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灭战理论

✍ dations ◷ 2025-07-07 16:30:52 #战术,德国军事史

歼灭战理论(德语:Vernichtungsgedanke)为普鲁士的一种军事理论。本理论的起源可追溯自腓特烈大帝时期,由于普鲁士位置处于欧洲大陆之中心,强敌环伺,且并无有着英国海岛环境可守、俄罗斯广阔幅员可退等进行持久战的条件,故为了防止众敌集结起来对付普鲁士,其军事思想转化为使国家全无后顾之忧、免除战事陷入僵局,且尽可能只一次仅面对单一战争的作法,即遂行将敌人军事力量彻底消灭的“歼灭战”。为执行歼灭战,普鲁士军对其部队进行了非常严格的训练与指挥管理,在著名军事思想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著作《战争论》中亦可看到相当的歼灭战理论。

歼灭战的应用可于普鲁士数次战争中见得,诸如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皆有所为。然而随着军事科技之进步,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防守火力远较进攻火力强大许多,尤其是机关枪或是长距离火炮等武器。继承普鲁士的德意志帝国在战争爆发前就已拟定了典型歼灭战的《施里芬计划》,在战争爆发后初期便以相当惊人的速度快速进击,兵临法国首都巴黎邻近的马恩河之下,之后德军被迅速集结而来的英法联军合防,这场“马恩河奇迹”即以德军的失败坐收。随后,德军一直尝试联军的防守,以进行包围歼灭战,但不断被围堵,最终形成西线的壕沟战僵局,令德军无从执行大规模的歼灭战,最终在1918年发动“皇帝会战”失败后,德军西线崩溃而战败。

到了1939年,战车与飞机等新武器使攻击方火力再度上升,德军在战间期时对其失败原因进行分析检讨,将新武器结合其旧有的军事理论,包括歼灭战、机动战与侧翼打击等,形成一种新式的战争学说,西方盟国将其称之“闪击战”。1939年9月的波兰战役、1940年的法国战役、1941年的巴巴罗萨行动和1943年的卫城作战皆是德军融入歼灭战思想而策划的军事行动。

相关

  • 胸椎胸椎是脊椎的一部分,位于颈椎和腰椎之间。人类有12块胸椎,大小介于颈椎和腰椎之间,从上至下逐渐增大。Template:Spinal nerves(英语:Template:Spinal nerves) Template:Bones of t
  • 李 舸李舸(1969年-),中国摄影记者,人民日报总编室部务委员、高级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
  • 锁骨下动脉在人体解剖学里,锁骨下动脉(Subclavian artery)是上胸部的成对主要动脉,位于锁骨下方。它们从主动脉弓接受血液。左锁骨下动脉向左臂供血,右锁骨下动脉向右臂供血,一些分支供应头
  • 朱丽娅·加德纳·泰勒朱莉娅·泰勒(英语:Julia Tyler,闺名:加德纳;1820年5月4日-1889年7月10日)是第十任美国总统约翰·泰勒的第二任妻子,1845年3月4日至1844年6月26日为第一夫人。朱莉娅·加德纳·泰勒
  • 话语社群话语社群是由共同拥有一系列的被理解为基本的价值观和前提,作为一种交流的特定用语的一群人组成的。语言学家约翰·斯韦尔斯(John Swales)将话语社群定义为“具有目标或目的的
  • 溴化苄溴化苄(又称苄基溴或α-溴代甲苯),分子式C6H5CH2Br或C7H7Br,是一种苯环被溴甲基取代的芳香化合物。它可通过甲苯在室温下发生溴化反应(二氧化锰为非均相催化剂)进行制备。溴化苄在
  • 阿福寿阿福寿(1900年-1954年4月),字文峰,蒙古青海右翼盟绰罗斯部绰罗斯北中旗(今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哈勒景蒙古族乡)人,历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立法院立法委员,青海蒙古驻京代表。
  • 德莫克拉特·弗拉基米罗维奇·列奥诺夫德莫克拉特·弗拉基米罗维奇·列奥诺夫(俄语:Демократ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Леонов,1926年4月1日-1969年3月15日),苏联边防军上校,死后获苏联英雄称号。列昂诺
  • 清水唯一朗清水唯一朗(1974年-)是一名日本政治学家,目前担任庆应义塾大学综合政策学部教授。出身于长野县。1999年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法学部政治学科,2001年于同学院取得法学研究科政治学修
  • 科皮亚波火山坐标:27°18′21″S 69°7′51″W / 27.30583°S 69.13083°W / -27.30583; -69.13083科皮亚波火山(西班牙语:Copiapó),是智利的火山,位于该国北部阿塔卡马大区,处于奥霍斯-德尔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