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别

✍ dations ◷ 2025-07-21 10:26:34 #佛教阿毘达摩术语

了别(梵语:vijñapti,巴利语:viññatti),音译毘若底,又译为了、识、了知、别知、识知、识别、记识、表识、表象,佛教阿毘达磨术语,意为识别、辨别、认知等,与识(vijñāna)的意义接近,经常一起出现。瑜伽行唯识学派的根本宗义,“唯识无境”,梵文中就是使用这个字形成。

在梵文中,了别(vijñapti)这个单字,来自动词字根ज्ञा(√jñā,意为认知、知识、知道),加上词头vi-(朝向、分别、区别),形成动词字根vijna。再加上词尾,形成动词vijnati,经由其使役格过去分词vijnapayati,名词化之后,形成这个单字。它与“识”(vijñāna)来自于同一个字源。

了别与分别(vikalpa)类似,都是对于外在事物(境)进行分辨的认知活动,但是了别在使用上是中性的,而分别往往带有负面意义,是一种带着成见的认知。此外,表色(vijñapti-rūpa)与无表色(a-vijñapti-rūpa)中的“表”就采用了这个单字,《俱舍论》解释此字含义为“表示令他了知”。

在《杂阿含经》中,以别知(vijānāti)作为识的外显功能,在《增一阿含经》中,识的功能为“识别是非、亦识诸味”,这是论书中以了别(vijñapti)作为识的自性这一传统的源头。

说一切有部阿毘达磨中,以了知或了别,来表达识的功能。

无著和世亲也曾以了别这个功能来解释何为识蕴。在瑜伽行唯识学派的著作中,曾多次使用这个名词来解释其理论,特别是在解释何为唯识时。

玄奘在翻译唯识学经论时,将vijnana和vijnapti二字,都被汉译为“识”,而 vijnanamatrata 和 vijnaptimatrata 都被译为“唯识”。这两个术语是否应该区分,是理解唯识学派理论的关键之一。

学者宇井百寿根据梵文原义,提出了知(vijnapti)是认知的对象,为“所识”的“表识”,而识(vijnana)是认知的主体,为“能识”的“识体”。宇井百寿的见解,引起日本佛教研究者的注意,开始重新以梵文来理解这两个字的不同。有人认为“唯识”(vijnaptimatrata)这个术语,应该与vijnanamatrata区分,改译为“唯了别”、“唯表别”或“唯表”;但是也有学者支持玄奘的译法。如何理解这两个字义,牵涉到护法与安慧两大学系之间的见解差异,此后成为现代唯识学研究的重要争论焦点。

相关

  • 荧光原位杂交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 是一种细胞遗传学技术,可以用来对核酸进行检测和定位。荧光标记的核酸探针只和具有高度相似性的核酸杂交,可用于染色体上
  • 萨尔瓦多面积以下资讯是以2016年估计家用电源国家领袖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 以下资讯是以2018年估计国内生产总值(国际汇率) 以下资讯是以2018年估计人类发展指数 以下资讯是以2018
  • 情态情态(modality)是一个语法学术语,是用来体现说话者对其所言的主观态度的句法语义范畴。本来,句子是表达说话者的所知、看法或要求的,而情态则是为了表达说话者主观上认为自己的
  • 英语拼写改革英语拼写改革是一系列更改英语拼写方法的运动的总称,它的目的是通过拼写改革使英语的拼写更加简单和有规律。这些有争议的、小规模的改革运动发生在爱好者和专业语言学家中,已
  • 正火正火(英语: Normalising)是金属热处理的一种方法。将钢加热到奥氏体(Austenite)并进行保温,然后在空气中冷却而得到的近乎于平衡组织的工艺。与完全退火较为类似,但是冷却速度较完
  • ɭ˔浊卷舌边擦音(Voiced retroflex lateral fricative)是一种辅音,使用于一些口语中。国际音标(IPA)没有给出专属此音的音标,但可以透过在卷舌边近音⟨ɭ⟩后加上较高符号(英语:Relativ
  • Dickinsonia狄更逊水母(学名:Dickinsonia)又名狄更逊蠕虫、迪金索尼亚虫,是埃迪卡拉纪时代埃迪卡拉生物群中最具标志性的一种生物。其分类地位还不是很明朗,多数研究者认为它是动物,但也有人
  • 辐射卵割受精卵高速分裂,但总的体积和物质并不增加:细胞的数目越来越多,个头却越来越小。这一时期即为卵裂(cleavage)。卵裂按其分裂形式可以分为下列两类:脊椎动物常见卵裂分为两大类:完全
  • 林默予林默予(1924年-),生于北京,中国电影女演员。因在电影《红楼梦》中饰演贾母而被观众所熟知,并因此获得了1990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和1990年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
  • 村话村话可以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