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梵语

✍ dations ◷ 2025-07-23 00:03:02 #梵语

吠陀梵语(梵语:संस्कृतम्,转写:Vedic Sanskrit)是古代印度语言,是印度教的最古老的天启(śrauta)经典《吠陀》的语言。它是梵语的古老形式,是原始印度-伊朗语的早期后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它密切关联于伊朗语支中最古老遗存的阿维斯陀语。吠陀梵语是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语族的最古老的验证了的语言。

从大约公元前 600 年,在古印度铁器时代的古典时期,吠陀梵语让位于波你尼文法定义的古典梵语。

尽管相当接近于重构形式的原始印度-伊朗语,吠陀梵语已经明显标记为印度群组的语言了。对原始印度-伊朗语的语音变更包括 /z/ 和 /ž/ 音位消失,和介入了一系列卷舌塞音。例如,原始印度-伊朗语 *nižda-“nest”给出吠陀梵语 nīḍa-“resting-place, seat, abode”,这涉及到了 *ž 的消失(伴随着延长 *i 为 ī)和 *d 被替换为 ḍ 二者。在词汇方面,梨俱吠陀梵语展示了相当数量的本土印度来源的借词。这种在早期吠陀梵语中的底层影响还扩展到了语音、构词和句法特征,并可各自追踪到达罗毘荼语系或蒙达语族。

印度-雅利安语从无区别的原始印度-伊朗语祖先完全分出来,一般以语言学为基础确定日期到大于公元前1800年。 梨俱吠陀中集成的最古老的圣歌可确定日期到这次分裂后的几个世纪即大于公元前1500年。梨俱吠陀的颂歌使用了以犍陀罗地区在 Swat 文化早期阶段所讲的自然语言为基础的仪式语言,这时是印度铁器时代末期。这种仪式语言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从口语使用中脱离出来并被称为“典雅”(saṃskṛta)的语言,对比于在吠陀时期末期的“通俗”(prākṛta)的口语。

吠陀语言可以按年代次序分为五个不同阶段(Witzel 1989)。

大约公元前 500 年代,文化、政治和语言因素都导致吠陀时期的终结。吠陀经典的编撰达到了巅峰,而吠檀多学派和早期佛教的时代来临了,其经典使用了本国的俗语方言巴利语而非梵语。大流士一世入侵了印度河谷而印度-雅利安王国的政治中心东移到了恒河平原。大约在这个时期(公元前5世纪),波你尼完成了古典梵语的文法。

在原始印度-伊朗语和吠陀梵语之间的语音变化包括浊咝擦音 的消失。

吠陀梵语有双唇擦音 ,叫做 upadhmānīya,和软腭擦音 ,叫做 jihvamuliya。它们都是 visarga 的同位异音: upadhmaniya 出现在 p 和 ph 之前,jihvamuliya 出现在 k 和 kh 之前。吠陀还有一个卷舌 l,它是 ḍ 的元音间同位异音,在天城文中表示为独立的符号 ळ 并转写为 ḷ 或 ḷh。为区分元音 l 和卷舌 l,ISO 15919 转写元音 l 为字母下加一个圆圈 l̥。(元音 r 也可以表示为 r̥,出于一致性和区别于某些现代印度语的卷舌 ṛ 和 ṛh。)

吠陀梵语有音高重音。因为在后期的吠陀发音中少数词在短元音上承载了所谓的“独立降调”,可以争论说“后期”吠陀是“边缘上的”声调语言。但是要注意在保存韵律版本的梨俱吠陀中,几乎所有承载独立降调的音节必定可以回转为两音节序列,其中第一个承载高调而第二个承载(所谓的)依赖降调。早期吠陀因此明确的不是声调语言而是音高重音语言。请参见吠陀重音。

波你尼给出了他所处(后吠陀)时期的重音规则,尽管没有现存的有重音的后吠陀文本。

pluti 元音(三长元音)在中吠陀时期变得多见了,但后来再次消失了。

Tiwari ( 2005)列出了在吠陀梵语和古典梵语之间主要区别:

吠陀有缺席于波你尼文法的虚拟语气,一般相信在当时至少已经消失于常见句子构造中。所有时态都可以与虚拟语气和祈愿语气配对,相对于古典梵语,其中没有虚拟语气并只有现在时祈愿语气。(但是使用了古老的第一人称虚拟形式来完成古典梵语的祈使语气)。三个综合过去时态(未完成式, 完成式和不定过去式)在(至少最古老的)吠陀中仍在语义上明确的区分开来。还存在第五种语气,禁令语气。

长-i 词干区分Devi变格和Vrkis变格,这种区别在古典梵语中消失了。

相关

  • 河流美国的主要河流:
  • 原住民原住民,旧称土著,是指某地方较早定居的族群,皆源自外来者(尤其是入侵者)对本地人(或族群)的称谓,原意指当地居民、原居民,但多具有土番、番人、土人等落后的贬意,然而到了二十世纪后期
  • 爱丽舍条约爱丽舍条约(Élysée Treaty)又称作德法合作条约、法德友好条约,是于1963年1月22日由时任联邦德国总理康拉德·阿登纳和法国总统夏尔·戴高乐在巴黎爱丽舍宫签订的合作条约。签
  • 檀香檀香树(学名:Santalum album),又名檀树(《毛诗》、《本草》)、真檀(《本草纲目》)、白旃檀(《楞严经》)、白檀、檀香,是檀香科檀香属的一种半寄生性植物。原产地为印度,后随佛教来到中国
  • 冷杉属冷杉属(学名:),又称枞,是松科下的一个属,约40种。冷杉属植物原产于北美、中美、亚洲、欧洲和非洲北部。冷杉的叶与松科其他属植物不同。其叶针状,直接生于枝上,叶基部形似吸杯,落叶后
  • 61式61式可能指:
  • 泰隆·鲍华泰隆·埃德蒙·鲍华(英语:Tyrone Edmund Power,1914年5月5日-1958年11月15日),出生于美国辛辛那提,曾出演过《碧血黄沙》、《控方证人》等电影。他的父亲以及祖父都是舞台剧演员,他
  • 蔡梦说蔡梦说(1549年-1626年),字君弼,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福建漳州府龙岩县军籍,明朝政治人物。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乡试第五十三名,万历二年(1574年)甲戌科会试第二百四名,登三甲第一百三十七
  • 白胡子海贼团白胡子海贼团(白ひげ海賊団)是尾田荣一郎创作的日本漫画《ONE PIECE》中著名的一个海贼团,由四皇之一的“白胡子”爱德华·纽哥特所领导。由“白胡子”爱德华·纽哥特所率领的
  • 卡拉恰伊湖卡拉恰伊湖(Lake Karachay)是俄罗斯西部的小型淡水湖,位于车里雅宾斯克州的乌拉尔山脉南部,自1951年用作弃置奥焦尔斯克附近核设施的制造的放射性废料,1990年测得的放射量是每