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十四点计划
✍ dations ◷ 2025-07-19 09:30:08 #十四点计划
十四点和平原则(英语:Fourteen Points)是为和平协商结束一战,以和平为原则的声明。它的大纲由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于1918年1月在美国国会上关于战争目的和和平条款的演说中提出。欧洲人总体欢迎威尔逊的原则十四点和平原则后来成为美国在巴黎和会中的主张,其中设立国际和平机构落实成为国际联盟。在国际关系中被视为理想主义的典范之一。十四点和平原则为威尔逊总统于1918年1月8日向美国国会致词时所列举之一般作战目标,后来又另作多次补充。早在三天之前(1月5日),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向英国下议院致词时,也曾提出若干与十四点和平原则相似之原则。不过由于美国声望较高,与英、法、意等国多次协调,各方观点渐趋接近,协约国各国最终勉强同意,以十四点和平原则作为议和之指导纲领,并在11月5日正式通知德国政府。十四点和平原则的要点:十四点和平原则为理论与实际的综合体。第六至第十三等八点,均属协约国作战之目标;第一至第五点,为抽象的国际政治原则,第十四点则是试图建立弥平国际战争保障世界和平之机构,为威尔逊政治理想的重心。十四点和平原则虽然被联军接受为巴黎和会之指导纲领,但是十四点和平原则受到许多因素影响之下,事后未能完全实现。例如:有关俄国、法国、比利时、巴尔干之撤军,波兰之重建,及组织国际联盟等项实现外,关于外交公开、公海航行自由、撤除关税壁垒等,则未能实现。十四点和平原则代表威尔逊的政治理想,成为美国在巴黎和会的重要主张,也造就国际联盟的诞生,而他本人亦因此获得1919年诺贝尔和平奖。十四点和平原则具有开创性,它首次否认了大国之间扩张军力的理性,并对由国家之间的军事扩张而造成的不信任进行了强烈的抨击。这对于当时富有侵略性的世界格局影响巨大;同时,其学说对后世也产生了的重要的影响,联合国实质上就是以威尔逊倡导的国际联盟为蓝本建立起来的。但是其学说也有着致命的缺陷:首先,国家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所提出的人性改造本身也是不平衡的,而且宗教、民族、地域、血统等等的复杂因素,会使得人的修养和认识造成偏差,这样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绝对信任的便无从谈起;此外,其关于国际组织的作用也太过于理想化。如果国家之间的联合与合作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而利益的摩擦并没有一个组织通过一定的手段(包括经济的和政治的)来约束,那么国际法也就无法真正得到贯彻--即国际社会仍然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国家之间必然会因产生不信任而导致分歧,而此时的国际组织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压制这种分歧,这样的国际组织必然会产生分裂。由于协约国各据私心的利益盘算,加之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在两院中的巨大影响,两院议员以绝对多数否决了威尔逊提出的包括美国加入国联等一系列使美国跨入世界支配大国行列的议案,并且将国际联盟同欧洲古老而落后的“神圣同盟”相提并论,也使其在美国政府内部遭到质疑,十四点和平原则终究难以达成,悬而未决的问题依旧存在,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的导火线。
相关
- 海栖热袍菌水生栖热菌(Thermus aquaticus)是一种嗜热细菌,其DNA聚合酶——Taq酶被全世界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广泛应用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红花籽油红花(学名:Carthamus tinctorius)属菊科植物。红花又称红蓝、黄蓝,菊科红花属。这种花不宜与番红花相混淆。红花古称“烟支”、“燕支”、“胭脂”等,原产于西域。匈奴人认为妻妾
- 加合物加合物(Adduct)指的是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分子,通过互相加合得到的产物。典型的如三氟化硼与氨加合形成的H3N→BF3。电荷转移配合物也可被看作加合物。
- 中胶层中胶层是存在于腔肠动物体表的两层上皮细胞之间的一种透明、胶状物质。中胶层的主要构成物质是水。除此之外,还包括几种纤维状蛋白,例如胶原质和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 中胶
- 泉水泉是地下水天然出露至地表的地点,或者地下含水层露出地表的地点,大多位于冲积扇顶部。当含水层或含水通道被破坏露出地表时,地下水便涌出地表成泉。泉是地下水的一种重要的排泄
- 阿斯巴甜阿斯巴甜(英语:Aspartame、APM)又称代糖(食品添加剂国际编码:E951),化学名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是一种非碳水化合物类的人造甜味剂。阿斯巴甜首先于1965年成功合成并申请专利,1992年
- 1965年1965年NBA选秀(1965 NBA draft)是国家篮球协会(NBA)的第十九次年度选秀。本次选秀于1965年5月6日举行,9支NBA球队轮流从美国大学篮球业余运动员中挑选新队员。在每一轮选秀中,各队
- 普洛威顿斯普罗维登斯(英语:Providence),旧译作榄城,是美国的罗得岛州的首府、同名县的县治(该州各县皆无县政府建制)。位于普罗维登斯河河口、纳拉甘西特湾畔。它创始于1636年,是州内人口最多
- 盖茨堡演说《葛底斯堡演说》(英语:Gettysburg Address)是第16任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最著名的演说,也是美国历史上为人引用最多之政治性演说。1863年11月19日,也就是美国内战中葛底斯堡战
- 比利小子亨利·麦卡蒂(英语:Henry McCarty,1859年11月23日?-1881年7月14日),又名比利小子(Billy the Kid),此外也使用过化名威廉·H·邦尼(William H. Bonney),是美国旧西部的法外之徒和枪手,曾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