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

✍ dations ◷ 2025-07-02 19:34:19 #上帝

在中华文化信仰中,上帝是中国君主(天子)所祭拜的至上神,又称为天帝、皇天上帝或昊天上帝,民间俗称为上天、老天、老天爷、天主、天公、天公伯。对昊天上帝的信仰,源自古代中国对于天空(苍天、昊天),以及北极星(北辰、帝星)的崇拜。以上天广大,称昊天。远望青色,称苍天。人尊莫过于帝,托之于天,故称上帝[1]。另一方面,以北辰之星,众星环绕,最为尊贵,紫微宫就位于北辰之中枢,为上帝居所[2][3]。

上帝一词在古籍中首先出现于周朝的古代经典—五经,而四书等其他儒家经典以及史书中也提到了上帝。在古代中国的原初神话和宗教体系中,指的是至上神,字面意思就是“在上的帝王”,意味着“最高的主宰”。北京天坛祈年殿即为历代君主祭祀上帝之处,内供奉有昊天上帝之神位。昊天上帝又称为皇天上帝,“皇天”和“后土”上下相对,并称“皇天后土”。

纬书称昊天上帝为天皇大帝,并增以五方上帝配属五行及仁义礼智信,居于太微宫中[4]。部分文献又以上帝为太一,形容天地开辟前,元气未分,浑沌为一的状态,五帝为太一的辅佐[5]。道教尊称昊天上帝为玉皇上帝,以五方上帝为“五方五老君”所化[6][7]。在道教信仰中,玉皇上帝,即玉皇大帝,为天界的皇帝,在民间则被认为是主宰宇宙的至尊天神,但并非道教的最高神,道教信仰里,“道”的化身“三清”高于代表“天”的“玉帝”。

宋朝理学大家朱熹认为,“天”、“帝”即是指“道”、“理”,天非有此道理,不能为天[8]。

受到基督宗教传入的影响,上帝一词在现代社会也用来指基督宗教的神。

最早提到“帝”或“上帝”的考古学实物,是商朝的甲骨文、金文,“帝”之字形写作一说,认为上帝有六位,即“昊天上帝”加东、南、西、北、中,五方上帝。宋朝理学派大儒朱熹认为,“天”、“帝”、“道”、“理”都是同一本体的不同称呼,心学派陆九渊、王阳明则认为“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根据孟子的说法,天子是上天感应降世,所以要祭天、与上帝沟通。祭天的服饰是冕服。《周礼·春官宗伯》曰:“王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这是因为“郊以祀天,祀天而必法则其所垂之象,使凡吾身之所被服、吾身之所乘驾、吾礼之所施设文饰,莫非天之象焉[39]。”《孔子家语》曰:“万物本于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40]。”

天子是上帝之子、奉天承运,即奉天命而治理天下。人间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方上帝轮流所感应而生的,因此也称为“感生帝”,如尧是赤帝所感生,舜是黄帝所感生,禹是白帝所感生,汤是黑帝所感生,周文王是苍帝所感生。

封禅,即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 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白虎通义》曰:“受命之君,天之所兴,四方莫敢违”。司马光于《册问王道》中谓:“王者受天命,临四海,上承天之序,下正人之统”。

最早南朝梁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出现了“玉皇道君”、“高上玉帝”,且地位不高。到北周武帝宇文邕的《无上秘要》中才完整出现“玉皇上帝”。玉皇上帝由儒教中的昊天上帝转化而来,但更人格化了。庄子认为,万事万物本于道,天由道而生。墨子把上帝鬼神看作人类之外的另一种生灵。[43]

道教中除了玉皇上帝还有其他数量颇多的“上帝”的神灵,而儒教的六天上帝被描述为“六天故气”。《高上玉皇本行集经》中玉皇上帝的地位被抬高到昊天上帝与五老(五方)上帝之上,元始天尊之下。

宋徽宗让玉皇和昊天合一,提高了玉皇在民间的威望,令玉皇信仰流行开来。[44][45]而朱熹则斥责让至高神昊天上帝反坐其下,悖戾僭逆,莫此为甚。

儒教官方祭祀中一般称昊天上帝,民间、道教中多称玉皇上帝。

玉皇上帝通常又称玉皇大帝、玉皇、玉帝,为道教众神之王。民间文学说“上帝”,大多指玉皇上帝或昊天玉皇上帝,如:

而官学书籍中的上帝仅指昊天上帝,如:

尽管玉皇上帝为中华民间信仰中的最高神、众神之王,在道教中和太上老君一样有着极为崇高的地位,玉皇被称为“诸天之主”、“万天之尊”,但地位低于道教中的最高神灵三清:元始天尊、道德天尊、灵宝天尊。在道教中,玉皇上帝的职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小事专掌,大事申呈”。

汉传佛教将印度神王因陀罗译为天帝、释提桓因,即能天帝。朝鲜半岛传统信仰以及现代新兴宗教中的桓因被称为上帝(상제 )并与朝鲜道教的玉皇上帝(옥황상제 )混同。越南传统信仰中天翁(英语:Ông Trời)同样与帝释天(Đế Thích Thiên)、玉皇上帝(Ngọc Hoàng Thượng đế)以及皇天上帝(Hoàng Thiên Thượng Đế)混同。

中国明清以来的一些新兴宗教如罗教、 鸡足山大乘教、 斋教、理教、先天道、一贯道及天道等将最高神祇称为明明上帝(或无生老母)。

“上帝”一词的基督教化,源自基督教传入后,基督教传教士用古籍中的上帝一词,作为其信奉之神(希伯来语:Elohim、希腊语:Theos、拉丁语:Deus、英语:God)的对译语。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均源自同一个原始宗教——即古犹太教,因起源于闪米特人,又合称闪米特宗教。一般认为,亚伯拉罕诸教均为一神教,其崇拜的最高神为同一个神,但亚伯拉罕诸教宗教乃至同一宗教各教派中最高神的形象又有一些差别。闪米特一神教以及其它一神教的神和中华宗教信仰文化等多神教信仰文化的区别是,神在一神教中不但是最高神,而且是唯一的神。

对亚伯拉罕诸教的起源和教义欠缺了解的一般人,常认为他们因对神的称呼不相同,而认为他们信的神不同。这样的看法原因有两个:

在马来西亚,天主教传统上在圣经中也用“安拉”来指基督宗教的神,也因此和在中国用“上帝”指基督宗教的神一样,引起当地政府的不满[48]。

明末,利玛窦来华传教,把YHWH译作“天主”、“天”、“上帝”、“天帝”。其《天主实义(The True Meaning of the Lord of Heaven)》说:“天主之称,谓物之原。如谓有所由生,则非天主也。物之有始有终者,鸟兽草木是也;有始无终者,天地鬼神及人之灵魂是也。天主则无始无终,而为万物始焉,为万物根柢焉。无天主则无物矣。物由天主生,天主无所由生也。”《坤舆万国全图》说:“天主创作万物于寰宇。”而其撰于1595年的《交友论》还说:“上帝给人双目、双耳、双手、双足,欲两友相助,方为事有成矣。”4年后,利玛窦在《二十五言》中又说:“上帝者,生物原始,宰物本主也。其《上大明皇帝贡献土物奏》:“谨以原携本国土物,所有天帝图像一幅,天帝母图像二幅,天帝经一本。”

利玛窦(Matteo Ricci)用“上帝”称呼基督宗教的神,认为与基督教并不对立,并且意义相当[49]。这种作法引起了一些儒士的反对。他们认为儒家的天、上帝与天主教的天主有着本质的区别。钟始生的《天学初征》和《天学再征》对此做了较为全面的辨析。他认为:第一,天是苍苍之天,是与地相对的物质之天;第二,天是“统御世间、主善罚恶之天,即《诗》、《易》、《中庸》所称上帝是也”,但这个主宰之天只是“治世,而非生世,譬如帝王,但治民而非生民也”。钟始生认为利玛窦附儒之论是对儒学天论的曲解。[50]

利玛窦的传教方式不但引起了当时儒士的反对,也引起了道明会等其他传教士以及罗马教廷的不满。1715年3月19日,教宗克莱孟十一世发布教宗敕令《自登基之日》禁止中国天主教徒祭天祭孔祭祖:“西洋地方称呼天地万物之主用“斗斯”(Deus)二字,此二字在中国用不成话,所以在中国之西洋人,并入天主教之人方用“天主”二字,已经日久。从今以后,总不许用“天”字,亦不许用“上帝”字眼,只称呼天地万物之主。如“敬天”二字之匾,若未悬挂,即不必悬挂,若已曾悬挂在天主堂内,即当取下,不许悬挂。”后来遭受康熙皇帝的抵制,人称中国礼仪之争。清末民初天主教法文《教务月志》载文批评利玛窦和汤若望、南怀仁等,‘罪其喜引古书上帝,而不专用天主名,罪其阿悦华人,而将顺其礼俗’。[51]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在华新教传教士准备翻译委办译本。但在翻译God的名字时,与天主教一样,新教传教士也起了争论。一派主张翻译成“上帝”,一派主张翻译成“神”。

1877年,有120位外国新教传教士在上海集会,这次集会的会议纪要中有:“据《新旧约》所论之‘上帝’,即《六经》所言‘上帝’若合符节,其揆一也。迨后诸教士各执己见,辨论孔子之道。有云:‘儒书所载之上帝,非造化主宰’[52]。”由此可见,在十九世纪时,无论是天主教的传教士还是新教的传教士,一部分人觉得“上帝”与基督宗教中的神是不同的。

但到了20世纪,很多福音主义、福音派、灵恩派、基要派和中国正教会[53]的传教士受唯独圣经的影响,引用使徒行传第十七章23-31:“这位你们不认识却在敬拜的神明,我现在介绍给你们。这位创造宇宙万物的上帝是天地的主宰,并不住在人手建造的庙宇里……上帝以往不鉴察世人的无知,现在则命令世上所有的人都要悔改。因为祂已经定了日子,要借祂所设立的人按公义审判这个世界”,认为事实上华夏传统的上帝就是基督教的上帝[54][55]。此外,基督教基要主义令这些教派认为天主教和其他新教尊重儒家是一种妥协行为,是与圣经背道而驰和偏离基督教的教义,所以这些教派遂采用“上帝”这个名词。之后翻译的官话和合本,即今天大多数新教教会使用的圣经,采用两个版本,就是神版和上帝版。

今天,不少华人基督新教徒觉得“上帝”或“神”哪个都可以用,名称之争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世俗社会的口语、书面语、商品、广告也常用上帝一词来指基督教的神。但另有一些基督徒觉得God之名是基督教中特别重要的议题之一,争论不是没有价值;他们一般都拒绝使用“上帝”,因担心与偶像联系起来,所以只用“神”。

东正教一般使用上帝一词指代神。

尼布楚条约(徐日升、南怀仁、东正教北京传道团)
中国礼仪之争(龙华民、耶稣会、道明会、方济各会、教宗克莱孟十一世、康熙帝、颜珰、铎罗、艾若瑟、樊守义、嘉乐、葡属澳门)
清中期禁教(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
第一次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
教案:青浦教案 · 广西西林教案 · 扬州教案 · 天津教案 · 贵阳教案 · 安庆教案 · 乌石山教案 · 合肥教案 · 芜湖教案 · 古田教案 · 曹州教案
拜上帝会、太平天国(洪秀全、梁发、罗孝全)

相关

  • C02A·B·C·D·G·H·QI·J·L·M·N·P·R·S·VATC代码C02(抗高血压药)是解剖学治疗学及化学分类系统的一个药物分组,这是由世界卫生组织药物统计方法整合中心(The WHO Collabor
  • 阋神星(1.67±0.02)×1022 kg 0.002阋神星(小行星序号:136199 Eris)是现已知太阳系中第二大的矮行星,在所有直接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中质量排名第九。它估测直径约为70032326000000000
  •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简称:中大深圳,英文名:Sun Yat-sen University Shenzhen Campus),是一所位于中国大陆广东省深圳市的科研型综合大学,预计于2019年9月启用,将成为中山大学的主校区
  • 蔡应科蔡应科(?-?),字思盛,福建漳州府龙溪县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福建乡试第十八名举人。隆庆二年(1568年)中式戊辰科三甲第一百零八名进士。曾祖蔡绪;祖父蔡迁;父蔡结,母丘氏;继母方氏。
  • 罗伊·哈里斯罗伊·埃尔斯沃思·哈里斯(英语:Roy Ellsworth Harris,1898年2月12日-1979年10月1日),美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出生于一个凯尔特裔农民家庭,后随父母移居加利福尼亚。1919年进入加州
  • 火枪手袖口火枪手袖口(法语:Poignet Mousquetaire、Manche Mousquetaire),或称卡夫或克夫(英语:Cuff),一般又称为法式袖口或法式翻袖,服装学术语,主要用于男性长袖衬衫,通常指上衣袖口上的镶边,有
  • 凯文·基冈约瑟夫·凯文·基冈,OBE(英语:Joseph Kevin Keegan,1951年2月14日-),英国人,出生于英格兰约克郡的阿姆索尔普(英语:Armthorpe)(Armthorpe),英国前足球运动员及主教练。球员时代曾效力利物浦,赢得欧联冠军。转任教练后,又曾代表及带领英格兰代表队比赛。自2005年3月10日辞任英超球队曼城的主教练后,暂时退出足球坛;至2008年1月16日复出再次执教纽卡斯尔联,仅执掌8个月,于9月4日呈辞。基冈是2002年英格兰足球名人堂首届入选名单之一,以表扬其作为球员对英格
  • 布尔奇科布尔奇科(Brčko)是位于波黑北部的一个城市。在行政区划上属布尔奇科特区。它是目前欧洲唯一的完全自治的自由城市。坐标:44°52′N 18°49′E / 44.87°N 18.81°E / 44.87; 18.81
  • 鲁道夫·诺亚克鲁道夫·诺亚克(德语:Rudolf Noack,1913年3月30日-1947年6月30日),德国男子足球运动员,场上位置是前锋,1934年加入国家队。他曾代表德国国家队参加1934年国际足联世界杯,结果获得季军。
  • 辣身舞《辣身舞》(英语:)是1987年发行的美国爱情电影,由帕特里克·斯韦兹及珍妮佛·葛雷(英语:Jennifer Grey)主演。1963年夏,被家人昵称为宝贝的少女法兰西丝随家人到乡村俱乐部度假,在俱乐部里她结识了舞蹈员强尼。强尼与同为舞蹈员的朋友们每年夏天到俱乐部工作,教来度假的客人跳舞及在舞会上暖场。强尼的舞伴潘妮因意外怀孕而男方不愿负责,需要一笔钱堕胎,但舞蹈员的收入并不多,在众人为钱发愁之际被宝贝无意中得知。她向父亲借到这笔钱,解决了钱的问题,但下一个问题接踵而来,帮潘妮堕胎的医生排定的手术时间,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