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

✍ dations ◷ 2025-10-09 19:03:28 #荒漠
荒漠(英语:Desert)是降水量非常少、地球表面生物存在和活动稀少的地区或自然景观。大部分荒漠的年平均降水量少于400毫米(16英寸)。通常的定义将真正的荒漠定义为年平均降水量少于250毫米(10英寸)的地区,半干旱气候或称草原气候定义为年平均降水量介于250毫米(10英寸)到400至500毫米(16至20英寸)的地区。荒漠还可以被定义为是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地域。柯本气候分类系统中,沙漠被归类于热带沙漠(BWh)或温带沙漠(BWk)型气候。在桑思韦特气候分类系统中,荒漠则被归为干旱高温气候。荒漠占据了地球陆地三分之一的面积。热带荒漠有较大的昼夜温差和季节温度波动,白天温度极高,夜间温度较低(因为空气湿度极低)。在热带沙漠。夏季白天的气温最高可以达到45°C(113°F)甚至更高,而在冬季夜间的气温可能会降到0°C(32°F)甚至更低。大气中的水蒸气作用之一是在白天阻挡太阳辐射直射地面,防止地表过热;在夜间将地面的长波辐射重新反射回地表,以保证地面气温的稳定。而荒漠中由于缺乏降水,干燥的空气无法形成云层。因此白天大部分太阳辐射直接到达地标,而当日落之后,荒漠又会很快将热量辐射到外界,造成温差巨大。许多荒漠是因为雨影导致:山脉阻挡住湿润气流进入荒漠地区形成降水。荒漠通常由沙和岩石组成。由沙丘组成的称为沙漠,而岩石表面的称作岩漠,相对较少。裸露的岩石表面是典型地形,并且少有土壤形成,植被稀少。滩地可能是覆盖盐的平地。风成过程是形成荒漠景观的主要诱因。极地荒漠(也被称作寒带荒漠)有着类似的特征,只是主要的降水方式是雪而非雨。南极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寒带荒漠(98%为大陆冰盖,2%为岩石)。最大的热带荒漠是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面积达9百万平方千米,跨12个国家。荒漠又是含有有价值的矿物沉积物,它们是在干旱气候或受到侵蚀而形成的。由于极端且稳定的干燥气候,有时荒漠是天然保存文物和化石的理想地点。荒漠占地球表面大概三分之一的面积。河漫地可能是有盐盖的平地。风成过程是形成荒漠地形的主要因素。除了主要降水形式是雪而不是雨之外,极地荒漠(也叫“冷荒漠”)和其它地方的荒漠相似。南极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冷荒漠,98%的地方覆盖着厚厚的大陆冰盖,2%为光秃的岩石。在南极洲的所谓的涸谷(英语:Dry Valley)里可以找到一些光秃的岩石。这些涸谷里几乎从不降雪,那里有带冰壳的盐湖,表明这里的蒸发远大于降雪,这里的强劲的下降风甚至可以使冰都被蒸发。荒漠分布于大陆内部或低纬度的大陆西岸,按照地表组成物质可分为以下几类:荒漠以其生物数量稀少而著称,但是实际上沙漠的生物多样性是很高的。沙漠的植物种群主要包括:灌木丛、仙人掌属、滨藜和沙漠毒菊。大多数荒漠植物都耐旱耐盐,被称为旱生植物(英语:Xerophyte)。许多荒漠物种使用C4类二氧化碳固定或景天酸代谢光合作用,这在干旱、高温、缺少氮和二氧化碳的情况下要优于通常的C3类二氧化碳固定。另外,荒漠植物通过的叶子表面有很厚的蜡质,防止水分流失。有些植物在其树叶、根系、枝干处存水。其他荒漠植物发展出广阔的根系,可以吸收更广、更深范围内的水。已经适应了生活在荒漠中的动物被称为旱生动物(英语:xerocole)。没有证据表明,哺乳动物和鸟类可以适应或者很热或者很冷的不同的气候。事实上,除了很少的例外,它们的基础代谢率取决于身体大小,而不是居住地的气候。为了保存水或耐热,许多荒漠地区的动物和植物显示了特别的进化适应。因此它们常常被比较生理学(英语:comparative physiology),生态生理学(英语:ecophysiology),进化生理学(英语:evolutionary physiology)研究。一个研究的比较深入地例子是栖息于荒漠的哺乳动物的肾的特化。已经在荒漠生物中发现了许多趋同演化的例子,比如仙人掌和大戟属植物,更格卢鼠和跳鼠,角蜥和澳洲魔蜥(英语:Moloch horridus)。地球上最干旱的地方之一是南美的阿他加马沙漠。那里看不到生物,东面的安第斯山脉和西面的智利海岸山脉阻挡该地接收到降水。当雨水偶尔降落在荒漠时,经常会很狂暴。荒漠的表面有着蜿蜒的干旱河床的迹象,这些河床也被称为旱谷(英语:arroyo (creek))或干谷。这些地方可以形成暴洪(英语:flash flood),在暴雨之后,狂暴的急流可能会高速的冲出几公里远。荒漠含有多种矿物资源,有时覆盖在地表,有着特色化的色彩。例如,许多沙漠的红色就是来自于铁矾土矿。 地质荒漠气候下得过程将矿物浓缩成有价值的沉淀物。地下水的沥滤(英语:Leaching (pedology))可以提取出矿石中的矿物并重新以结晶的形式随着潜水面(英语:water table)沉淀出来。石油和天然气形成于浅海的底部,是由微生物在缺氧条件腐败,然后被沉积物覆盖后形成。许多荒漠远古时就是浅海,另一些则是由于板块运动将含有碳水化合物沉积物的地层转移过来。荒漠富含太阳能,主要是因为上空覆盖云层较少。在莫哈韦沙漠,已经修建了众多成功的太阳能发电站。这些发电站共计发电量为354MW,这使它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荒漠的大部分地区已经装设上了镜面(用来利用太阳能),包括9个太阳能采集场。莫哈韦太阳能公园目前正在建设,在完工后将能提供280MW的电能。使用撒哈拉沙漠的太阳能发电前景广阔,根据估计,使用现有技术,只需要撒哈拉沙漠10%的面积就可以提供全世界需要的电能。欧洲对此表示兴趣,原因有二:阳光充足、地域空旷。荒漠对于准备不足的人类来说是充满敌意甚至可能致命的环境。在热带荒漠中,高温会让人因为流汗大量丧失水分,而由于缺乏水源补给,很可能会导致脱水,并在数日内死亡。同时,为准备充分的情况下还可能罹患热病。在部分荒漠地区,人们可能还需要学会适应沙尘暴,不仅仅是其对于呼吸系统和眼睛的损害,还有其对于空气滤清器、车辆和通讯设备的潜在破坏。沙尘暴可能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之久。这让人在沙漠中生存十分艰难。尽管如此,在热带沙漠上有些文明得以持续上千年,其中包括贝都因人、图阿雷格人以及普韦布洛人。现代的科技,包括现今的灌溉系统、海水淡化以及空气调节技术使得沙漠更加宜居。在美国和澳大利亚,荒漠农耕业开始广泛发展。在寒带荒漠,低体温症和冻伤是主要的威胁,同时如果没有热源将雪融化成水饮用,可能也会面临脱水威胁。跌落冰层掉入冰水中是一大危险,需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体温快速降低。饥饿也是一大威胁,在低温环境下身体需要更多的食物能源才能维持体温并活动。同热带沙漠一样,因纽特人也适应了严酷的环境生存了下来。火星是整个太阳系中唯一已知存在荒漠的行星。尽管其地表大气压较低(只有地球的1/100),火星上的大气环流模式形成了环极地的沙海,面积超过5百万平方千米,这比地球上的荒漠要大。

相关

  • 潮汐能潮汐能是指从海水面昼夜间的涨落中获得的能量。在涨潮或落潮过程中,由海水进出水库带动发电机发电。潮汐能是一种水能,它将潮汐的能量转换成电能及其它种有用形式的能源。第一
  • 氧化剂氧化剂是一类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在化合价有改变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由高价变到低价(即抢到电子)的物质作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可以被还原,其产物叫还原产物。另一方面,氧化剂也是一类危
  • 信息科学信息学,旧称情报学(日本人翻译),主要是指以信息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及其程序设计等技术为研究工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问,是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门综合性学
  • 多倍体细胞染色体倍性是指细胞内同源染色体的数目,只有一组最基本的称为“单套”或“单倍体”(haploid),两组备份称为“双套”或“二倍体”(diploid)。多倍体的细胞则有更多套的染色体。其中
  • 脱水反应失水反应,也称脱水反应,是消除反应的一类,反应中反应物发生化学反应脱去水。加速失水反应进行的化学试剂一般称为失水剂。醇失水成烯或醚的反应是常见的失水反应之一,反应通常需
  • 西班牙文西班牙语(Español),也称卡斯蒂利亚语(Castellano),中文也称西班牙文、西语及西文,是起源于西班牙卡斯蒂利亚地方的语言,为罗曼语族的分支。除了发源地西班牙之外,使用者主要集中在拉
  •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或称基因的独立分配定律,是遗传学的三大定律之一(另外两个是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连锁交换定律),由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G.J.Mendel,1822-1884)经豌豆杂交试验
  • 雒建斌雒建斌(1961年8月18日-),中国摩擦学领域专家。清华大学教授。生于陕西户县,原籍陕西户县。1982年毕业于东北大学,1985年至1988年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读研究生,并获北京科技大学硕士
  • 灵犬莱西《灵犬莱西》(Lassie Come-Home)也称为莱西回家, (港译: 神犬拉西)是瑞克·奈特 (Eric Knight) 创作的长篇小说,内容提到一只名叫莱西的可丽牧羊犬长途跋涉,回到她喜欢的小男孩
  • 凤邑龙山寺凤山龙山寺位于台湾高雄市凤山区,是高雄唯一名列国定古迹的寺庙,为台湾重要古迹之一,建于1719年(清康熙58年),主祀观世音菩萨,早年清治时期为当地泉州三邑移民的信仰中心。本庙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