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库斯·维特鲁威·波利奥

✍ dations ◷ 2025-10-08 18:19:40 #马尔库斯·维特鲁威·波利奥
马尔库斯·维特鲁威·波利奥(Marcus Vitruvius Pollio,约公元前80年或前70年-约公元前25年)是古罗马的作家、建筑师和工程师,他的创作时期在公元前1世纪,他的生平不详,连他的名字马尔库斯和姓波利奥也只是由伐温提努斯(Cetius Faventinus)提到过,他的生平年代主要是根据他的作品确定的。他出生时是罗马的自由民,可能是出生于坎帕尼亚,他曾经在凯撒的军队中服过役,在西班牙和高卢驻军,他可能是军中的工程师,制作攻城的机械。他后期由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直接授予养老金,他生前可能并不太出名。他写了一部《建筑十书》,并献给奥古斯都,这是一部用拉丁文写的关于建筑的论著,是目前西方古代唯一一部建筑著作,我们只是从他这部著作中才知道他是一位建筑师,当时罗马帝国在不列颠岛的总督曾经提到他为连接管道设计了管径标准。唯一他自己说的由他建造的建筑是法诺镇的会堂,但现在已经丝毫痕迹也没有存留。最使维特鲁威出名的还是他的《建筑十书(英语:De architectura)》(De Architectura),他在书中为建筑设计了三个主要标准:持久、有用、美观(firmitas, utilitas, venustas),维特鲁威认为建筑是对自然的模仿,正如鸟和蜜蜂筑巢, 人类也用自然材料造建筑物保护自己,为了建筑美观,先后发明了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和科林斯柱式,其中的比例要依照最美的比例-人体比例,后来达·芬奇依照他的描述画了《建筑人体比例图》(维特鲁威人),在代表宇宙秩序的方和圆中,放入了一个人体。维特鲁威可能并不是古代西方第一位建筑师,但是第一位能把建筑原理写下来的人,他列举了一些古代建筑,他并没有进行创造,只是把已经存在的建筑法则进行条理化,但他的描述要包括许多现代建筑门类,包括建筑设计、工程设计、园林规划、艺术加工和工艺制造等,从语源学上讲,拉丁词“建筑”是从希腊语的“领导”和“建设者”派生出来的。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包括了城市规划、建筑概论、建筑材料、神庙构造、希腊柱式的应用、公共建筑(浴室、剧场)、私家建筑、地坪与饰面、水力学、计时、测量、天文、土木、军事机械等。《建筑十书》在1414年被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学家波焦·布拉乔利尼重新发现,1486年在罗马重新出版,1520年被翻译成意大利语、法语(1547年)、英语、德语(1575年)和西班牙语,原有的插图已经佚失,16世纪又根据其中的描述加上木版画插图,这本书很快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和新古典主义时期建筑界的经典。

相关

  • 四环素四环霉素(英语:Tetracycline,/ˌtɛtrəˈsaɪkliːn/,INN),又称四环素,一种聚酮类广谱抗生素药物的泛称,这类药物由链霉菌属放线菌门细菌所产生,基本化学结构均由四个环接合而成,可用
  • 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是所有提供医疗服务与健康照顾的机构的统称,如医学中心、综合医院、专科医院、育婴院、诊所、救护中心、医疗组织等,不论私家或者公立医院。
  • 布兰登·艾克布兰登·艾克(英语:Brendan Eich,1961年7月4日-),美国程序技术专家与企业家,JavaScript主要创造者与架构师,曾任Mozilla公司的首席技术官,并曾短暂担任首席执行官。布兰登·艾克生于
  • 植物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英语:autonomic nervous system,缩写为ANS),又称植物神经系统(vegetative nervous system,VNS)或内脏神经系统(visceral nervous system,VNS),与躯体神经系统共同组成脊椎
  • 早川一会早川一会(英语:S. I. Hayakawa,1906年7月18日-1992年2月27日),加拿大出生的日裔美国语言学家,曾任旧金山州立大学校长、加利福尼亚州联邦参议员(共和党籍)。早川一会先后毕业于曼尼托
  • 尼比鲁碰撞尼比鲁碰撞,是一个假设的末世论灾难,因地球和一个大型假想的行星尼比鲁发生碰撞或摩擦而产生,部分组织相信灾难会发生于21世纪初,此说法与2012年玛雅预言、太阳风暴、地球磁极反
  • 卤化卤化是一种化工单元过程,是向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卤素原子的过程,最常用的是向烃分子中引入卤素原子,形成“卤烃”,由于卤烃相当活泼,很容易被其他原子或“基”置换,因此常用于有
  • 分光液槽吸收池(英语:Cuvette,亦称为分光液槽)是实验室中用于乘载将进行光学特性分析之样品的特殊容器。大多都以对紫外线吸收率低的石英材质制成。但有些用于可见光光谱分析的分光液槽
  • 颗粒颗粒可以指:
  • 冲积平原冲积平原,又分为泛滥平原、三角洲平原、冲积扇平原,泛滥平原是由河流沉积作用在中游冲积扇及河口三角洲间形成的下游平原地貌。在河流的下游,由于水流没有上游般急速,而下游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