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铲

✍ dations ◷ 2025-07-20 02:22:54 #中国考古学,考古工具,洛阳

洛阳铲,又名探铲,一种考古工具,为一半圆柱形的铁铲。一段有柄,可以接白蜡杆加长。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并逐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几厘米的深井,用来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墓葬。

据明人王士性记载,以锥铲入土探墓之技早在明代就已于洛阳出现。

而现代的洛阳铲,据传为中国河南洛阳附近农村的盗墓者李鸭子于20世纪初发明,并为后人逐渐改进。最早广泛用于盗墓,后成为考古学工具。著名的考古学家卫聚贤在一九二八年目睹盗墓者使用洛阳铲的情景后,便运用于考古钻探,在中国著名的殷墟、偃师商城遗址等古城址的发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学会使用洛阳铲来辩别土质,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

洛阳铲是中国考古钻探工具的象征。1970年代初,中国考古代表团访问阿尔巴尼亚时,曾赠送一把打造精致的洛阳铲。

常见的洛阳铲呈半圆筒形,长20至40厘米,直径5至20厘米,装上富有韧性的木杆后,可打入地下十几米,通过对铲头带出的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的辨别,可以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有无古墓等情况。洛阳铲的制作工序有20多道,最关键的是成型时打造弧度,需要细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铲子就带不上土。这种铲子只有洛阳附近的五家探铲厂生产,而且至今只能手工制造。目前,洛阳铲已不再是考古界的专有工具,在建筑、公路、铁路、矿山等领域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地基灌桩和地质勘探等方面,洛阳铲已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洛阳的探工曾用洛阳铲为宜洛煤矿成功地打过百米的深孔。

洛阳铲简单说只是一种工具,一般的使用者可以掌握大概的使用方法,但是具体说来,传统上的洛阳铲,主要指的是特定的运用一定方法使用洛阳铲的人。这些人一般世代相传,过去在职业盗墓者口中有老洛阳铲的说法,指的就是这些经验丰富的使用者,但是由于一些原因,这些世代相传的老洛阳铲在现代几乎绝迹了。

洛阳铲的主要用途是可以将地下的土层没有改变的提出样本,从土色上看出老土、活土、土层年代以及结构来判断地下情况,在考古发掘时,很大因素靠的是个人经验,也有传说老洛阳铲可以用嘴尝出土壤情况里判断地下的墓葬分布。由于破坏小,对环境没有什么要求,甚至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勘测效果要好于一些电子勘查设备。

相关

  • 安托万·拉瓦锡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法语: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1743年8月26日-1794年5月8日),法国贵族,著名化学家、生物学家,被后世尊称为“近代化学之父”。他使化学从定性转为定量
  • 巴颜喀拉山脉巴颜喀拉山脉(蒙古语:Баянхар уул, Bayankhar uul)位于中国青海省中部偏南。从青海的中部偏南向东偏南方向延伸到青海与四川的交界处,全长逾780千米。巴颜喀拉山脉的
  • 粟米粟米、粟可指:
  • 导热系数热导率(英语:Thermal conductivity)其符号为 k {\displaystyle k} 、 λ {\displaystyl
  • (285263) 1998 QE2小行星285263,即(285263) 1998 QE2是一颗直径为2.75千米(1.71英里)的近地小行星。 它是位于新墨西哥州索柯洛的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小组(LINEAR)在1998年8月19日发现。 小行星2852
  • 何丙郁何丙郁(英语:Ho Peng-Yoke,1926年4月4日-2014年10月18日),中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主持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国科学技术史》)项目的重要研究成员和作者。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
  • 有色人种有色人种 (英语:Colored)是美国或加拿大的曾用词汇,始于北美的殖民时代,指来自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非裔美国人和美洲原住民。现在这个词汇被视为带有种族歧视色彩,不再是政治正确
  • 诺贝尔奖女性得主列表诺贝尔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瑞典学院、卡罗琳学院和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每年颁发一次,分别授予在化学、物理学、文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和经济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除经
  • 绿岛乡坐标:22°39′36.99″N 121°29′22.43″E / 22.6602750°N 121.4895639°E / 22.6602750; 121.4895639绿岛(阿美语:Sanasay、卑南语:Sanasan、达悟语:Jitanasey、巴赛语:Sanasai)
  • 横锦水库横锦水库位于中国浙江省东阳市的东阳江上游,是以供水、灌溉、防洪为主,兼有发电功能的大(二)型水库。2000年11月24日东阳市与义乌市签定有偿转让横锦水库部分用水权协议,义乌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