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蜥脚下目

✍ dations ◷ 2025-07-18 22:58:25 #原蜥脚下目
原蜥脚下目(Prosauropoda)或称原蜥脚类,是群早期草食性恐龙,生存于三叠纪晚期到侏罗纪早期。它们在三叠纪的时候,通常是所处环境的优势草食性动物,并快速地演化为大体型,身长6到10米;但是到了侏罗纪被真蜥脚亚目所完全取代、并且灭亡。所有原蜥脚类恐龙都有小型头部、长颈部、前肢较后肢短、以及非常大的拇指尖爪(从槽齿龙继承而来)可用来防卫。大部分原蜥脚类恐龙是半二足动物,但至少有一大型物种(里奥哈龙)是完全四足动物。原蜥脚下目起初被定义为二足的三叠纪恐龙,是体型巨大的蜥脚下目恐龙的早期祖先。2003年的亲缘分支分类法研究显示原蜥脚下目是个独立演化支,而非蜥脚下目的祖先。2004年对于大椎龙的研究显示原蜥脚下目的确是单系群。这群恐龙是蜥脚下目的姐妹分类单元,而非直系祖先。但是近期研究表示原蜥脚下目是个并系群。问题在于哪些属被归类于原蜥脚下目。在1997年,保罗·阿普彻奇(Paul Upchurch)提出一个以某节点为基础的定义,包含:贝里肯龙科、槽齿龙科、近蜥龙科、板龙科、黑丘龙科、以及蜥脚形亚目中亲缘关系接近原蜥脚类,而离蜥脚类较远的所有物种。最近,亚当·耶茨(Adam Yates)以对于早期蜥脚形亚目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一个演化树,认为原始的农神龙、槽齿龙、埃弗拉士龙代表基础的外类群(基本上是属于并系群的槽齿龙科),早于原蜥脚下目与蜥脚下目的分化。在2004年,耶茨提出近蜥龙是最原始的蜥脚类恐龙,尽管它们的体型为典型的原蜥脚类。但是,近蜥龙的亚成年标本的颅骨特征,可能会推翻上述理论。黑丘龙科与贝里肯龙科是蜥脚下目演化支中非常原始的物种。原蜥脚类的头颅骨长度接近股骨长度的一半;它们的颌部关节稍微低于上颌骨的齿列水平线。它们的牙齿是同型齿或稍微同型齿,牙齿小而呈匙形、边缘呈粗锯齿状。前掌第一指有弯曲的指骨,以及大型、锐利的爪;第二与第三指长度几乎相等,指骨小型、微弯,带有指爪;第四与第五指都缩小,而且缺乏指爪。典型原蜥脚类的指骨数量是2-3-4-3。耻骨的末端部分,形成宽广、平坦的平板。脚部的第五个趾骨是退化的。股骨接近外髁(lateral condyle)侧有直条骨脊。股骨粗隆部(Trochanter)的侧前面有个由内向外的微弱波纹,而粗隆部的主要部分低于股骨头。蜥脚形亚目首次出现于盘古大陆时,是群小型(身长1.5到3米)、原始的物种,它们首次出现于卡尼阶中或晚期(晚三叠纪的第一个时期)。它们发现于巴西(农神龙与黑水龙)、马达加斯加(最近发现的未命名属)、以及摩洛哥(爱珍多龙)。原蜥脚类保持一样的身体构造,但在诺利阶的中期,它们身体长度已成长到两倍;例如在德国Stubensandstein地区的中下层发现的纤细板龙(Plateosaurus gracilis)身长4到6米。纤细板龙之后演化出板龙属的其他种;板龙身长8米,体重约1.5公吨以上,并且是该环境的优势草食性动物,从诺利阶晚期直到瑞提阶。同一期间,生存于阿根廷的里奥哈龙,是较大型的原蜥脚类恐龙,也占据相同的生态位。里奥哈龙身长10米,因体型过大而必须以四足行走。同一时代的非洲南部,巨型草食性动物的生态位并非属于原蜥脚类恐龙,而是基础蜥脚类恐龙,例如:优肢龙、黑丘龙、贝里肯龙、以及雷前龙。有趣的是,在诺利阶到瑞提阶这段期间,蜥脚形亚目恐龙占据者大型草食性动物的生态位,但大型肉食性动物的生态位仍由伪鳄类(鸟鳄科、副鳄形类)占据。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将槽齿龙科、黑丘龙科、贝里肯龙科、以及里奥哈龙科灭亡了;但近蜥龙科、板龙科、以及真正的蜥脚下目恐龙持续存活者,后两个生物群演化出更多物种。在侏罗纪早期,蜥脚下目恐龙开始多样化发展,例如火山齿龙科;原蜥脚下目恐龙也辐射演化出许多中等体型(身长4到6米)的草食性物种,例如:大椎龙、禄丰龙、以及云南龙,并如同它们的晚三叠纪祖先一样成功。原蜥脚下目恐龙的优势在早侏罗纪的后期结束。虽然有三个属继续生存至侏罗纪中期(砂龙、禄丰龙、云南龙),但以非优势草食性动物,而蜥脚类恐龙继续演化出巨大的体型(尤其是真蜥脚类)。以下选自于亚当·耶茨(Adam Yates)的2003年研究、以及彼得·加尔东(Peter M. Galton)的2001年研究 :在蜥脚形亚目中,原蜥脚下目与蜥脚下目的分类关系、演化位置,随者两者的定义与范围,而产生不同结果。耶茨/基钦的2003年版本以下演化树取自于亚当·耶茨(Adam Yates)与詹姆斯·基钦(James Kitching)的2003年研究: .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border-spacing:0;margin:0;font-size:100%;line-height:100%;border-collapse:separate;width:auto}.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 table.clade{width:100%}.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 td{border:0;padding:0;vertical-align:middle;text-align:center}.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 td.clade-label{width:0.8em;border:0;padding:0 0.2em;vertical-align:bottom;text-align:center}.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 td.clade-slabel{border:0;padding:0 0.2em;vertical-align:top;text-align:center}.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 td.clade-bar{vertical-align:middle;text-align:left;padding:0 0.5em}.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 td.clade-leaf{border:0;padding:0;text-align:left;vertical-align:middle}.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 td.clade-leafR{border:0;padding:0;text-align:right}农神龙槽齿龙埃弗拉士龙里奥哈龙板龙科罗拉多斯龙大椎龙禄丰龙近蜥龙黑丘龙雷前龙伊森龙哥打龙火山齿龙真蜥脚类加尔东/阿普彻奇的2004年版本以下演化树取自于彼得·加尔东(Peter M. Galton)与保罗·阿普彻奇(Paul Upchurch)的2004年研究:蜥脚下目槽齿龙农神龙近蜥龙砂龙里奥哈龙黑丘龙卡米洛特龙莱森龙金山龙易门龙大椎龙鼠龙科罗拉多斯龙禄丰龙中国兀龙优肢龙鞍龙板龙耶茨的2007年版本 以下演化树,取自于亚当·耶茨的2007年研究:农神龙槽齿龙Pantydraco埃弗拉士龙祖父板龙吕勒龙黑水龙纤细板龙(鞍龙)恩氏板龙长头板龙里奥哈龙优胫龙大椎龙科罗拉多斯龙禄丰龙金山龙近蜥龙云南龙黑丘龙蜥脚下目

相关

  • 甲砜霉素甲砜霉素,又名硫霉素、甲砜氯霉素或赛芬妥霉素,是一种酰胺醇类抗生素。它是氯霉素的甲基磺醘基相似体,有着相似的反应,强度却小2.5-5倍。与氯霉素相似,甲砜霉素不溶于水,但却极易溶
  • 人机交互人机互动(英语: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缩写:HCI,或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缩写:HMI),是一门研究系统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关系的学问。系统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机器,也可以是计算
  • 人称代词人称代词(personal pronoun)是与一个特定的人称有主要关联的代名词 - 第一人称(我-I)、第二人称(你-you),或第三人称(他-he,她-she,它-it)。依据数(通常为单数或复数),语法或自
  • 保罗·伯格保罗·伯格(英语:Paul Berg,1926年6月30日-),美国生物化学家。1926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他在1980年因为有关核酸的研究贡献,而与沃特·吉尔伯特以及弗雷德里克·桑格共同获得诺贝
  • 罗曼式风格罗曼式建筑(英语:Romanesque architecture,又译罗马式建筑、罗马风建筑、似罗马建筑)为欧洲中世纪一种以半圆拱为特征的建筑风格,并从12世纪开始逐渐过渡到以尖拱为特征的哥特式
  • 前导链DNA复制是指DNA双链在细胞分裂分裂间期进行的以一个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链的过程。复制的结果是一条双链变成两条一样的双链(如果复制过程正常的话),每条双链都与原来
  • 外部效度外部效度(External Validity),是指实验结果类推到其他母体或环境的有效性(普遍适应性)。外部效度是基于特殊科学实验的处理外部有效性,而对实验能否可以类推到其他母体或环境的推
  • 四足形类四足形亚纲(学名:Tetrapodomorpha)是脊索动物门、肉鳍鱼总纲、肺鱼四足纲(英语:Dipnotetrapodomorpha)下的一个分类,包含了四足类及一群介于鱼类与四足类之间的史前过渡物种的演化
  • 曲率半径在数学中,曲率(curvature)是描述几何体弯曲程度的量,例如曲面偏离平面的程度,或者曲线偏离直线的程度。在不同的几何学领域中,曲率的具体定义不完全相同。曲率可分为外在曲率和内
  • ɽr卷舌颤音在德拉维达语系的Toda语出现,已经得到实验证实其存在。彼得·拉迪福吉德 (Peter Ladefoged)为此音标音,用的符号是国际音标中代表卷舌闪音的 ɽ。发音时,虽然首先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