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是儒家的一个核心价值理念和规范要求。“信”的核心内涵是诚实不欺,要人们诚实而又守信,言行一致。汉儒把“信”加入四端(仁、义、礼、智),称为五常。朱熹以信为承载其余四端之“土”。儒家经典中,信也常与忠并列为“忠信”。从“信”的字面意义来看,“信”由“人”和“言”组成,即“人言为信”,其含义乃是诚实不欺。孔子把“信”视作人与人交往应该遵循的一条基本准则。与朋友交往,应该守诺言,讲信用,以诚相待。做人要做到不欺诈,不虚伪,不掩饰。只有如此,才能达到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和谐。推己及人,社会就稳定和谐。孔子还认为,“信”还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品德。这种品德应该是说话算数,言行一致,不能出尔反尔,不能为了个人私欲而背弃诺言。
《论语》中的“信”常被视为与西方“信任”(英语:trust)的概念相似:517,而Cecilia Wee认为前者相较于后者,较侧重有实际言语表示的情况:529,有承诺并履行者,表现为有信:517。
《论语》作为儒家理念的“信”指诚实不欺。据杨伯俊统计,《论语》共计出现 38 个“信”字,以字义来分类:
"信"在对人的要求上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对"一般人"的要求、对"君子"的要求、对居"上位者"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