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开珎

✍ dations ◷ 2025-10-06 13:05:34 #日本货币,日语词汇

和同开珎(日语:和同開珎/わどうかいちん / わどうかいほう  ?)是日本最早铸造并发行的官方货币,初造于日本和铜元年(公元708年)五月,也是日本“皇朝十二钱”之首。

和同开珎为方孔钱,形制与同时期中国唐朝的开元通宝类似。每枚直径约24mm,中间方孔边长约7mm,正面依顺时针方向铸有“和同开珎”四字,背面无铭文。

在和同开珎开铸之前,日本的商品交易都是以稻米和布帛等实物作为货币,后期也有朝鲜半岛传入日本以及日本本国私铸的无文银钱(日语:無文銀銭)。文武天皇三年(公元700年),铸钱司设立,负责铸造钱币。大宝二年,以粟田真人为首的遣唐使赴中国考察货币制度。和同开珎开铸于公元708年。这一年正月,有人在武藏国秩父郡(今埼玉县秩父郡)发现自然铜矿(即“和铜”)并献给朝廷,元明天皇因此下诏改元,改庆云五年为和铜元年;二月,催铸钱司设立,负责监督各地铸钱司;五月开铸“和同开珎”银币,八月开铸“和同开珎”铜币。

为推广新钱币,和铜三年(公元711年),日本政府又颁布了“蓄钱叙位令”,如积蓄一定钱币,即可授予官位。但这一举措反而导致市面上流通货币减少。后来日本私铸钱币泛滥,和同开珎出现贬值。天平宝字四年(公元760年),“万年通宝(日语:万年通宝)”开始发行,一枚万年通宝等于十枚和同开珎,但最终造成了币制混乱。天平神护元年(公元765年),“神功开宝”发行,与万年通宝等值流通;宝龟十年(公元779年)开始,和同开珎、万年通宝、神功开宝三者等值流通。延历十五年(公元796年),“隆平永宝”发行,和同开珎、万年通宝以及神功开宝废止。

由于当时中日交流频繁,在中国也曾有“和同开珎”出土。

对于“和同开珎”的文字,历来有不少争议。“和同”二字一般认为是“和铜”年号的通假字,而对于最后的“珎”字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旧时日本学者多认为“珎”字为“珍”(zhēn/ㄓㄣ,日文音读:ちん)的异体字,因此钱文应为“和同开珍”,如日本的《和语连珠集》的记载便是“和同开珍”,中国也有学者认为钱文为“和同开珍”。然而后世有学者经研究,认为“珎”是汉字“寳”(“寶”的异体字)的简化,“开珎”为“开元通宝”之简称,故“珎”字应为“宝”(bǎo/ㄅㄠˇ,日文音读:ほう)。

相关

  • 杰拉德·特·胡夫特杰拉德·特·胡夫特(荷兰语:Gerard 't Hooft ,1946年7月5日-),荷兰理论物理学家,乌得勒支大学教授,于1999年因为“阐明物理学中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与其指导教授马丁纽斯·韦尔
  • 基尔运河坐标:54°22′03.0″N 10°08′01.2″E / 54.367500°N 10.133667°E / 54.367500; 10.133667基尔运河 (德语:Nord-Ostsee-Kanal, Kieler Kanal,英语:Kiel Canal),又称北海-波罗的
  • 阿雷西博信息阿雷西博信息(Arecibo Message),是于1974年11月16日以距离地球25,000光年的球状星团M13为目标,发送的无线电信息。该信息共有1,679个二进制数字(ASCII),而且1,679这个数字只能由
  • 库努牡库努牡((英语:Khnum)(亦可拼写为"Chnum", "Knum"或"Khnemu")是最早的埃及神祇之一,原为尼罗河源头之神。由于尼罗河每年的固定泛滥会带来淤泥与黏土,而河水则带来生命,所以库努牡也被
  • 团体凝聚力团体凝聚力(英语:Group cohesiveness)在当一个社会群体内的成员与另一成员建立关系,并成为一个整体时就会出现。尽管凝聚力是一个多面的过程,它可以细分成四个部分:社交关系、工作
  • 王士祯清禹之鼎绘《王士禛幽篁坐啸图卷》,故宫博物院藏王士禛(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赐名士祯,小名豫孙,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人,清代著
  • 蓝丝绒《蓝丝绒》(英语:Blue Velvet)是1986年由大卫·林奇编导的美国悬疑电影,成功结合了黑色电影与超现实主义元素。电影由凯尔·麦克拉兰、伊莎贝拉·罗塞里尼、丹尼斯·霍柏与劳拉
  • 南岳区南岳区为湖南省衡阳市直属区,全境位于衡山县境内;政府驻南岳镇,为“衡山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机构,以旅游业为主。南岳区从衡山县析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历数次成立和撤并
  • 尖吻灵猫(E. goudotii)尖吻灵猫(学名:Eupleres goudotii),又名小齿獴或瘦小齿獴,是马达加斯加特有及很稀有的食蚁狸科。尖吻灵猫与其近亲的马岛灵猫一同被分类在食蚁狸亚科之下。它们没有肛门腺或会阴
  • 森英介森 英介(1948年8月31日-),日本政治家。自由民主党的众议院议员(9次当选)。出身于千叶县胜浦市,东北大学工学部毕业,曾因核动力工场的溶接研究成果而被名古屋大学颁授工学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