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迁

✍ dations ◷ 2025-10-06 15:06:25 #谈迁
谈迁(1594年11月23日-1658年1月14日),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观若;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明朝诸生,浙江杭州府海宁枣林(浙江海宁西南)人。《国榷》作者。万历二十一年(1594年)甲午十月十二日生,祖籍汴梁(今开封),靖康时随宋室南渡,定居盐官西南枣林村,迁至马桥麻泾港西。自幼好学,入学为弟子员,不喜八股文,“家徒壁立,最嗜书,好撰述。”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开始撰写《国榷》,至天启六年1627年完成初稿,以后仍陆续修订。清顺治二年(1645年),又续订明崇祯、弘光两朝史事。顺治四年(1647年),全稿遭大盗夺取,时已53岁,又发愤重写,新写《国榷》共一百零四卷,五百万字,内容比原书更精彩。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荐为中书舍人,以“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力辞未就。入清不仕,自称江左遗民,以佣书、幕僚为生,顺治十年(1653年),江南义乌朱之锡进北京做弘文院编修,聘谈迁做书记,遂从嘉兴运河坐船北上入京。两年期间几乎遍访明朝的降臣、皇亲、宦官和公侯门客,借此修订《国榷》。顺治十三年(1656年)应沈贞亨之聘,与钱朝玮前往山西平阳(今山西临汾)担任幕僚,顺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欲前往祭拜张慎言墓未果,是年十二月十一日(1658年1月14日)以疾卒于幕所。朱之锡《北游录序》赞扬谈迁:“或途听壁窥,轶事绪闻,残楮圮碣,就耳目所及无遗者,其勤至矣。”其著作尚有《枣林杂俎》、《北游录》、《西游录》、《枣林集》、《史论》、《海昌外志》等。

相关

  • 扁桃腺扁桃腺,又称扁桃体,是人和两栖类以上动物,鼻后孔的顶壁或咽与口腔、鼻腔交界处粘膜下淋巴组织所集成的团块的通称,因为外形像扁桃一样而得名。一般所说的扁桃腺是指肉眼可见的颚
  • 白细胞白血球,又称为白细胞,是血液中重要的血细胞之一。除白细胞外,人体血液中还含有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帮助身体抵抗传染病以及外来的东西。白细胞可以
  • 显生宙显生宙(Phanerozoic),或称显生元、显生代,是5.41亿年前大量生物出现的时期。显生宙即意为这个时期地球上有显著的生物出现。而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难见到生物的时代统称为隐生元或
  • 捕食捕食(英语:Predation,或称猎食或掠食)是生态学中一种生物互动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捕食者会捕食其他的生命,而这些被捕食者则称为猎物。在进食或行动的过程里,捕食者不一定会杀死它们
  • 心包炎心包炎(英语:Pericarditis)是心包(心脏周围的纤维囊)炎症的症状,症状多半是突然出现的急性胸痛,疼痛的部位也会出现在肩膀、颈部或是背部,若坐姿较直,疼痛会比较和缓,若躺下或是深呼吸
  • ICD-9编码列表 (760–779)医学导航: 产科生理/发育/薄膜(英语:Template:Extraembryonic and fetal membranes)病理/条件源/母体传递(英语:Template:Diseases of maternal transmission), 齐名(英语:Template:
  • 阳极阳极(英语:Anode)是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相对的,阴极(英语:Cathode)是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英文anode和cathode是法拉第发明的词,anode表示“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或者失去电子的电
  • 木蹄层孔菌木蹄层孔菌(学名:Fomes fomentarius)是一种多孔菌目真菌。它们生长在北美洲及欧洲的桦木属及水青冈属。单一颗树上就可以有多个子实体。木蹄层孔菌并不能食用,由于其担子果可以
  • 伞菌亚门伞菌亚门(学名:Agaricomycotina)是真菌界担子菌门的3个分类之一,包括许曾被归类于多系群帽菌纲(Hymenomycetes)的物种。伞菌亚门包含20,000个物种,而且其中大约98%是属于伞菌纲:大多
  • 麦地那龙线虫麦地那龙线虫病,又名几内亚线虫病(GWD),是龙线虫感染所引发的疾病。人类饮用不洁净的水后,如果水中含有感染了龙线虫幼虫的水蚤,就会受到感染。患者起初没有症状。大约一年后,母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