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

✍ dations ◷ 2025-07-21 14:59:55 #前325年出生,前251年逝世,秦国君主,墓穴遭捣毁者,赢姓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嬴姓,名稷,一名则,是秦惠文王之子,秦悼武王(简称秦武王)之弟。在位时间长达56年,在他数十年的统治下,期间任用包括魏冉、范雎、白起等名臣,治军备战,富国强兵,为其曾孙秦始皇奠定将来一统天下的基础。

前306年,秦武王意外死亡,诸兄弟争位;赵武灵王与秦国的魏冉等大臣合谋,于是得立,是为秦昭襄王,简称秦昭王。秦昭襄王在位时,秦国继续扩张,最著名之公元前260年打败赵国的长平之战就是在其在位晚期发生的。前256年,昭襄王灭东周。前251年,昭襄王死,享年75岁。

前306年,武王与东周的大力士孟说举行举周九鼎的比赛,却因胫骨折断而死。武王突然死去,又无子,为了继任者的问题发生争执。

公子稷当时在燕国,赵武灵王用计,由代郡的宰相赵固将他从燕国迎入赵国,再送到秦国去。秦国的群臣大多表示反对立他为君,但在魏冉等人的支持下,与武王同父异母的他,继承秦国君王之位,是为“昭襄王”,简称“昭王”。

即位的公子稷在死后上谥称为“昭襄王”。

继位初期是由武王的遗臣樗里疾和甘茂、向寿,公孙奭等人协助处理政务。

前306年,楚国进攻韩国,包围韩国的雍氏之地。韩国派遣公仲向秦国甘茂寻求援助。

甘茂对昭襄王说:“如果韩国知道秦国不支持,恐怕会与楚国结盟吧。如果变成那样的话和我国处于交战状态的魏国也会顺势与楚国结盟吧。因此不让这三个国家伐秦的同盟结成,对我们会比较有利。”

同时,韩派遣张翠去秦国。张翠以“有病”为由,以日行一县的缓慢速度进入秦国,才见到了昭襄王和甘茂。

甘茂说:“韩国想必没有很紧急吧,才让你这样带病来到这里。”张翠回答:“我不要紧。”甘茂又问:“真的是这样吗?”张翠回答:“如果真的没有那么急迫,我韩国势必会弯下腰投降楚国,怎么可能会派我来这里呢?”

这回答让甘茂和昭襄王说了“原来啊。”因此出兵救援了韩国。

前306年,昭襄王接受甘茂的提议将武遂之地归还给韩国,向寿和公孙奭对昭襄王提议反对这件事。由于二人仇恨甘茂,不断向昭襄王进谗言。甘茂对此状况相当惶恐,害怕有祸上身,假借讨伐魏国为由,逃亡到齐国。

甘茂出奔到齐国的时候,在函谷关与苏代相会,请苏代帮忙游说。

苏代去秦国,说:“甘茂是个非凡之人。在秦国任官有很长的时间,了解秦国地形的险要平坦。如果让他策动齐国,与韩、魏结盟以谋秦,秦国该如何是好?”于是昭襄王立即给与甘茂上卿的地位,与相邦之印,打算将他从齐国迎接回来。不过,甘茂没来。

苏代又到齐国见齐湣王,说了:“甘茂是个贤人。因为秦国要给与上卿之位,并打算让他担任相邦,甘茂虽然对秦王待臣之事感到高兴,但还是辞退了秦国的提议。大王会有这样的礼遇对待他吗?”因此齐王给与甘茂上卿之位,把他留在齐国。

甘茂最后没有回到秦国,病死在魏国。

秦昭襄王因年幼即位的关系,由生母宣太后代为摄政,因此宣太后的弟弟魏冉将实权掌握在手。前305年,在继位者争执中失败的公子壮集结了反对势力,对昭襄王与魏冉发动了叛乱,此事件最后被镇压下来。(史称庶长庄之叛乱、季君之乱)。

此叛乱马上被镇压,悼武王后被驱逐到魏国,追随公子壮叛乱的人全部被杀。以此叛乱做为契机,魏冉的权力大大的增强了。同年,害怕秦国的缘故,楚怀王请求与秦国结盟。昭襄王在黄棘与楚国谛结盟约,这时楚国将上庸给予了秦国。

前304年,年满二十二岁(实岁二十一)的秦昭襄王在举行冠礼后,开始亲自处理决策国事(《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三年,王冠。与楚王会黄棘、与楚上庸。)。

前303年,昭襄王讨伐魏国,取得魏国的蒲阪、晋阳、封陵等地。次年(前302年)魏襄王到秦国朝拜,又将蒲阪等地归还给魏国。

前301年,蜀侯公子恽反叛。因为公子恽的夫人将进献给秦国的贡品中,放入了毒物,导致了与秦国的关系恶化。昭襄王命将军司马错平定蜀地。隔年(前300年),立公子恽之子绾为蜀侯,蜀地完全安定了。之后,在前298年证明了公子恽是被冤枉的,昭襄王相当后悔,派遣了使者重新埋葬公子恽。

秦国跟楚国的关系变得险恶,昭襄王命令庶长奂讨伐楚国。前300年再次讨伐楚国并夺取了新城,翌年(前299年)奉芈戎之命讨伐楚国,夺取了新市等地。

前299年,楚怀王不顾朝内大臣屈原等的劝谏一意孤行入秦武关会盟结好,但秦昭襄王逼迫其割让黔中郡等地,楚怀王认为秦王狡诈,割地又丧权辱国,遂不肯,秦昭襄王将他拘留软禁。前296年,楚怀王逃亡赵国。不过,因为赵国没有接纳他,又因楚与齐交恶,不得已再次回到秦国,最后在软禁下死在秦国。

经此一劫,楚国元气大伤,在楚顷襄王的怠政下开始走下坡路,前279年,秦国攻破楚都郢都,夺取螂国西南楚被迫东迁陈县。楚国的衰弱使秦国在东方只面对日益强势的赵国。

前301年,昭襄王听说孟尝君田文有才能,就派其弟泾阳君到齐国当人质,以求见孟尝君。孟尝君虽然答应前往秦国,但被苏代劝阻,未能成行。

前298年,齐湣王派孟尝君到秦国,昭襄王就任命他做宰相。有人对昭襄王说:“孟尝君虽然有才能,但他是齐国的宗族,现在他做了秦国的宰相,必然先考虑齐国的利益,秦国就危险了。”于是昭襄王把孟尝君囚禁,想杀了他。

前297年,孟尝君借食客之力逃到齐国(鸡鸣狗盗)。

前296年,成为齐国宰相的孟尝君,联合韩、魏攻打秦国。秦兵败于函谷关(函谷关之战)。

前288年,秦昭襄王嬴稷自称西帝,自此无视早以名存实亡的周天子权威,派遣使臣尊称齐湣王田地为东帝。齐王听从谋士之策,自去帝号,并约六国诸侯合纵攻打秦国。秦昭襄王被迫也取消帝号,恢复称王。

前287年,秦国攻打魏国,攻占了新垣(山西运城市垣曲县)、曲阳(河南省济源市)。

前286年,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割故都安邑(山西运城市夏县)给秦国用来求和,秦国将安邑之民全部驱赶到魏国,仅留下了这座城。

前285年,秦国、楚国在宛城(河南省南阳市)会面。秦国、赵国在中阳(山西吕梁市中阳县)会面。秦国的大将蒙武攻打齐国,攻占了九座城。

前284年,燕国的上将乐毅和赵国、秦国、韩国、魏国会面,五国联军,大举攻打齐国,攻占了齐国的七十几座城。

前283年,秦、赵二国在穰城(河南省邓州市)会面。秦国攻打魏国,攻占了安城(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前锋打到魏国的首都大梁才凯旋归国。秦昭襄王嬴稷向赵国索要和氏璧,声称用十五座城交换。赵国派遣舍人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奔赴秦国,见秦国毫无诚意,将和氏璧完整的拿回了赵国。

前282年,秦国攻打赵国,攻占了两座城。

前281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攻占了石城。

前280年,秦国大将白起攻打赵国,斩首了2万人,攻占了代郡(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光狼城。秦国的大将司马错攻打楚国,攻占了黔中(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楚国割汉水以北及上庸的地(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给秦国求和。

前279年,大将白起攻打楚,攻占了鄢城(湖北省宜城市)、邓县(湖北省襄阳市)、西陵(湖北省宜昌市)。秦国和赵国在渑池(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西)会面。

前278年,秦国的大将白起攻打楚国,攻占了楚国国都郢都(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烧了楚国的先王坟墓彝陵(湖北省宜昌市),楚国的兵力溃散,不能复战,迁都到陈丘(故陈国,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

前277年,秦国把侵占的楚地安置在黔中郡(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

前276年,秦国的武安君白起攻打魏国,攻占了两座城。

前275年,魏国割温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的八座城给秦国。秦国穰侯魏冉再次攻打魏国,韩国派遣大将暴鸢营救魏国。魏冉打败了韩国的援军,斩首了四万人,围攻大梁。

前274年,秦国的穰侯魏冉再次攻打魏国,攻占了四座城,斩首了四万人。

前273年,魏国、赵国联军攻打韩国的华阳(河南省新郑市),秦国营救了韩国,在华阳城下打败了魏军,斩首了十三万人,魏国割南阳(河南焦作市修武县西)给秦国求和。秦又打败了赵军,将赵军的2万人在黄河沉溺。

前270年,秦国攻打赵国,围攻阏与(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赵国的大将赵奢前去营救,将秦军打败。秦国任命魏国人范雎为客卿。秦昭襄王三十八年,秦国再次攻打阏与,没有胜利。

前268年,秦国攻打魏国,攻占了怀城(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

前266年,秦国任命范雎为丞相,封为应侯。

前271年,客卿张禄(即范雎)向秦昭王献“远交近攻”之策。

前265年,秦国攻打赵国,攻占了三座城,赵国的左师触龙说服太后派遣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为人质。齐国于是发兵营救赵国,秦军开始撤退。

前263年,秦国的武安君白起攻打韩国,攻占了南阳(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西),占领并断绝了太行山道。

前260年,秦国的左庶长王龁攻打赵国,攻占了上党(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赵国的大将廉颇心里知道不能硬战,严密的守垒相互对峙,等待机会进攻。秦国深深的感到廉颇对于秦国是个忧患,于是用离间计扬言秦国不怕廉颇,只怕赵括。赵国果然任命赵括代替廉颇,秦人听闻了这个消息,大喜如狂,秘密派遣大将白起代替了王龁。赵军的出击被截分为了两部分,秦军用50余万大军依靠地形围住人数几乎相等的赵军,赵军断粮46天,大溃。秦军杀了赵括,在长平活埋了赵国20余万投降的士兵(山西省高平市),赵国全国上下大为震惊。长平战后,白起希望一举灭赵,但范雎认为秦军应该休养生息,秦昭襄王决定停战。白起认为失去灭赵国的最佳时机,以后再攻打赵国再无获胜的机会,白起称病不再任命统帅,之后秦昭襄王再度想要攻赵时,欲请白起挂帅,但白起认为已经失去良机而不肯从命,秦王一怒之下放逐白起,又因范雎称“白起临走时有怨气,恐其走后为他国所用”,于是秦昭襄王派使者把白起赐死,命他自刎。

前259年,韩国割垣雍城(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赵国割六座城给秦国求和。秦昭襄王嬴稷代为报了范雎的仇,引诱赵国宰相平原君赵胜到秦国,然后囚禁了他,向魏齐索要交换。魏齐由赵国再投奔魏国,没有人敢收留他,窘困自杀。赵国斩了魏齐的脑袋献给了秦国宰相范雎,秦国于是释放了赵胜回国。

前258年,秦国的五大夫王陵攻打赵国的国都邯郸,不能攻克。于是派遣王龁代替王陵,仍不能攻克,于是增兵围攻邯郸,赵国震恐,向各国乞求援助。魏、楚分别派大将黄歇及晋鄙各领兵10万营救赵国。秦昭襄王派遣使臣对魏安釐王魏圉说:“敢有参战的人,我会把兵力移过来一起打。”魏安釐王害怕了,命令晋鄙将兵力屯积在邺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不敢再前进。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用计谋夺取了晋鄙的军力,选精兵8万前进。

前257年,秦国任命武安君白起代替王龁为元帅,白起因为赵尚没有打败,并且身体又有疾病,拒绝不肯前行。秦昭襄王觉得白起心中有恨意,于是杀了白起。魏、楚联军打败了秦军。秦太子嬴柱的儿子嬴异人在赵国作为人质。后来,赵国商人吕不韦用钱财资助他,一起逃回秦国,嬴异人改名为嬴子楚。

前256年,秦国的大将赵掺攻打韩国,攻占了阳城(河南省登封市),斩首了4万人。攻打赵国,攻占了二十几个县,斩杀及俘虏了九万人。周赧王非常恐慌,和燕国、楚国密谋联合各国,再订立合纵盟约攻秦。秦国立即起兵攻打周,掳赧王到秦国,然后又释放他回到周。姬延死了,东周亡,立国791年。

前255年,秦昭襄王答应范雎辞了丞相。蔡泽继任为相国,几个月后被免职了。秦国将西周文公姬咎流放到悉狐聚(河南省汝州市西北),东周亡国,自此秦代周成天下共主。

前254年,秦国攻打魏国,攻占了吴城(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魏国屈服投降,降为秦国的属国。韩桓惠王到秦觐见。

前251年,在位五十六年的秦昭襄王嬴稷去世,时年七十五岁。子孝文王嬴柱嗣位。

父亲

母亲

兄弟姐妹

妻妾

子女

周 → 秦 | 吴 | 姜齐 → 田齐 | 鲁 | 燕 | 蔡 | 曹 | 陈 | 杞 | 卫 | 宋 | 晋 → 赵 / 魏 / 韩 | 楚 | 越 | 郑 | 滕 | 许 | 薛 | 邾 | 莒

三皇五帝 → 夏 → 商 → 周 → 秦 → 汉 → 三国 → 晋 / 十六国 → 南朝 / 元魏 – 北齐 – 北周 → 隋 → 唐 → 五代 – 十国 → 宋 / 西夏 / 辽 / 金 → 元 → 明 → 清 → 民国 / 共和国

相关

  • J01DA·B·C·D·G·H·QI·J·L·M·N·P·R·S·VATC代码J01(抗菌药)是解剖学治疗学及化学分类系统的一个药物分组,这是由世界卫生组织药物统计方法整合中心(The WHO Collaboratin
  • Tb4f9 6s22, 8, 18, 27, 8, 2蒸气压第一:565.8 kJ·mol−1 第二:1110 kJ·mol−1 第三:2114 kJ·mol主条目:铽的同位素铽(Terbium)符号Tb,为镧系元素,原子序65,是银白色的稀土金属,
  • 广东水师广东水师亦称粤洋水师,清朝末期部署于南海区域的一支海军舰队,受到两广总督节制,主要基地设在广州黄埔。广东水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同治五年至七年(1866-1868年),时任两广总督瑞麟
  • 白眼白眼是指眼珠向上,让眼白露出的表情。用来表示鄙视或忽视。“白眼”是瞧不起人的意思。由于“白鸽眼”一词亦有瞧不起人的意思,有人以为“白眼”是“白鸽眼”的简称,其实两个词
  • 梭形纺锤形(Fusiform;源于希腊文的fusu,即纺锤(英语:Spindle (textiles))的意思),又译作梭形,是一种两端尖细、中间宽阔膨凸的形状。这种形状常于形容细胞、腹足纲软体动物的螺壳、又或鱼
  • 鹗(学名:Pandion haliaetus)又名䲹、鱼鹰、王鴡、雎鸠、西部鱼鹰,是一种昼行、善于捕鱼的猛禽,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其体型较大,长约60厘米,翼展达180厘米。上身呈棕色,头部及下身主
  • 罗淑蕾罗淑蕾(1952年11月28日-),中国国民党籍及亲民党中华民国台北市政治人物,会计师出身,曾连任三届立法委员、中华民国会计师公会全国联合会理事长、台北市会计师公会理事长。2018年9
  • 俄罗斯政党列表这是一个俄罗斯政党列表。目前,俄罗斯国会国家杜马里有六个政党,执政党统一俄罗斯长期牢固掌握政权,令国家长期处于一党独大状态,其余五个在野党基本完全无力挑战其地位。
  • 保罗·欣德米特保罗·欣德米特(德语:Paul Hindemith,1895年11月16日-1963年12月28日),又译亨德密特、兴德米特等等,德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中提琴家、指挥家。不论是音乐作品或是在
  • 凯瑟琳·贝尔凯瑟琳·丽莎·贝尔(英语:Catherine Lisa Bell,1968年8月14日-)生于伦敦,女演员,成名于她在执法悍将中扮演的莎拉,正在播出的军嫂(英语:Army Wives)中,她出演Denise Sherwood一角。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