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瓦尔盗龙
✍ dations ◷ 2025-09-30 22:05:23 #瓦尔盗龙
瓦尔盗龙属(属名:Variraptor,意为“瓦尔河的盗贼”)是兽脚亚目手盗龙类驰龙科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法国,化石发现于法国南部的福昂富。在1992到1995年间,业余地质学家Patrick Méchin、Annie Méchin-Salessy夫妇在法国东南部瓦尔省发现一些小型兽脚类恐龙的化石,发现于Grès à Reptiles组第层,地质年代相当于白垩纪晚期的坎潘阶到马斯特里赫特阶交界期。在1992年,这些新化石原先被归类于沼泽鸟龙,沼泽鸟龙本身是个疑名。在1997年,埃瑞克·比弗托(Eric Buffetaut)、Jean Le Loeuff等人发表文章,认为这些化石代表新物种。在1998年,比弗托、Le Loeuff将这些化石建立为新属,模式种是V. mechinorum。属名在拉丁文意为“瓦尔的盗贼”,是以法国南部的瓦尔省及瓦尔河为名。种名则是以发现化石的Méchin夫妇为名。瓦尔盗龙的模式标本有三个,包括:一节后段背椎(编号MDE-D168)、一根由5节荐椎愈合而成的荐骨(编号MDE-D169)、一个肠骨(编号CM-645)。以上三个标本都存放于当地博物馆。其他被编入瓦尔盗龙的标本,包括一个右肱骨(编号MDE-D158),肱骨有一个较衍化的三角嵴,显示前肢有强壮的捕食功能。另外被归类于瓦尔盗龙的骨头,包括了一根股骨及一些脊椎骨。这些不完整的骨头,在脊椎骨及肱骨的形状上有驰龙科的特征,有些很像恐爪龙的。这些其他化石不一定属于瓦尔盗龙。瓦尔盗龙的成年个体可能会比恐爪龙稍为小型,约有2米长。在2000年,罗南·阿兰(Ronan Allain)与菲利普·塔丘特(Philippe Taquet)将发现于同一地层的小型兽脚类化石,命名为火盗龙。他们并提出,瓦尔盗龙缺乏可鉴定的特征,因此是个疑名。在2009年,埃瑞克·比弗托等人发表文章主张瓦尔盗龙的模式标本具有可鉴定特征。由于瓦尔盗龙、火盗龙的化石没有重复部分,因此无法断定是否为相同动物。瓦尔盗龙被命名时,被归类于兽脚亚目手盗龙类的驰龙科,这个分类被广泛接受。在2000年,奥利佛·劳赫(Oliver Rauhut)提出质疑,将瓦尔盗龙归类于范围更大的虚骨龙类。
相关
- 听觉听觉指声源的振动所引起的声波,通过外耳和中耳组成的传音系统传递到内耳,经内耳的环能作用将声波的机械能转变为听觉神经上的神经冲动,后者传送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而产生的主观
- 奈特弗兰克·H·奈特(Frank H. Netter,1906年4月25日-1991年9月17日)是一位美国外科医生、著名医学插图画家。出生于曼哈顿。1989年出版《人体解剖图谱》(Atlas of Human Anatomy),该
- 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英语:ChIP-sequencing,简称为ChIP-seq)被用于分析蛋白质与DNA的交互作用。该技术将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与大规模并行DNA测序结合起来以鉴定与DNA相关蛋白的
- 顺世派顺世论(Lokāyatika),亦作顺世派,7世纪后被称为遮卢婆迦(Cārvāka),是六师外道之一。顺世论是一种唯物论思想,是当时的一种享乐主义思想。顺世论是反对婆罗门种姓制思潮中有利的一
- 红外光谱法红外光谱学是光谱学中研究电磁光谱红外部分的分支。它包括了许多技术,到目前为止最常用的是吸收光谱学。同所有的分光镜技术一样,它可以被用来鉴别一种化合物和研究样品的成分
- ʡʢ浊会厌塞擦音是一个罕见的辅音,由会厌塞音与浊会厌擦音紧密结合形成,国际音标写作。尚未发现以此塞擦音当作独立音位的语言。浊会厌塞擦音的特征包括:当符号成对出现时,左边的是
- 超中性子超中性子(英语:Neutralino),又译中性微子,是一种由超对称所预测的假想粒子。超中性子是费米子,且电荷为零,共有四种,最轻的超中性子一般是稳定的。它们的典型标记为
- 粗皮渍螈粗皮渍螈(英语:Rough-skinned newt、roughskin newt;学名:Taricha granulosa)是渍螈属的一种蝾螈,分布于北美洲西部,可通过皮肤分泌河豚毒素,曾有人类食用粗皮渍螈结果被其毒死。其
- 柱果木榄柱果木榄(学名:Bruguiera cylindrica),为红树科木榄属下的一个植物种。
- 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英语:massively multiplayer online role-playing game,缩写:MMORPG)为电子游戏的一种,是电子角色扮演游戏按电子游戏人数分类分别出来的一种网络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