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拟音

✍ dations ◷ 2025-09-28 12:19:16 #中古拟音
中古汉语使用于南北朝、隋朝、唐朝时期,继承自上古汉语,后来发展为近代汉语。现代语言学家根据当时的文献资料重建出其特征。对于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有材料称为近古汉语)的分界,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大多集中在唐宋时期的归属上。很多现代汉语的特点在中古汉语中就已经奠定了,例如一字一音、没有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的辅音丛、有辨义作用的声调、音节结构等等。一个字的字音,也就是一个音节,可以分析成声母、韵母和声调。声母是开头辅音,韵母必须包含一个韵腹(主元音),韵腹前面也可以有一个韵头(又称介音),韵腹后面可以有一个韵尾(元音或辅音)。相传唐末沙门守温创制三十字母,来代表中古汉语后期的声母,后来衍生为三十六字母。晚清陈澧写了《切韵考》,介绍分析《切韵》的体系的一种新方法。当时《刊谬补缺切韵》尚未见世,因此他研究的其实是《广韵》。他运用系联法来分析反切上字,发现三十六字母与《广韵》声母系统的差异,如正齿音“照、穿、床、审”在《广韵》中各分为两类。结合系联法和梵汉对音、方言材料,就可以拟测《切韵》时代声母的发音。这个声母系统的突出特点是存在浊的塞音和塞擦音,和其余两套(送气和不送气)清的塞音或塞擦音构成了三组对立的格局。(如帮p、滂pʰ、并b)其次是只有双唇音p、pʰ、b,没有唇齿擦音f。有些学者认为知彻澄娘可以并入端透定泥,云可以并入匣。对于俟母一些学者认为其在洛阳方言中存在,而在其他方言中不存在。研究中古汉语韵母最基本的材料是《切韵》,其次是韵图,由于对《切韵》是否反映实际语音、是否反映一时一地的语音,韵图的等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主元音的差别、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介音的差别等基本问题的理解存在分歧,学者对中古汉语的拟音不完全一致,有时在韵母的归类上也有细微差别。普遍认为韵图中的合口字存在类似u的介音。又由于《切韵》中三等字的反切上字自成一套,和其他等不同,因此普遍认为三等字有一个类似i的介音。有些学者(如高本汉、王力)认为四等字也有介音,有些学者(如潘悟云、郑张尚芳)认为二等字也有介音。中古汉语的韵尾也没有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的辅音丛和浊塞音,但仍然比现代普通话丰富,有-m、-n、-ng、-p、-t、-k、-i、-u等8个。其中-t在一些方言中是-r,而-k在一些方言中弱化为-ɣ。过去认为中古汉语有10个以上的元音,现在的一些研究则认为中古汉语有6个或7个元音。分歧在于来自上古汉语相同韵部的不同等的元音是否相同。但即便认为这类元音不同的学者也承认,这类元音是非常接近的,并且常常在诗歌内通押。以下以中古汉语6个元音的系统来说明问题:《切韵》把汉字分成四大部分来编排,每一部分是同一个声调,分别称作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其中入声就是韵尾收-p、-t、-k的字,但是其他声调由于缺乏资料,很难重构出准确的调值。唐代《元和韵谱》说:“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也有学者据此认为平声是平调,上声是高调或升调。对中古汉语语音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切韵音展开的,但是即使在《切韵》产生的年代,各地的口音也是不统一的。《颜氏家训》说:“南人以钱为涎,以石为射,以贱为羡,以是为舐;北人以庶为戍,以如为儒,以紫为姊,以洽为狎。”证明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和北方口音是不一样的。《切韵》所代表的语音系统,到中古后期又发生了若干变化。在声母方面,从帮、滂、并、明中产生了非(f)、敷(可能类似fʰ)、奉(v)、微(ɱ),已如前述。另外唐朝后期的译经师用鼻音对译梵语的不送气浊塞音,日本汉音用清音p来读《切韵》的b,而用浊音b来读《切韵》的m,有些学者认为是部分汉语方言出现了鼻音口音化现象(如今也出现在闽南语)。韵母系统也发生了变化,总的来说,是相近的韵母合并了。《广韵》有些韵注明与其他韵同用,韵图把不同的韵放在同摄同等,都反映了实际语音的变化。也有小部分字归类的变化,例如白居易《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拿有韵的“妇”字押暮韵的“故”字,可见“妇”一类字已经转到暮韵去了。在声调方面,原来全浊音(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音)开头的上声字变成了去声。韩愈《讳辨》说:“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简言之,韩愈认为“杜”(《切韵》上声)和“度”(《切韵》去声)是同音的,因为他把“杜”也读成去声了。其次是四声根据声母是清辅音还是浊辅音,各分成了两部分。日本安然《悉昙藏》说:“承和之末,正法师来,初习洛阳,中听太原,终学长安。声势大奇,四声之中,各有轻重。”中古汉语的语法材料有非常丰富的文学作品,但其中多数是按照上古汉语的经典著作的语法来写的,不能直接反映当时的口语。另一方面,流传或出土的大众题材的作品,例如民歌、小说、变文、曲子词等为研究口语语法提供了材料。中古汉语语法上承上古汉语而有所变革,开了近代汉语语法的先河,如新的被动式、完善的使成式等等。中古汉语仍然是单音节词占优势,中古汉语的名词和上古汉语比起来,除了词义的变迁,上古汉语的词头废弃了(如有),取而代之一套新的词头和词尾。最普遍的词头是阿,其次是老;最普遍的词尾是子,其次是儿、头。阿可以加在疑问代词谁、人名、亲属称谓、排行、人称代词的前面;老的出现比阿晚得多,唐代之前,只有加在姓前的例子。子和儿起初都是实词,后来发展成小称,再后来发展成词尾。子的应用很广泛,人、动植物、无生物都可以用;儿起初只用在小名,后来又可以用在鸟兽名之后。词头和词尾在汉语方言里发展不平衡,在现代方言里,南方方言使用词头阿明显多于北方方言;北方方言的词尾儿很发达,吴方言大多只用词尾子,不用儿,闽、粤、客家方言则极少或完全不用子、儿。中古的人称代词比上古汉语有很大的变化,第一人称除了继承自上古的我,还有侬;第二人称是由尔发展成的你;第三人称南北朝多用伊,后来又用渠,到了唐朝,又出现了他。指示代词南北朝出现了一个尔字,通常用于远指。尔还可以解作“这样”的意思,一直沿用到唐代。到了唐朝,用于近指的这代替了上古的此,字又作者、遮。疑问代词方面,问物的南北朝有底字,到了唐朝,又出现了什么,又合音作甚。问情状唐和五代只用争字。问人用谁,问地点用何处,反诘、反问用那。那是“奈何”的合音,东汉已经出现了,唐代用得更普遍。动词的形尾著、了已经虚化,在唐代,著字附着在动词后面表示静止的状态,如王建《北邙诗》:“堆著黄金无处买。”了字附着在动词短语后面表示“完毕”的意思,这在晋代就出现了。到了五代,了就可以作为真正的形尾,表示完成了。上古汉语的判断句不需要系词,到了汉朝,指示代词是发展成系词,到了中古汉语,系词是普遍使用,取代了上古汉语的判断句式。在能愿动词方面,产生了附着在动词后面表示可能性的得。中古汉语表示劝阻时,除了用上古汉语的毋(无)、勿外,也用由代词变来的莫,莫在唐诗中最为常见。中古汉语可用来字煞尾表示过去,如又是非问不用上古汉语的乎、与,而用否定词变来的无,无后来又写作么,么即是吗的前身。中古汉语的句法基本上继承自上古汉语,基本语序和基本原则都和上古汉语相同,例如主谓宾的顺序,修饰语在中心语前,连动式和递系式(兼语式)不需要特别的标记等等。但是,在一些具体的句式上,又比上古汉语复杂而丰富了,这些句式有使成式、处置式、新的被动式等等。上古汉语表达使成的意义往往只用动词或形容词的活用实现,如《孟子·梁惠王下》:“匠人斫而小之。”中古汉语在此基础上,通过在动词后面附加动词或形容词来表达使成。如果动词带宾语,宾语可紧跟在主要动词的后面,也可跟在次要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在中古汉语的连动句式中,有时候两个连续动词的后者词义虚化了,只起补充前面动词的作用。类似的动词有表得到义的取、得,表动作趋向的来、去、出、入等。上古汉语表示“秉持”义的把、将在中古渐渐虚化,有了处置的意义,后面可接处置的对象(正常情况下的动词宾语),从而构成了处置句式。中古汉语除了继承上古的“为……所……”句式之外,还可以使用被字句式。被字从“蒙受(不幸)”的意义衍化出了被动的意义。在这种句式中,动作的遭受者变成了句子的主语,如果出现了动作的发出者,则要由被字引出。有时候,在表示遭遇的前提下,主语可以是动作的遭受者(间接受事),而动词还可以带一个直接受事作为宾语。有时候,甚至原本作为主语的间接受事也被省略了。中古汉语的词汇大部分继承或派生自上古汉语,同时吸收了周边民族语言的少量词汇。中古汉语以楷书汉字书写,也使用楷书的手写变体行书和草书。书写时竖排从上到下,换行时到左首另起一排,有时也横排从右到左书写。中古时期的口语和书面语已经有一定的差距,书面语采用上古汉语经典作品的语法和词汇,用来创作大量的文集、小说和史学作品。但是也有一些韵文诗词采用平实的语言创作,例如白居易的诗作就以语言平实著称。同时也存在一些贴近生活的散文如志人志怪小说、变文、佛典等。

相关

  • 甲苯甲苯(法语:Toluène,德语: Toluol,英语:Toluene,IUPAC:Methylbenzene,分子式:C7H8),是一种无色,带特殊芳香味的易挥发液体。甲苯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的一员,它的很多性质与苯很相像,在现今
  • 创始人创业(英语:entrepreneurship)指开创新事业。近几年最常见形式是开创新商业(俗称创业公司)。尽管如此,这术语已被扩展到在社会和政治上的企业家活动。当企业家精神用来描述在公司或
  • 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通过分析参加者在一份特定的测验中所选择的答案,从而解释及/或分析参加者的心理、性格、喜好或个人观点等的研究方法。测验内的问题可以是选择题、填充题,甚至是画
  • 灯塔水母灯塔水母(学名:Turritopsis nutricula)属于水螅纲,是水母的一种。其特征是性成熟(能够进行有性生殖)个体的生命周期能从水母型直接重返水螅型(英语:Polyp_(zoology)),而跳过死亡的过程
  • 硝酸根硝酸盐是一个多原子离子其分子式NO3−和分子量62.0049克/mol。硝酸盐同样描述为有机官能团RONO2。这些硝酸酯是一专业炸药。CP#3是硝酸根离子NO3−形成的盐。许多金属都能形
  • 内在因子n/an/an/an/an/an/an/an/an/an/a内因子(英语:intrinsic factor, IF)——又称胃内因子(gastric intrinsic factor, GIF)——是由胃的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能与维生素B12结合成一
  • 印加帝国印加帝国(克丘亚语:Tawantinsuyu)是15世纪至16世纪时位于南美洲的古老帝国,亦是前哥伦布时期美洲最大的帝国,印加帝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位于今日秘鲁的库斯科。印加帝国的重
  • 齿龈颤音齿龈颤音是辅音的一种类型, 在很多语言中使用,如俄语、藏语、西班牙语、亚美尼亚语和波兰语、意大利语、瑞典语、德语、阿拉伯语、挪威语、冰岛语、芬兰语、马来语、蒙古语、
  • 岩浆岩浆是熔化的岩石,通常位于地表之下的岩浆房中。岩浆是一种复杂的高温硅酸盐溶液,是各种火成岩的前身,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而成的。岩浆可以侵入邻近的地壳岩石或是冒出地表。岩
  • 政局发展台湾政治概念所涵盖的台湾地区政府型态、统治者或行政区划体制,在1949年以后普遍与中华民国政治等同,在此前则不同。历史上,台湾具有政治雏形,有文字脉落可寻者,可远自1624年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