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反硝化作用
✍ dations ◷ 2025-09-29 14:33:40 #反硝化作用
脱硝反应(英语:denitrification,亦称为脱硝作用、脱氮作用)是指细菌将硝酸盐(NO3−)中的氮(N)通过一系列中间产物(NO2−、NO、N2O)还原为氮气分子(N2)的生物化学过程。参与这一过程的细菌统称为脱硝细菌或脱氮细菌。脱硝化菌在无氧条件下,以将硝酸盐(NO3−)为电子受体(英语:Electron acceptor)完成呼吸作用(respiration)以获得能量。这一过程是硝酸盐呼吸(nitrate respiration)的两种途径之一,另一种途径是另一类是硝酸异化还原成铵盐(Dissimilative reduction of nitrate to ammonia, DRNA)。总的脱硝过程可以用以下方程式表示:其中包括以下四个还原反应还原反应:以上四个反应均为放热反应,所以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细菌可以将硝酸盐(NO3−)作为电子传递链(ETC)的最终电子受体(TEA, terminal electron acceptor),来完成物质能量交换。脱硝菌在自然界以各种形式广泛存在,如:脱硝菌主要为原核生物,大量存在于在α-, β- 和γ-变形菌纲中。已知的脱硝菌的属有Achromobacter, Acinetobacter, Agrobacterium, Bacillus, Chromobacterium, Flavobacterium, Spirillum, Vibrio, Halobacterium, Methanomonas, Pseudomonas等。尽管已经发现了自养脱硝菌,但上述脱硝过程主要由异营脱硝菌来完成。脱硝反应在自然界具有重要意义,是氮循环的关键一环,它和无氧氨氧化(Anammox)一起,组成自然界被固定的氮元素重新回到大气中的途径。在环境保护方面,脱硝化反应和硝化反应一起可以构成不同工艺流程,是生物除氮的主要方法,在全球范围内的污水处理厂中被广泛应用。污水处理中所利用的脱硝菌为异养菌,其生长速度很快,但是需要外部的有机碳源,在实际运行中,有时会添加少量甲醇等有机物以保证反硝化过程顺利进行。
相关
- 彼提宫佛罗伦斯彼提宫(意大利语:Palazzo Pitti)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宫殿。位于阿诺河的南岸,距离老桥只有一点距离。1458年建造时原是一位佛罗伦萨银行家卢
- 钠长石钠长石(英语:Albite)是钠的铝硅酸盐(NaAlSi3O8),为三斜晶系的玻璃状晶体,一般为无色、白色、黄色、红色或黑色,是长石的一类。钠长石为架状硅酸盐结构,比重2.62,莫氏硬度为6 - 6.5,其
- 涕灭威涕灭威(英语:Aldicarb),化学名称2-甲基-2-(甲硫基)丙醛-O-肟(2-methyl-2-(methylthio)propion-aldehyde O-(methylcarbamoyl)oxime),是一种氨基甲酸酯杀虫剂,为农药得灭(Temik,也称铁
- 汤斯县汤斯县(Towns County, Georgia)是美国乔治亚州北部的一个县,北邻北卡罗莱纳州。面积446平方公里。根据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9,319人。县治海亚瓦夕 (Hiawassee)。成立于1
- 埃迪卡拉动物群埃迪卡拉生物群(英语:Ediacaran biota)又称艾迪卡拉生物群,是一种神秘的管状或叶状生物,生活在前寒武纪时代(6亿3500万年前-5亿4200万年前)。它们是目前所发现最早的多细胞生物。最
- 蓟马锥尾亚目 Terebrantia管尾亚目 Tubulifera缨翅目(Thysanoptera)是昆虫纲的一目,通称为蓟马。小型而细长的昆虫,体型小约1mm左右,一般黄褐或黑色;眼睛发达;翅膀狭长,翅缘扁长,具有少数
- 阿蒙涅姆赫特二世阿蒙涅姆赫特二世(英语:Amenemhet II)古埃及中王国时期第十二王朝的第三任国王。(约公元前1929年—约公元前1895年在位),为第十二王朝建立者阿蒙涅姆赫特一世之孙。他促进了埃及的
- 牛头犬斗牛犬(英语:Bulldog)系一种哺乳类动物,系一中型犬种,又名老虎狗、八哥、牛头犬,斗牛犬一词通常被用来称呼英国斗牛犬(English Bulldog 或 British Bulldog),其余斗牛犬种包含美国斗
- 阴道前庭窝阴道前庭窝(fossa of vestibule of vagina, fossa navicularis),是一个阴道/处女膜到阴唇系带之间的船型凹地。可以在处女膜和小阴唇之间的在巴多林氏管上凹槽组织中可看到小型
- 薛定谔方程在量子力学中,薛定谔方程(Schrödinger equation)是描述物理系统的量子态怎样随时间演化的偏微分方程,为量子力学的基础方程之一,其以发表者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而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