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夷作用

✍ dations ◷ 2025-07-20 18:04:07 #地貌学,地质学

陵夷作用,又称均夷作用,指地球表面遭受风化、侵蚀等自然营力,使得总体的落差得到平衡的结果。在这种过程里,有时可看作是剥蚀作用的同义词,或用作剥蚀作用的结果。

据中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则称为“凌夷作用”,也称“陵削作用”,其定义为:“流水通过自身的侵蚀作用,对河底、河岸或斜坡表面不断地磨蚀、削平,使河床或斜坡表面高程不断地降低。”

相关

  • 膜蛋白膜蛋白(英语:membrane protein)是指能够结合或整合到细胞或细胞器的膜上的蛋白质的总称。而细胞中一半以上的蛋白质可以与膜以不同形式结合。根据与膜结合强度的不同,膜蛋白可以
  • 中心体中心体作为一个部分真核细胞的胞器,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构成。中心体是动物细胞中主要的微管组织中心,同时也能够调节细胞周期进程。爱德华·凡·贝内登(Edouard Van Benede
  • 海克尔碳海克尔碳是一种假设的碳的同素异形体。其为三价配位的碳原子结构,以五、六、七边形等的周期性排列所得。翁贝托及毛里西奥·特隆斯等在2000年首次提出。其以生物学家恩斯特·
  • 柯尔伯-施密特反应科尔贝-施密特反应(德语:Kolbe-Schmitt-Reaktion)是干燥的酚钠或酚钾与二氧化碳在加温(125-150°C)加压(100atm)下生成羟基苯甲酸的反应。 它是向芳环上引入羧基的一种常用方法,常用
  • 波罗的人波罗的人(拉脱维亚语:balti;立陶宛语:baltai),传说又称黑罗斯人,指的是居住在北欧 波罗的海东南海岸,以波罗的语族语言作为母语的民族,属于 北欧人种。由于湖沼较多,因此波罗的海沿岸
  • 錱常在錱常在(18世纪-1859年),戴氏,正白旗披甲人吉禄之嫡女。包衣管领下辛者库人。咸丰帝之常在。錱常在的生年不详,生母是吉禄的原配,惟早逝。吉禄在嫡女錱常在入宫之后,续娶一个女子为妻
  • 乔治·比德尔乔治·韦尔斯·比德尔(英语:George Wells Beadle,1903年10月22日-1989年6月9日),美国遗传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第7任校长。 他与爱德华·劳里·塔特姆发现基因受到特定化学过程的
  • 日本血吸虫日本血吸虫(学名:Schistosoma japonicum)是寄生于哺乳类肝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的寄生虫、寄生于人类的六种主要血吸虫之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钉螺等。最终宿主是人、猫、犬、
  • +13UTC+13:00时区包含以下区域:在夏令时间的地方:萨摩亚在2011年12月29日完结时把标准时间从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调整到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即从时区UTC-11改为UTC+13(夏时制由UTC-1
  • 1-萘硫酚1-萘硫酚是一种有机硫化合物,化学式为C10H8S。它的另一种同分异构体是2-萘硫酚(英语:2-Naphthalenethiol)。1-萘硫酚可由1-碘萘和硫酸铜、过量的乙二硫醇在碱性条件下反应得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