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黑色素瘤

✍ dations ◷ 2025-10-08 16:30:29 #恶性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又称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从黑色素细胞发展而来的癌症,是皮肤癌中罕见的癌症。好发于皮肤但也可能出现在口腔、肠道或眼睛中。女性患者的黑色素瘤最常出现在腿,而男性患者则最常出现在背部。有时黑色素瘤是由痣转变发展而来,有这种转变的痣外观上的改变包括尺寸变大、边缘变得不规则、颜色改变、发痒、或皮肤破坏。对于肤色较浅的人而言,紫外线暴露是造成黑色素瘤的主因。太阳或日晒床都是可能的紫外线来源。大约有25%的黑色素瘤是从痣发展而来。有很多痣、家中曾有人得过黑色素瘤,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罹患黑色素瘤的风险都较高。一些罕见的基因缺陷,例如着色性干皮症,也会增加罹患的风险。诊断方法是对可疑的皮肤病变部位进行切片检查。避免紫外线暴露以及使用防晒油可以预防黑色素瘤的产生。治疗方法通常是手术切除。对于黑色素瘤较大的病患,会检测邻近的淋巴结来判断是否发生转移。若没有转移的话大部分的病患可被治愈。对于黑色素瘤已发生转移的病患,免疫疗法、生物性治疗、放射线治疗或化学治疗可能可以增加存活率在美国,病患在接受治疗后,若只有局部病变五年存活率为98%,若已发生转移,五年存活率则为17%。复发或转移的可能性取决于该黑色素瘤厚度(英语:Breslow's depth)、细胞分裂速度、以及覆盖其上的皮肤是否被破坏,近年发展的免疫疗法对于该病症颇有效果,能够提高治愈率。。黑色素瘤是皮肤癌当中最危险的一种,其恶性程度高,是皮肤癌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且放射治疗与化学治疗改善程度都很有限,因此死亡率很高,若能早期诊断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2012年全球有232,000人罹患黑色素瘤,并造成55,000人死亡。澳洲和新西兰的黑色素瘤发生率为全球最高。欧洲和北美洲也有高发生率,但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发生率则较低。在台湾则占了皮肤癌当中7%左右。男性得病的比例高于女性。1960年代以来,黑色素瘤在以白人为主的区域变得越来越常见。

相关

  • 鼻窦鼻窦(Paranasal sinuses),又名鼻旁窦,位于人的头颅,在头骨之间、鼻腔周围的颅骨与脸骨之内。鼻窦共有四对,平时充满了空气(英语:skeletal pneumaticity),在鼻腔附近。上颌窦(英语:maxill
  • 小DNA病毒细小病毒科(英语:Parvoviridae),又称“小DNA病毒科”,是最小且最简单的DNA病毒,少部分此科的病毒有环境耐受性。在1960年代被发现会感染哺乳动物,可分成两类,一类可自己进行复制,另一
  • 肾脏肾(Kidney)是脊椎动物体内的一种器官,属于泌尿系统的一部分,负责过滤血液中的杂质、维持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最后产生尿液经由后续管道排出体外;同时也具备内分泌的功能以调节血压
  • 50S50核糖体亚基是原核细胞内70S核糖体中的较大亚基。该亚基由一条5S rRNA、一条23S rRNA及约34个核糖体蛋白质分子构成,在原核翻译中负责在tRNA转运来的氨基酸分子之间形成肽键
  • 色素色素(英语:pigment),有时称颜料,是能使物体染上颜色的物质。色素之所以会显示出颜色,在于它们能够反射或吸收某些波长的可见光的颜色。白光在光学频谱大约是混合了从375纳米到780
  • 化学式化学式(德语:chemische Formel/英语:chemical formula),是一种用来表示化学物质(也可能为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式子。一般情况下,由元素符号、数字或其他符号组成;这些符号单一行列,被限
  • 锈菌秆锈病,又称柄锈病、麦锈病、黑锈病,是由真菌锈菌(学名:Puccinia graminis)所引发的疾病,以谷类作物为感染大宗。小麦的秆锈传染病则是由名为“Ug99”的变种秆锈菌所引起,这种秆锈
  • 浮肿水肿(edema、/ɪˈdimə/、oedema、dropsy、hydropsy;希腊语 οἴδημα oídēma, "swelling"),又称浮肿,是指人体皮下空腔因体液异常堆积所产生的肿大症状。水肿是指血管外
  • 反应堆级钚反应堆级钚是指在反应堆中经过若干年燃烧后由铀-238经中子俘获和两次连续的β衰变生成的钚-239,再被嬗变成其它钚的同位素之后形成的混合物。目前的核电站一般使用的热中子堆
  • 表睾酮表睾酮(英语:Epitestosterone)或称为异睾酮,英语:isotestosterone, 17α-睾酮,17α-testosterone,是一种内源性的甾体物质,是雄性性激素睾酮的17α-羟基差向异构体,是一种较弱的雄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