会由双亲照顾。鸟类有许多特化的适应飞翔生活的解剖特征,例如:根据古生物学的化石记录,可以确定鸟类是恐龙演化出来的、也是目前恐龙总目的下属中唯一存活下来的物种,因为鸟类和非鸟恐龙这两者在生物学上的构造极其相近,所以在生物学界中直接把鸟类认定为是现代还存活的恐龙。鸟类的第一次出现溯源于中生代侏罗纪,最早的祖先是出土于中国辽宁的伤齿龙科恐龙“始中国羽龙”,而最有名的则是德国发现的始祖鸟;他们的身体特征都同时具有鸟类和爬行类共有的特征,例如有牙齿,前肢(翅膀)有指爪等。在中国东北新发现的中华龙鸟和孔子鸟被认为是连接恐龙和鸟类的一环,更像是有羽毛的恐龙,比始祖鸟的年代更久远。所以说,恐龙其实并没有完全灭绝,恐龙中的一部分演化成了鸟类;但将鸟和恐龙定为同一类依然不被社会大众所熟知,因为非鸟恐龙等生物存在了一亿年的时间,在日常生活中“非鸟恐龙”一词不够简洁有力,如果要形容三叠纪~白垩纪中存活的非鸟恐龙,一般人还是习惯直接使用“恐龙”一词;不过无论如何,至少可以确定在生物学界的主流观点中,鸟类的祖先必定是恐龙。 虽然多数学者都支持恐龙是鸟类的祖先的说法,但仍然有鸟类学家对此提出质疑,并坚持鸟类起源于三叠纪的槽齿类爬行动物假说。但不管鸟类演化出来的“成因”如何,鸟类这种生命形态一旦出现以后就开始急速进化,以非常短的时间脱离了原本非鸟恐龙的生态位并适应了陆地中高阶层和独霸天空的生态位,以爆发式的增长的速度演化出了非常多种鸟类,有些更是出现了非鸟恐龙所没有的新生命形式(例如:企鹅目需要长时间依赖在海水中才能存活,然而没有一种非鸟恐龙是必须依赖海水的。)据一般推测,第三纪中新世是鸟类的全盛时期,后来冰期来临、种群衰退,据估计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大约10万种鸟,而在冰河期之后只有10,000种、20余目幸存,约为之前的十分之一;不过由于鸟类对各种环境的适应力极高,所以到了现代又辐射演化出更多的新物种。†始祖鸟目 Archaeopterygiformes†孔子鸟科 Confuciusornithidae†反鸟亚纲 Enantiornithes†黄昏鸟目 Hesperornithiformes古颚下纲 Paleognathae鸡雁小纲 Galloanserae新鸟小纲 Neoaves鸟纲分为两个下纲:今颚下纲及古颚下纲。视乎科学分类的观点,鸟类物种的现存数量超过12000个。一般认为鸟纲演化自白垩纪,分裂成古颚下纲及今颚下纲,并于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分裂为鸡雁小纲及其他今颚下纲。其他今颚下纲的演化则有不同意见,根据分子证据是指向白垩纪演化,而化石证据则指向第三纪的演化。统合分子及化石证据的假说却被受质疑。鸟纲的分类也受到质疑。科学家们对于目之间的关系并未有共识。鸟类的结构、化石及DNA产生分类的问题。近年新发现的化石及分子证据都提供了更为清晰的鸟纲演化。按照不同的分类原则可以将鸟分成不同的类别,目前主要有三大通行的分类系统:第一个是中国郑作新院士以鸟类形态学特征为基础创立的分类系统,虽然目前在国际上这个分类法已经不常用,但在中国不少鸟类研究学者中因为简单易记、符合中文圈常用词汇、爱国主义等原因,在中国仍为乐于被采用,而且在非中国大陆的港澳台和日韩也有少部分学者使用此分类。按鸟类的生活环境和形体特征,可以将突胸总目的鸟类分为六大生态类群:第二个是曾经被中国之外的研究者广泛采用的鸟类DNA分类系统。1980年代Sibley(英语:Charles Sibley)和Monroe(英语:Burt Monroe)根据DNA杂交实验研究成果,以鸟类的进化过程为依据衡量的科和属之间亲缘关系所建立的分类系统,这个分类系统较之以前应用的郑系统有着较大的调整,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扩大的鹳形目和鸦科。由于DNA-DNA杂交(英语:DNA-DNA hybridization)被证实并不适用解释单系群的内部关系。目前这一分类已经弃用,由更加新颖准确的系统代替,详细的分类系统见鸟类DNA分类系统,不过此分类在东亚文化圈以外的地区有着强大的历史影响力。第三个是2014年公布的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鸟类分类系统,此分类系统目前被广泛采用,为目前人类科技所能达到最准确的分类法,严格比较基因顺序而得出各个物种之间的关系为何。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鸟类分类系统 :在大部分陆地的栖息地中都可以找到鸟类,鸟类分布在七大洲,连南极洲距海440公里的内陆都可以找到雪海燕。鸟的多样性在热带地区最为显著。早期认为热带地区的高多样性是高度物种形成的结果,但近来的研究发现高纬度地区也有高度物种形成,但被较热带地区要高的灭绝速率所抵消。。许多科的鸟类可以在陆地及海洋中生活,有些海鸟上岸只是为了繁殖,有些企鹅可以潜到300米深的海中。鸟类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的食物来源。通常食用的是肉和卵,主要来自鹅(雁)、鸡、火鸡和鸭等。其他可以作为人类食物的鸟类还包括鸸鹋、竹鸡、鸵鸟、鸽、松鸡、鹌鹑、鹬、鸣禽和小的燕雀类的鸟等。天鹅和火烈鸟这些现在被保护的鸟也曾成为富人餐桌上的美味。有许多种被驯化鸟可以为人类所利用,例如信鸽可以用来传送信息,猎鹰可以用来打猎,鱼鹰可以用来捕鱼。 鸡和鸽子在生物学和比较心理学方面的实验研究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因为鸟对毒素特别敏感,所以在煤矿里金丝雀经常被用来判断有毒气体是否浓度过高,以便矿工能及时逃走。人工饲养的鸟类还对野生种群构成另一个危害:对野生种的入侵。比如人工选种优育的猛禽往往身体强壮,体形较大,如果流入野生环境,对野生鸟类的是很大的威胁。所以欧美各国严禁野放人工种,并对此采取必要的监测措施。把野生鸟类作为宠物饲养在中国有着很长的历史,并发展出了各种名目。主要分听唱和玩耍两种类型,听唱涉及的鸟类主要是雀形目的鸣禽,如山雀、百灵、画眉、鹩哥、八哥等;用于各种玩耍的鸟类主要涉及部分雀形目雀科、伯劳科的鸟类以及隼形目的猛禽,如黑头蜡嘴雀、锡嘴雀以及各种猛禽。世界各地几乎都有斗鸡的娱乐传统,这种利用鸡形目的鸟(也有其他目的)在发情期好斗的特点,来进行比赛。对鸟类的狩猎活动,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史。一种狩猎方式是以鸟类为对象,有些地方由于过度狩猎,很多鸟类已经灭绝,如旅鸽。还有一些是利用鸟类捕食的能力,来帮助人抓住猎物。女真人训练海东青捕捉天鹅取珠。在世界各国,都有把色彩艳丽的,特别是热带的鸟(例如,鹦鹉和某些椋鸟科鸟类)作为宠物来饲养的习惯,这也导致一些濒危的鸟类被走私。在抓捕和贩运过程中野生鸟类死亡率极高(有说法称最终消费者手中的每一只野生鸟类背后有二十只同类的尸体),因此饲养野鸟是一种对野生动物资源有着极大破坏力的陋习,它对鸟类生存的威胁从某种程度上讲,甚至超过了偷猎。由于高额利润的驱使,鸟类贸易直接威胁着许多鸟种的生存。许多欧美国家都有驯养猛禽的许可证制度,允许人们合法饲养猛禽,接受政府的严格管理,但在购入渠道上仍存在非法交易。在阿拉伯世界,猛禽被视为高贵身份的象征,许多富商不惜重金购入猛禽。过度的狩猎活动是只是一些鸟类数量急剧减少以至灭绝的直接原因,如旅鸽。还有一些鸟类的灭绝或濒危是由于栖息地被破坏,森林砍伐和农业耕作等人类活动如朱鹮。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影响的加强,比如有毒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聚集等原因,都直接威胁着鸟类的安全。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些鸟类在全世界范围内泛滥成灾。例如,鸽子和乌鸦就在全世界很多城市的市区过度繁殖,成为困扰各大都市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另外,栖息在机场附近的野生鸟类会对起降中的飞机飞行安全造成一定威胁。这种飞鸟与飞机相撞造成的飞行安全事故称为鸟击,历史上最早的鸟撞事故记录是发生1912年的美国,飞行员卡尔洛德杰驾驶的飞机在加利福尼亚上空和一只海鸥相撞,机毁人亡。随着喷气式飞机的出现和人类航空产业的发展,目前全世界机场数量飞机起降架次不断增长,鸟撞问题日益凸现,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7500架次飞机受到不同程度的鸟撞,损失高达100亿美元。目前解决鸟撞问题的主要方法是驱散栖息在机场附近的鸟类,具体说来,可以采取驯养猛禽驱赶、破坏栖息地、发出巨大和恐怖的声音等不同方式。能够传染给人类的鸟类疾病包括:鹦鹉热、沙门氏菌病、弯曲菌病、纽卡斯尔的疾病,分枝杆菌病(鸟的结核病)、禽流感、贾第鞭毛虫病和隐孢子虫病。每年春季与夏季正逢鸟类的繁殖季节,若拾获鸟类该怎么办呢? 拾获的鸟类在不确定其食性的情况下,不可擅自喂食。不当的饲育行为恐有危害鸟类的健康,严重可能致命。接触鸟类时戴上手套,以免手上的气味和污渍沾染。完成救助流程后,保护自身安全,须以肥皂仔细洗手。需要救援健康情况在健康的情况下不须救援。如在排水沟或马路边等危险场域发现,可移至附近合适的栖地。如果是家八哥、白尾八哥、辉椋鸟等外来鸟种,为降低本土的生态环境或鸟体的条件不利野外生存等因素,可经专业人员评估后留置饲养。若确认人为饲育的宠物鸟,如:鹦鹉、文鸟、胡锦鸟、九官鸟等,有可能是因饲主疏失令宠物鸟在外流浪。由于这些鸟类并没有野外求生的能力,因此一般的流程如下。因其身体被羽毛覆盖,中国古代动物学将其统称为羽虫。梁实秋写过一篇《鸟》的文章:“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

相关

  • G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G00-G09)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全身性萎缩(G10-G13)锥体外束和运动疾患(G20-G26)神经系统的其他变性性疾病(G30-G32)中枢神经系统的脱髓鞘疾病(G35-G37)发作性
  • 心胸外科手术胸腔外科学或称心胸肺外科(英语:Cardiothoracic Surgery),是一门医学专科,专门研究胸腔内器官,包括心脏、肺、气道与呼吸系统、胸壁、纵隔、膈肌和食道等,以及这些器官与部位的诊断
  • CD41CDH, 1CDI, 1CDJ, 1CDU, 1CDY, 1G9M, 1G9N, 1GC1, 1JL4, 1Q68, 1RZJ, 1RZK, 1WBR, 1WIO, 1WIP, 1WIQ, 2B4C, 2JKR, 2JKT, 2KLU, 2NXY, 2NXZ, 2NY0, 2NY1, 2NY2, 2NY3, 2NY4
  • 撒哈拉以南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英语:Sub-Saharan Africa),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又称亚撒哈拉地区、下撒哈拉、漠南非洲,也有称黑非洲(Negro Africa)。政治上,包括了所有或部分领土位于撒哈拉
  • 骨膜炎骨膜炎是指因骨膜发炎而引起的病症。骨膜是骨头周围的一层结缔组织。骨膜炎通常是一种慢性疾病,伴有疼痛和肿胀。初次参加运动或运动量猛增的锻炼者,容易发生疲劳性骨膜炎。
  • 初级代谢产物初级代谢产物(英语:Primary metabolite,或称为初生代谢物)是一种直接涉及到正常生长、发育与生殖的代谢产物。它通常在生物体中执行生理功能(即内在功能)。初级代谢产物通常存在于
  • 白喉白喉疫苗是一种用来对抗白喉杆菌(英语: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的疫苗,而白喉杆菌正是白喉的致病原。在1980年到2000年间,白喉疫苗的出现让白喉患者的感染人数减少90%之多。
  • IgE免疫球蛋白E(英语:Immunoglobulin E,简称IgE)是一类只发现于哺乳动物内的抗体,是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小的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E由黏膜下淋巴组织中的效应B细胞合成,IgE的单体由
  • 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非甾体消炎药(英语: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縮寫作NSAID),也译作非类固醇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效果的药物,在施用较高剂量时也具有消炎作用。“非甾体”一词用
  • 支序分类学支序分类学(英语:Cladistics)又称亲缘分支分类学,是一种生物分类的哲学,其指只依据演化树分支的顺序,而不参考形态上的相似性来排列物种。此一学派的主要贡献者一般认为是德国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